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上海小报与东西方文化碰撞
2024-10-31张心
【摘要】报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文化资料的宝库。与官方的大报大刊相比,小报是公众意见和社会态度更为真实的反映。近代上海小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小事,是反映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微观镜像。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晶报》为主要考察对象,从西方消息传播、旧俗与新潮变革、新式生活形成等方面具体梳理分析近代上海小报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期探讨近代小报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象呈现与过程机制。
【关键词】 上海小报;东西方文化;《晶报》
“上海是最早出现小报,并且是小报最集中的城市。”[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摩登都市,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窗口,文化商业机制迅速完善,报刊事业繁荣发展。上海小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小事,像是一面反映社会变迁的微观镜像,展示社会大众生活状态、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本文选取民国时期的《晶报》为个案,从西方消息传播、旧俗与新潮变革、新式生活形成等方面来理解东西方文化如何碰撞。以期提供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从多维度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西方消息传播的窗口:信息的流通与知识的传播
小报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核心功能是提供新闻与信息。在近代中国社会,小报同许多大报大刊一样,成为了西方消息传播的窗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此层面上更受商业目的的影响,迎合国民偏好、保有传统因素,同时也促进东方文化的西式想象。
通常,人们倾向于认为报道西方国家新闻的多是大型报纸和杂志的专利。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小报亦广泛涉猎西方国家的时事。值得注意的是,前期这些小报对西方新闻的报道往往聚焦于娱乐和休闲领域,譬如《苏联足球战胜法国》《莫斯科运动比赛》《莫斯科戏剧大会》《美国神童》《日本美女》等。对女性的性别平等权益也多有关注,比如《恭贺法国女子》一文表达了对法国女性获得参政权的祝贺。
根据洪煜所言,20世纪30年代开始,小报进入了“发展史上的转型时期”[2]。小报不再一味地以消闲的文字吸引读者,而是也刊载许多社会政治新闻,加大了时事新闻的分量,不断向着更具有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的方向转型。就《晶报》来看,也出现了许多严肃的时事新闻和政治局势变化的报道。比如1940年报道《日本政局新姿态》,刊载了日本首相和外务大臣人员更替相关的时政要闻。同时,该年《晶报》对美英法等多国的政治军事变化均有报道。当仔细分析这些时事新闻的语言和情感色彩,会发现小报新闻相比于大报,展现出更明显的主观性与倾向性。国际形势和中外关系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小报对西方新闻的报道倾向,更多时候小报的文字受民族主义情感的影响。不仅如此,小报的编辑策略也受到商业目的的考量,更多刊载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鼓舞国民情绪,以增加销量的新闻事件。
在文化传播的维度上来看,《晶报》广泛报道了西方的文化活动、艺术作品、文学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帮助市民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思想的现代化,从而推动了个人和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转型。《晶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的媒介,不断激发人们对现代性的追求。通过《晶报》中对西方文化因素的报道,可以发现小报有意识地将东西方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呈现出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小报文人多使用西方的比喻、概念来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得这些概念更加贴近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传播新的西方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与知识更新。应用最广泛的便是“摩登”一词。据相关数据库检索,仅在《晶报》标题中出现的“摩登”就多达70处。值得一提的是,也不乏有人对使用西方音译词持反对意见。比如《“摩登”新解》这篇文章就曾用诙谐的语气指责“摩登”与“马桶” ①同音,以示嘲讽,展现出保守的态度。
与此同时,小报文人也会采用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西方的事件,可以为大众读者提供一种更易于理解的解释,反映了小报在传达外来信息时的本土化策略。例如,《中庸政策的演绎》这篇文章中,作者就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1+/gFbeIbd/0wts77QxE6Syb0haoQ/9KC318GCnI+TE=分析西方政治中的党派之争,指出在政治立场和国际决策中寻求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新三纲》这篇文章在介绍西方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同时,对中西家庭和社会伦理进行了比较,以此提出符合现代“文明”的“新三纲” ②。
