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2024-10-31张晶莹
摘要:“三下乡”活动在服务三农、精神扶贫、城乡互动及大学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探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创新路径。通过对典型实践活动的深度剖析,结合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提出构建一种更为科学、有效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育人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三下乡”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及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3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学生座谈中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坚持向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从不同维度部署了深化实践育人的体系建设和行动方案,多次强调做优做强“三下乡”社会实践,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为高校落实实践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世界以信息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快速发展,我国要抓住历史机遇,在新技术革命竞争中抢抓制高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思路、内容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与时俱进,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素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当前“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各方面加以支持,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1“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成效显著
在政策导向与制度建设方面,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大vSIyfnmbLmNk6hpVGqXmPVm6g2yB69Y0kL+sLJcZX9E=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在活动组织与实施方面,各高校普遍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组建暑期实践团队、对接农村服务点等形式,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多元化服务活动;在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在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方面,许多高校已实行了全程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从活动策划、立项审批、安全保障、后期总结、成果展示等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并通过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三下乡”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
1.2“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存在问题与挑战
实践内容与专业教育脱节,部分“三下乡”活动的内容设计并未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降低了实践育人的实效性;社会实践存在短期性与表面化,部分实践活动可能过于注重短期效应,表现为走马观花式的走访,缺乏长期驻点服务和深度介入,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体验农村实际,也难以产生持久的社会效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存在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不均衡配置问题,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实践活动面临更大的资源约束,限制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持续性;实践效果评估体系不健全,“三下乡”活动结束后,对实践成果的评估往往停留在活动总结报告层面,缺乏科学、系统、客观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导致难以准确衡量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在组织“三下乡”活动中安全保障与权益保护不足,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以及劳动权益保护等问题被忽视,尤其是在复杂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安全教育和保障措施尚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部分实践活动未能充分调动和利用当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活动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下乡”活动的社会教育和传播效能;虽然“三下乡”活动在服务农村、锻炼学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全面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元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拓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和深度;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重要性;活动经费、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按照校团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件要求,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21级学生起初报名不够积极,情绪不够饱满热情,受疫情影响,大学生走出校园的实践次数较少,能力薄弱,存在不敢实践、不愿实践倾向,团队活动策划缺乏创新性。经深入分析寻找根源,主要问题如下:部分大学生存在认识局限,对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较低,不能挖掘实践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部分实践活动未能充分调动和利用当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活动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推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下乡”活动的社会教育和传播效能;社会实践活动组队形式单一,内容不完善,缺乏实践意义;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学以致用精神,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因此尽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化、系统化趋势,在实践中仍需不断优化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
2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化劳的综合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基于“沂蒙梦想”教育关爱校级志愿团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形式,深入革命老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全面发挥“三下乡”的实践育人功效,脚踏实地,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通过提升学生认知,组织多学科复合型实践团队,调研乡村现实需求,以最典型的“沂蒙梦想”教育关爱校级志愿团队为例,探索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创新形式,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实践育人持续稳健发展。
