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进言 ” 的误用与规范

2024-10-31邢宸

今古文创 2024年38期

【摘要】“进言”一词最早见于《荀子·臣道》,用于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劝谏。现代汉语中词义扩大,泛指给集体或个体提出意见或建议。近来,报刊常常出现“进言”对象有误、词性混淆等情况。通过对“进言”溯源,并依据词典释义分析误用例句,总结误用的原因为未能完全了解词义以及对“进”字的忽略。应根据具体语境规范使用“进言”一词。

【关键词】“进言”;误用;规范;词义;词性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潍言》方言词研究”(3162023004037)。

一、引言

“进言”一词自古有之,现代多用于新闻媒体报道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该词标注为动词并解释为:“向人提出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1]然而该词的使用出现了不合适的情况,如2019年9月2日《千龙网》中的一条新闻:“节目尾声,欧豪也作为青年演员群体中的一员深情进言,电影本身是有遗憾的一门艺术,但是他们会拼尽全力去做到最好,希望能够为影视事业继续添彩。”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进言”后并非跟着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的内容,而是青年演员欧豪自身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进言”含义不符,故此处使用不恰当。除上例外,现代有许多新闻媒体报道出现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下面来讨论一下“进言”的误用情况。

二、“进言”的误用

(一)不明词性的误用

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中将“进言”作名词使用,如:

(1)他是硅谷最著名企业顾问之一,Google、苹果公司、亚马逊及Facebook等企业,均曾受益于他的进言,更因此被尊称为“教练”。(2016年4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例(1)将“进言”用作名词作中心语,前面由发出者修饰。这造成了因不明“进言”词性而误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1]《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2]《当代汉语词典(修订版)》[3]《应用汉语词典》[4]等词典将“进言”标注为动词,《汉语大词典》[5]虽未直接对“进言”的词性进行标注,但是词典中的例句均将该词作为动词使用。另外还有《现代汉语辞海》[6]《三万词中华汉语词典》[7]等,根据所举例释也得到了相同的分析结果。权威词典中都没有将“进言”当作名词来使用,说明在当下,词典普遍认为“进言”的规范用法是将其用作动词,故以上将“进言”用作名词的示例是不恰当的,应该得到合理规范。

(二)不明含义的误用

根据权威词典释义,“进言”不仅表示发出者对承受者提出意见或建议,还隐含着发出者持有谦逊恭敬的态度。我们观察以下诸例:

(2)所有人都知道世界杯是梅西的痛,在场记者都尽量不提这茬,但也有敢“冒死”进言的。一位女记者仗着语言优势,直接向梅西开炮,一问梅西如何看待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马拉多纳的离任之事。(2010年8月16日《华西都市报》)

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里表示记者对梅西的提问,没有提出“意见或建议”;而且“女记者仗着语言优势,直接向梅西开炮”,明显表达出该记者对梅西的不尊重,那就更不用说使用“进言”表现尊敬客气的语气了。

(3)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明日教师今日做起——上海市教育功臣对话师范学子”的座谈会上,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叶佩玉等4位教育功臣向师范生进言。(2008年10月17日《解放网—新闻晨报》)

在此例中,四位教育功臣向师范生“进言”,根据“进言”的含义,从建议的发出者与承受者的身份、年龄、资历等方面来看,“进言”一词用在此处并不合适,作者想要表示的仅仅是“提建议”的意思,却忽略了“进言”对施受双方的要求,可见作者对该词词义并不是完全了解,进而产生误用。

在权威词典中,除了上文列举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外,还有朱英贵编著的《谦辞敬辞辞典》将“进言”归为“敬辞”并解释为:“以尊敬和客气的语气向人提意见。”举例“愚弟特向仁兄大胆进言”[8],“愚弟”是“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自称谦辞,使用“仁兄”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属于敬称。该例表达出“进言”一词所在语境要呈现出发出者对承受者的尊敬,这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进言”的释义相同。另外还有《现代汉语辞海》释义“进言”:“提供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6]并举例“大胆进言”“向您进一言”。《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1.对尊长者或平辈提出意见。2.向人推荐。”[5]虽然与其他词典释义有所不同,并未直接说明要使用尊敬客气的语气,但既是向尊长者或平辈提出意见,尤其是向尊长者,也要尊敬客气委婉地提出。还有《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释义为:“向尊长提出建议。”[2]也暗含了使用尊敬客气的语气。由此可见,字典辞书对“进言”的解释都大致如此,即表示提意见或建议时,要注意语气,这就暗含着我们在使用该词时,注意该词应该出现的场合以及发出者和承受者的身份等信息。

根据权威词典,我们知道“进言”的核心含义就是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上诸例中,除了例(2)将“进言”的核心含义都弄错外,其余例释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提意见或建议”的核心含义是没有问题的,但不恰当的地方就在于忽视了“进言”所隐含的语气,这便是一种不明含义的误用。虽然“进言”发展到现代词义扩大了,但是对于使用的对象双方的身份来说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员工对领导等,“进言”一词所反映出来的是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最直接的差别。