小报在满足市民对通俗文化兴趣的同时,也致力于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担负起传播先进文明的文化职责。《晶报》介绍了一系列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新式文明,如《美国又建造潜水艇》《汽球何为》《飞行汽车》等等,大大开阔了民众的文化视野。与大报寻求自我救赎、民族自强的严肃任务相比,小报则平添了许多娱乐性质、减少了危机心理,更多是科普式的介绍,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开阔视野。小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生活观念的窗口,科学知识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这有助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塑造城市人格特征,助推社会化和近代化进程。
西方科技的传播还激发了创作者们的创新活动,促进西方文化的东方想象,比如《海底汽车》《理想中之无轨电车》等文章。《晶报》基于所接受的西方物质文明,对于中国未来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种种设想,也鼓舞着广大百姓对未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想象,对中国未来发展满怀期待与梦想。作为西方消息传播的窗口,小报是新思想和新观念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塑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对西方时事新闻的报道,激发公共讨论,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西方一些思想的介绍,促进了观念的更新与思想的解放,激发对本土文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对西方科技进步现象的报道,激发了读者对当时我国发展状况的反思和批判,推动了救国救民的社会实践与科技进步。
二、废旧俗、尚新潮:文化的变革与思想的解放
由于小报的消遣目的和通俗特色,小报里会刊载真实的社会风俗记录,同时也迎合社会风尚、贴近市民生活。小报是传播西方消息的重要窗口,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也会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东西文化的碰撞在此层面上则体现为废旧俗,尚新潮。既追求现代化新潮的形成,又保留固有的传统因素。
根据邓如冰所说,“废缠足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源头。”[3]缠足现象源自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对女性的健康和自由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19世纪中叶,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观念。伴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传统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缠足习俗,关注女性的个体和话语权。废除缠足陋习是晚清现代化进程于服饰层面的重要体现,不仅反映了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尊重,也是中国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受西方先进文化影响的典例。《晶报》的《鄂省缠足风犹甚》这篇文章中,直接表示“妇女缠足,乃为封建时代之不良现象” ③。不仅如此,《晶报》也十分关心废除缠足运动的进程,“湘南各县妇女缠足总数为三百一十一万一千八百七十五人” ④,后文推及全国情况,指出废除缠足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晶报》作为娱乐、消闲性质的小报,却刊登废除缠足这一类社会改革内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着转变,大众对废除封建习俗和维护女性权益的问题关注度正在提升,展现着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化的追求。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小报作为大众媒体角色拓展的体现,小报自觉承担起作为“舆论传声筒”的责任,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中,推动社会进步、引导广大下层百姓的公众舆论,促进西方现代思想的传播。
近代上海是一个“信鬼神,重淫祀”的地区,市民迷信意识由来已久。自开埠以来,上海都市经济和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传统的迷信思想仍然在市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小报对当时上海市民常见的迷信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比如《晶报》曾这样揶揄当时上海市民的鬼神祭祀行为,揭示底层百姓思想文化观念存在的落后性:“做上海的叫化子不如做上海的野鬼,在上海做神贤的劳工,更不如做无祀的孤魂,因为鬼都能不劳而获的啊。” ⑤《晶报》更有《铲除神权迷信》《取缔迷信物》《破除迷信》等多篇文章强烈呼吁民众革除迷信行为,向科学化靠近。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有文人觉得一味指责中国传统迷信活动过于尖锐。《西洋迷信》这篇文章就认为“西洋人之爱讲无谓的迷信,较之我们,正有过无不及” ⑥。作者暗示迷信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大力渲染当时西方迷信活动的落后与腐朽程度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国,通过博人眼球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嬉笑怒骂”西方迷信活动的不合理之处。同时引导大众思考中国传统迷信活动,从而寻求移风易俗。这种公开的讨论和批判为社会风气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小报充当了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桥梁和纽带,为文化转型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开始大量传入中国。西医以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一些场合特别是传染病和外科治疗方面展示出了优势,这挑战了中医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西医的传入促使人们开始审视和质疑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晶报》曾经用较大篇幅刊登了一篇题为《大连无中医》的文章,言辞恳切地表露出对大连没有中医的焦虑与担忧。