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

2024-10-31陈晨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0期

摘要:新时代“工匠型”教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拥有较高的水平与素养。但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仍存在着培养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实践机会不够充分、激励措施不够科学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优化培训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等措施,探讨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30

0前言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高职教育水平的核心要素。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的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中也提出,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保障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匠型”教师是“双师型”的进一步提升,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师培养的新方向、新要求、新趋势。

1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工匠”,也是教师,双重身份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工匠型”教师既有“工匠”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又具备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素养,是“双师型”教师的必然发展,也是“双师型”教师的高级阶段。

“工匠型”教师不仅要求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拥有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师德师风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工匠型”教师拥有全面系统的知识储备,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并灵活地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在专业技能方面,“工匠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品质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不断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也会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高职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在师德师风方面,“工匠型”教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与道德标准,是普通教师的职业标杆,也是全体学生的优秀榜样,对教风学风都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2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现状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存在着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实践经验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激励措施不到位以及其他一些问题。

2.1教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力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相对系统、成熟,但是作为教师中的标杆——“工匠型”教师培养依然在探索阶段,既没有相对成型的培养模式,又没有太多值得参考的有效经验,缺乏相对完善的培养机制。

一方面,个体培养与团队培养不协调。在“工匠型”教师实际培养工作中,培养谁、谁培养、怎么培养一直此项工作中的重难点。学校没有完善的“工匠型”教师认证标准,有的从各项赛获奖教师入手、有的从教学评优突出教师入手,仅加大对这些优秀教师个人的培养投入,而轻视了优秀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这样“工匠型”教师很容易成为可触不可及的“灯塔”,虽有零星“工匠”之火,但不足以“燎”起职教之“原”。另外,也有学校重视“工匠型”教师团队的整体培养,比如建立工匠教师工作室等,重团队共性化建设与发展,但忽视教师个人的个性化培养与成长,这就导致教师团队的整体名气可能相对较大,但“工匠型”教师个人的作用与贡献并不是很明显,徒有“工匠型”教师团队之名,却无“工匠型”教师之实。

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模式相对简单,往往以开研讨会、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居多,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但是,这种单一化培养模式既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不能很好地满足“工匠型”教师培养的综合性要求,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两条培养路线,相对独立,不能有效结合与统一,这就导致了“工匠型”教师培养的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2.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高职院校虽然与一些单位在某些领域上有一定的合作,但是依然缺乏与企业深入、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难以充分地将职业教育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师培养标准等与企业相关资源、相关平台进行有效衔接。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广大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发展,从根本目标上,二者方向不太一致,然而企业的很多员工得益于职业学校的培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往往会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同时,企业中往往有一些活跃在一线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而职业学校也恰恰需要有这样的“工匠型”教师,因此,职业学校和企业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并没有非常明显,为了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统一,很多职业学校会建议或鼓励专业教师利用非教学时间进入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学习锻炼,但多数情况下,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主动参与度不是很高,企业会考虑以保证自身生产的正常运行为第一要务,不会真正让相关教师长期全程参与其中,而是象征性地或者蜻蜓点水式地过过场,这种片段化的、形式化的实践,无法真正让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成长,也无法达到“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实际要求。

2.3激励措施不够科学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激励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工匠型”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在评价标准相对简单,可能只侧重于教师的实践、科研等某项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到“工匠型”教师的特点,不够深入、全面评价教师的综合素养。另外,评价标准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工匠型”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进行相应的适配性调整。

第二,“工匠型”教师晋升发展机制不明确。“工匠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共用一套培养机制,晋升的机会不是很多,晋升的通道也不太畅通,实际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这就必然导致“工匠型”教师的晋升之路受阻,发展规划不明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薪资制度不太合理。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从实践能力来讲,各方面职业素养相对优于普通教师,平时在教学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也相较于普通老师要多,但是在薪资待遇、经费分配等方面,并没有太多向“工匠型”教师倾斜,和“工匠型”教师身份与能力严重不匹配。

3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路径

3.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计划》中提出“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应科学有效全面加强“工匠型”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工匠型”教师不仅要具备十分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新发展的精神。比如,护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从护理技能实践操作的角度,秉承南丁格尔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护理态度,还具备特别精湛的护理实践技能,稳步提升护理工作的温度和高度。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在“工匠型”教师团队协作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能够分享自己、分享团队的创新工作成果,也能通过图片、视频、书籍、研讨会等形式分享他人的精湛的实践经验,树立工匠精神榜样,激励与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工匠型”教师队伍中来。另外,高职院校应该让“工匠精神”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建立名师工作室或名匠工作室,注重“名匠”引领,积极营造“匠人”“匠心”“匠魂”学校氛围,将宝贵的经验与技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3.2完善优化培训活动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训,既要完善优化培训内容,又要注重培训形式。首先,在内容上,要全面适应与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将职业标准、教学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部分;同时,注重“工匠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工匠型”教师个人的操作技能是十分精湛的,但是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不一定特别突出。因此,“工匠型”教师培训可加强创新教学、精细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其次,在形式上,高职院校可综合分析不同教师的情况,量身制定个性化、多元化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结对学习、跟岗研修、顶岗研修等,确保“工匠型”教师培训“教”“学”“研”系统化、可行化、一体化。最后,高职院校还应统一和明确“工匠型”教师培训规范与标准,确保培训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

3.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是工匠的集合地,更是行业最新的知识、工艺、标准、技术、设备、材料的集合地。因此,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一方面,要注重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派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岗位实践,进行全方位沉浸式学习,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发展趋势等,充分利用好企业优秀“工匠”资源,将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进行充分融合,将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深入化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能工巧匠等作为兼职学者、专家进入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传统技艺传承、现代技术创新等工作,积极探索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3.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工匠型”教师积极性与内在潜能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针对“工匠型”教师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工资分配标准。绩效评价多角度、多维度、多元化,以技术能力为核心,以教学质量为导向,弱化年龄、学历、职称、职务等传统指标,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与对话机制。工资分配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要重点向“工匠型”教师适时、适当、适量倾斜,充分挖掘“工匠型”教师的各项先进事迹并进行广泛宣传与学习,既是对“工匠型”教师的肯定,也是对“工匠型”教师的激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行各级各类操作技能大赛的激励,鼓励“工匠型”教师积极带领团队优秀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长,不仅让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历练,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工匠精神”,规范实践标准化流程,经过反复复盘与锤炼,稳步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实践操作的熟练度、精细度、敏锐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带动整个团队的正向成长。

4结语

新时代“工匠型”教师培养存在着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高职院校既要正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创新思路,高职院校要继续强化“工匠型”教师及普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并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为“工匠型”教师搭建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平台,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构建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学校的综合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洪文秋,孟庆男.“工匠型”教师: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趋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9):4550.

[2]荆婷.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探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2:3.

[3]孙涛.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697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

[5]鲁铭琛.中职学校“训—导—研—赛”四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J].学园,2023,16(1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