三、“进言”的来源与发展

上述诸例中,我们得出目前“进言”一词作动词使用且表示用尊敬客气的语气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而且使用时要注意使用双方的身份、地位等信息,那么这些用法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从历史源流方面出发讨论这个问题。

“进言”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最早见于《荀子·臣道》:

(4)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

意思是“臣子有能够向君主提建议的,被采用就很可以,不被采用就离去,这叫作谏”。可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言”就很直接地表示下级向上级使用恭敬客气的语气来提出意见或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在《韩非子·南面》中的一例:

(5)其进言少,其退费多,虽有功,其进言不信。

该例的意思是:“臣下对君主进言办事花费得很少,但下去办这件事实际花费得很多,事情即使办成了,也说明他讲的话不诚实。”句中两次出现“进言”,词性并不相同,前一“进言”词性为动词,表示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后一“进言”词性应为名词,在“进言”前面加上代词,这里表示“他说的话不诚实”,显然将“进言”作名词使用,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进言”同时可以作动词和名词使用。

发展到汉魏六朝时期,词义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几乎没有将“进言”用作名词的用例,如:

(6)帝居鸳鸯殿便房,省帝簿,嬺上簿,因进言:“飞燕有女弟合德,美容体,性醇粹可信,不与飞燕比。”(西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7)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西汉·贾谊《上疏陈政事》)

例(6)是向皇帝直接提出意见或建议,推荐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例(7)出自贾谊的一篇汉赋,意思是“那些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该文章是上奏给皇帝的,故里面的“进言者”所要进言的对象是指皇帝。

唐宋时期也多是表示臣子向皇帝提出意见或建议,词性也多呈现为动词形式。如:

(8)廷臣进言,侯伯拜章。(唐·柳宗元《唐故安州刺史孟公墓志铭》)

(9)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又晨夕与近习倡优狎暱,赐与过厚。大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馀,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不管是从发出者臣子这一身份还是承受者君主这一身份来说,都无变化。可见“进言”词义的稳固性。

到了明清时期,大多数情况下“进言”也呈现为动词形式,并且用于臣子向皇帝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情况,如:

(10)军士人人恐惧,三三两两,俱往太宰门上诉苦,求其进言于君,休动干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回)

(11)余七在旁又复进言说道:“千岁勿忧,非幻师兄定有妙策,务要将傀儡生制服过来,方雪今日之耻。且等吉安打听的人回来,再作计议便了。”(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些白话小说中出现了“进言”的对象双方非“臣子”“皇帝”的现象,如:

(12)吕公买酒请了陈旺,央他老婆委曲进言,许以厚谢。(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13)东坡拱手进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认以为真,欣然请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4)那主人见窦飞虎等二人似有活动之意,因赶紧进言道:“你老如果住下,咱们必加意照应,以赎前罪何如呢?”(清《施公案》)

例(12)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得知,“进言”的施受双方分别是“陈旺的老婆”和一位妇人,并未出现“皇帝”“臣子”等身份。例(13)“进言”的施受双方分别是苏东坡与荆公,也非皇帝臣子。例(14)的施受双方也非皇帝臣子。由此可见,至少从明清时代开始,“进言”可用于平oUhxlpvWN+WEV6W/bT2gYg==民之间。

清代出现了有将“进言”用作名词的情况,如:

(15)此当时君臣动色相戒,皆由殷鉴不远,警于目而惕于心,故臣以进言为忠,君以听言为急。(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徽》)

(16)这也是素兄地位到了那里,复与皇上做了忘形之交,才得如此进言,以成此盛治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例(15)意为“臣子将进言这件事作为表忠心的凭借”,明显看作名词。例(16)“如此进言”也是将“进言”当成名词来使用。

故从上述示例来看,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以前,“进言”的对象双方一般都是指“臣子”“皇帝”,而且在君主封建专制统治下,臣子对君主的态度自然是恭敬和畏惧的,大致都使用尊敬委婉的语气向君主提建议。到了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出现了施受双方非“臣子”“皇帝”的情况,但也都是小辈向长辈或平民向官差,又或者是将自己置于一个谦卑的地位求人办事等情况,语气或语境中也体现出了尊敬。另外,从《韩非子·南面》一例中看出,先秦时期有了将“进言”用作名词的情况,但没有成为主要词性,还是以动词为主,到了清代才出现零星地将“进言”用作名词的情况。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以上诸例中的“进言”都暗含着尊敬、客气、委婉等语气。

在民国时期的白话小说中,“进言”的使用对象双方既有指臣子对皇帝,也有非臣子对皇帝的现象,如:

(17)三人竟不谋而合,不待成帝开口,先后同向成帝进言。(黄士衡《西汉野史》)

(18)一日曹参出门,令魏勃御车,魏勃趁便进言时事,曹参听了,大加赏识,荐于悼惠王,悼惠王用为内史。(黄士衡《西汉野史》)