报纸中也曾大谈中医的国际价值,直言是“无上国光”“医界之光荣” ⑦。与之相比,《中医必亡论》这篇文章就对传统的中医持贬低态度,直言中医面对西医应感到“自惭” ⑧。关于“中西医之争”,小报文人也曾给出中肯的见解:“合全世界医者所以治病,本没有国界之分” ⑨。中医与西医的冲突不仅是两种医学体系的碰撞,更是背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整体观和治未病的思想;而西医则基于实证科学,追求精确诊断和治疗,注重病o7vPOafpoEsfaiWMgW6NaA==理生理过程的具体机制。中西医之争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部分。面对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挑战,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改革者开始寻求改革传统医学,引入西医知识和技术,以提升医疗水平,改善国民健康。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反思和调整,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个人主义、爱情至上、性别平等等观念挑战了东方传统的家庭本位、社会责任和性别角色定位。西方文化中强调爱情自由、个人选择的观念与东方传统中服从家庭安排、以宗族利益优先的传统观念相冲突,鼓励无论男女,都要自由自主地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西方的婚姻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在婚姻层面的碰撞。一些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相结合,改变了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女爱情故事,形成了适应近代社会性质的新型婚姻观念。关于此话题的小报也层出不穷,譬如《解寥》《甜心》《情海潮》《荒唐世界》《电灯泡》《快乐世界》等等。此处以《晶报》为例,通过社会对两性话题的公开讨论展现西方文化开放性对东方传统保守价值观的影响。《晶报》上曾经刊登过《苏俄婚律》,一共节选了六条。不仅将婚姻以制度化法律化的正规形式作了介绍,更是破除了嫡庶观念与“婚姻可结而不可离” ⑩的落后观念。另外,《晶报》中与“私奔”直接相关的文章标题有9条,涉及对象包括少女、和尚、女教员、歌女等多种身份群体。譬如“风流和尚热恋难妇” ⑪,从这一夺人眼球的标题也能看出小报在婚姻男女有关的文章上,为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市场,用词大胆,颇具情色属性和禁忌意味,展现出反叛的特征。
废旧俗、尚新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废除封建思想和迷信活动,促进个体自由与解放,促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文化转型的过程。不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与科学知识的推广,更深层次体现出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转变,在文化碰撞中促进对传统价值的批判与反思,促进西方文化的融合。
三、谨慎推崇新式生活: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市民生活是时代变化最为立体真实的影响展现,而上海小报则将市民生活的变迁平面真实地显现出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不仅促进西方消息的传播与废旧俗、尚新潮的实践,更是打破传统桎梏,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市民生活方式。伴随着近代国货运动的兴起,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层面的碰撞则体现为崇尚洋货与复兴国货的矛盾。
“近代上海小报的受众遍及市民社会各阶层。”[4]上海小报将笔墨伸向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关注他们平凡的日常。因为受西方饮食习惯、服饰风尚、娱乐活动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变化,开始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小报作为了解近代市民生活的重要窗口,为东西方文化碰撞提供了鲜活的实证资料。《晶报》认同平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展现出“游戏”“趣味”的选稿偏向,虽然相较于精英文化而言显得肤浅和平庸,但刻画的笔触鲜活而真实,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消闲需求。娱乐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上。大众百姓喜欢凑热闹,对于某一新鲜事,如果不知道就代表着不时髦。咖啡馆、舞厅、电影院、剧院、酒吧等许多西方引入的娱乐休闲场所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小报也迎合着市民这一价值取向,这些休闲公共空间在小报的广告栏目占了很大篇幅。即使是传统的娱乐休闲场所,西方元素也会成为宣传的噱头。比如《晶报》曾经刊登过一则广告“最优等的西人按摩浴室”,并着重指出服务生是“年轻美丽的法国女子” ⑫,借以迎合广大市民的消费偏好,从而招揽客户。
但对西式的新型娱乐,上海小报并非是一味地宣传与迎合,正契合范伯群所言“正义感构成了小报价值判断的基调”[5]。比如赌博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就激起了许多小报文人的反思与批评。跑狗场作为一种娱乐场所,原本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同时也涉及了赌博活动。当这一形式被引入上海后,特别是在租界地区,由于受到政策的保护和推广,迅速获得了流行。《晶报》对此情况公开表示了抗议,指出“跑狗场,实一大赌场耳”,它们“完全以赌博为号召……每当华灯方明,小学校之学生,闺阁中之娇女,囊有数金,即奔赴赛狗场,受其害者至为普遍” ⑬。可见,小报对于严重影响大众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娱乐活动,也会作出严肃批评,起到舆论引导和监督的正面作用。