2.1“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理论基础
运用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遵循以情境实践场、情感能量场和符号团结场3个核心维度的内在逻辑,以境聚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探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情景实践场,创设多维育人情景,谋划“课堂、校园、社会”全局;通过情感能量场,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深化情感认同,深入推动实践创新;通过符号团结场,将“乡村振兴”等符号融入具体实践。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实现多维度育人成效,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知识积累,实现课堂外知识延伸;提高处理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具体措施
2.2.1挖掘实践动机,提升整体积极性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通过召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邀请往届“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获奖团队给本年级同学分享,以身说法,展示参加实践活动的进步与变化,动员同学们积极报名,2021级共报名97人,组建15支社会实践团队。
2.2.2紧扣时代主题,确定社会实践方向
乡村振兴,重在教育。沂蒙革命老区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开展红色教育课堂活动意义重大。“沂蒙梦想”教育关爱志愿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朱家坡村开展为期6天的教育公益课堂活动,跨学科组队,宣讲专业知识,丰富5~10岁孩子课余兴趣爱好,启迪梦想,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开展思政第二课堂,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情况,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融入实践,深入基层,振兴乡村。
2.2.3精准调研需求,丰富实践内容
通过前期与乡镇的联合调研,“沂蒙梦想”教育关爱志愿团在精准调研基础上,设计了4项具体实践内容:课程精彩,扩展知识面向未来。展示交叉学科组队优势,结合专业背景,从轻化工程、临床医学、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方面为乡村孩子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乡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孩子们进行了专业规划和职业引领,有助于乡村儿童未来的学习与就业;兴趣培养,助力全面成才成长。大山乡村孩子们课外活动较为缺乏,我们设计加入了扎染、绘画、扭扭棒、折纸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是提升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部分;自立自强,传播希望传递梦想。志愿团通过视频和PPT,展示不同的城市文化和高校风景,吸引孩子们发奋图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分享红色沂蒙故事,厚植爱国情怀。讲解奥运健儿的成功历程,鼓励孩子突破固有认知局限,努力追求诗和远方。给5年后的自己写信,启迪梦想,并为孩子们颁发了奖状和奖品,相约日后相见;参加公益,牵手百名困境儿童。志愿团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联合蒙阴县微梦想协会,牵手百名困境儿童。集中走访四名特困残疾儿童家庭,传递温暖祝福。坚持“我们从家乡来,要到家乡去”的理念,展现青大学子担当。
2.2.4注重成果导向,扩大宣传影响
志愿团顺利完成实践,累计上课孩子86人,时长6天,累计36课时。建立团队微信公众号,注重宣传报道,坚持每日撰写微信推文,阅读量达到5000人次,院级官方号推送3次,积极投稿团委公众号,拍摄乡村教育纪录片。回校后志愿团走近身边同学,分享实践故事,真正实现了“一个队伍参加活动,更多同学接受教育”,扩大教育范围,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成效和经验分析
3.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成效显著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受到实践地的高度认可,收到蒙阴县微梦想公益协会和野店镇朱家坡社区支委会的感谢信,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支持,社会认可度高,受到一致好评;团队同学既增长才识,又创造集体价值。“沂蒙梦想”教育关爱志愿团队获校先进实践团队一等奖,获校优秀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队长获山东省“三下乡”优秀学生,4名同学获校优秀学生,个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实现师生共振共频双成长,跨专业组队也促进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学生个人软实力显著增强,提升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们从心理上变得更积极、更自信。在实践后成功参与竞选班级团支书3名,副班长4名等,7名同学被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思政教育成果显著,在团队中学生找到获得感和成就感,发挥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3.2“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创新思考
(1)主体要“准”。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主体是学生,要吸引学生真正融入实践之中。“三下乡”采取学院统一定方向、学生自主选题的方式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在实践期间每天与学生总结讲评,帮助梳理挖掘实践内容,提升实践效果。
(2)过程要“实”。实践活动过程要笃实,“三下乡”实践过程中,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充实实践内容,扎实进乡村、进社区,切实帮助村民儿童,起到教育意义。进一步创新形式内容,加大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3)体会要“深”。实践活动总结提升要深入,志愿团以纪录片和访谈录等形式,组织所有队员分别在出发前和实践后记录对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实践前后思想认知变化比对。利用回校召开专场报告会、走进学生组织广泛宣传等形式,扩大教育范围,增强教育效果。总结实践活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促进“三下乡”活动的持续提升。
4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观察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将乡村教育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紧密融合,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排头兵,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更应引领群众投身改革,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雅言.在实践中淬炼青春[N].人民日报,2022828(5).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通知[EB/OL].(2017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1229).http://m.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4]周福良,崔强,房园,等.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实效策略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3):212.
[5]龚翼,葛骁欧.辽宁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