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和工商业经济的涌入,当时的上海逐步向一个现代化城市转型,经济上成为洋货集散地。市民对西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也变得日益浓厚。而小报引入了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时尚趋势,促进了大众市场对西方商品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自《晶报》创刊之初起,其发布的广告便涵盖了大量的洋货,包括饮食、娱乐、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对洋货的崇拜风气。比如《洋场竹枝词》一文提到的“巧力克”“洋装”“冰淇淋” ⑭等等。不仅如此,广告发布者中拥有“洋行”身份的也不胜枚举。例如白根英洋行的“伞牌白兰地酒” ⑮等等,尽显产品的外商性质。广告文案中也刻意强调外国出产地的名称,推动西方理念成为优质产品的评判标准。例如“福禄寿冰淇淋”,强调“本公司冰淇淋直由美国运来” ⑯,满足人们崇洋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激起了大众对西方潮流的兴趣与追逐。可见广告作为小报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人群总的消费偏好与价值导向。
然而,小报也反对一味崇尚洋货的畸形消费观念,大力提倡国货运动,力求提升民众的国家意识。《晶报》对于提倡国货的言论也非常重视。对于抵制舶来品问题,认为应该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而非盲目追求行为上的统一。同时又认为提倡国货“一是吾国已经有的国货,要尽力的教人服用,一是吾国尚未有的国货,要尽力的教人制造” ⑰,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国家意识,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培育出强烈的爱国心。
现代摩登生活的大众化,满足了各市民阶层的消费欲望。“作为小人物的大众既没有金钱、地位、美貌,也没有才华、荣耀,但是这些大众媒介却以一种罪恶投射的特殊方式间接地在想象中分享了那种在现实中没有权利去过的生活。”[6]小报在描述摩登时尚和繁华生活时,既表现出向往也不乏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复杂的文化心态:既有保守闭塞的一面,又有开放激进的倾向,从而反映了普通小市民的价值观。小报文人是由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渡群体,他们的思想多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因此,当他们接纳现代新兴事物时,往往也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评估。
四、结语
叶晓青曾对上海市民文化特征总结道:“好奇心强、追求时尚、讲求实际、讲究享乐构成了上海的‘肖像’。”[7]相较于重视发表时政评论的大报大刊,小报专注于发布新兴文艺作品、趣闻轶事等内容,其文风自由随性,在提供消闲娱乐信息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这使得小报在上海近6plit0X3gPSSFAt7jy+O0HYeXzHjrQzlL8awF09gxy0=代报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小报不仅是被动接受者,也是积极参与者。总的来说,小报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层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通过提供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不仅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还引发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变革,从而在文化自觉下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小报既呈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这一过程,同时又作为关键一环参与互动机制,甚至促进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小报关心市民的日常生活,认同物质需求,代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小报自我定位为大众文化的平民刊物,民间资本决定了小报经营的商业性质,小报内容编写为了迎合读者市场,追求新颖猎奇,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思想。作为史料可能有失真实,存在无中生有、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等种种乱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小报作为一种民间性私人话语空间的片面性,结合多方史料和现实背景综合考量,将小报置于动态立体的社会空间中去全面考察、分析。
注释:
①忆英:《“摩登”新解》,《晶报》1938年9月12日。
②秋涵:《新三纲》,《晶报》1920年3月21日。
③欣如:《鄂省缠足风犹甚》,《晶报》1932年7月9日。
④《晶报》1936年9月27日。
⑤夭夭:《上海杂话》,《晶报》1922年9月24日。
⑥梅瘦:《西洋迷信》,《晶报》1939年5月23日。
⑦冰冰:《大连无中医》,《晶报》1934年5月14日。
⑧愚得:《中医必亡论》,《晶报》1937年2月4日。
⑨微妙:《中医西医之争》,《晶报》1934年9月19日。
⑩州亚:《苏俄婚律》,《晶报》1938年6月19日。
⑪九一三:《怕婚而死》,《晶报》1938年3月8日。
⑫《晶报》1934年5月14日。
⑬天马:《租界当局宜取缔跑狗场》,《晶报》1928年8月24日。
⑭李涵秋:《洋场竹枝词》,《晶报》1920年7月30日。
⑮《晶报》1920年12月12日。
⑯《晶报》1925年6月30日。
⑰谛谛:《提倡国货要进一步》,《晶报》1935年4月24日。
参考文献:
[1]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
[2]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邓如冰.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从废缠足谈起[J].妇女研究论丛,2006,(05): 48-54.
[4]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6.
[5]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5.
[6]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9.
[7]叶晓青.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平民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