我们可以发现两例出自同部白话小说,说明“进言”双方的身份不再固定,只要符合“进言”的发出者对“进言”的承受者采用谦卑、尊敬或客气的态度就可以使用。

“进言”一词发展到现代,其核心意义即“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由于“君主”“臣子”等此类词语的消失,于是泛指用尊敬委婉的语气向人提出意见,这是“进言”从古到今最显著的变化。如:

(19)作为大数据运维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之一的齐向东,长期以来作为网络安全领域优秀民营经济的代表,积极进言,为建设强国献策献力。(2021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上述现代例子中,“进言”被当作动词使用,但是我们只能知道“进言”的发出者,并不能直接知道承受者是谁,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例(19)发出者齐向东作为主席团成员,且是为建设强国献策献力提出建议,发出的语气也是带着尊敬委婉的。

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言”用作动词表示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意见,又因“君主”“臣子”一类的词消失,“进言”泛指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但仍然隐含着需要使用尊敬客气的语气以及需要注意使用该词时的双方的身份地位等,而且使用的场合也多是严肃的。

四、误用的原因

(一)未能完全了解词义

常忆辛《现代汉语常识简易问答》:“如果不准确地了解词义,就会给语言的运用带来很多麻烦,造成语言的错误。”[9]想要真正理解词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来源与发展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进言”一词自古以来就用于表示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劝谏,而臣子对君主的态度自然是恭敬和畏惧的,因此该词暗含着尊敬客气的语气。随着“君主”“臣子”一类的词语消失,“进言”一词使用对象双方身份变得宽泛,使用范围扩大,但在口语中少见,多用于书面语中,也多在较严肃场合等语境下使用。由于时代的发展,该词含义最直观地表现为“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那么在使用时就自然而然地容易忽视词语中暗含的语气和使用的语境,由此造成误用。另外,我们平时使用词语或成语时已经很少去查阅字词典,这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情况。由于未能完全了解词义所以在使用时出现不恰当的情况,这是词语误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进”字的忽略

权威词典中将“进言”标注为动词,那么依据词典,将“进言”用作名词就是一种误用。出现把“进言”用为名词的现象是因为不了解该词的结构,事实上“进言”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合成词。《说文解字》:“进,登也。”“进”与“退”相对,表示向前走。[10]“言”,名词,表示所要说的话。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例证和现当代新闻媒体报道,可以明确得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进言”是当作动词来使用。将“进言”用作名词的原因是因为只关注了“言”字,认为“进言”表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忽略了“进”字在该词中的含义,那么词义重点落到了“言”上,便容易将其认为是名词了。

五、“进言”的规范

一般来说,“语言的误用需要及时纠正和规范”[11],以免出现大范围的误用,但是某些情况下词语误用的规范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不合理规范,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通过分析以上错误用例,“进言”一词主要用于严肃的场合下的新闻媒体报道中,在日常使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中出现频率较小,所以当前该词的误用还没有出现泛滥的情况,错误示例数量少且范围小。

对于将“进言”当成名词来使用的误用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合理看待。首先是因为“进言”的发展源流,其自古以来虽然主要用作动词,但也有用作名词的情况,而且发展到现代,仅仅是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就出现了较多的将“进言”用作名词的情况,可见这种用法在慢慢增多。其次,汉语中很多兼类词,有的词语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徐枢、谭景春在《关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中提道:“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类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在词的分类和归类上往往会遇到各种‘中间状态’,各类词的界限,很多情况下难于做到‘一刀切’”。[12]随着将“进言”当作名词使用的例证增多,或许以后会带有名词词性,我们无法判断“进言”以后是否会变成一个兼类词,但是如果新闻媒体报道中将“进言”用作名词的情况增多了,再加上新闻媒体报道传播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或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该词的理解,因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看待此类情况。王德春《语言学通论》:“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3]语言是发展的,且为人服务,如果“进言”用作名词的现象大量增多,词典可以依据语言的应用情况为“进言”增加名词这一词性。

对于使用“进言”时忽略语气的误用,我们认为应该严格规范。从历史源流方面来看,几乎每个用例都带有“尊敬、客气”一类的语气,权威词典对该词的解释也十分清楚明白,可见这一含义早已固定下来不可改变。通过观察词义的发展情况,我们发现这类错误用例较多,可见已有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单纯地“向人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意思,这就不符合原意,需要严格规范。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词语误用成为一个常见现象,有些高频率词语的误用更会使得人们忽视这些词语的正确释义,而造成更大范围的词语误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那么词语本身的含义也被掩盖。“进言”一词多见于新闻媒体报道中,而新闻媒体传播范围广,受众人员多,更要注重语言上的规范性,湖北日报社编著的《传媒人语言文字实用手册》早就指出现代新闻媒体语言文字常出错的类型及错误原因,并提到了“词语错误”。其中谈到了“错用词语和堆砌辞藻”,编者认为:“错用词语的现象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14]我们在使用词语时,不能望文生训,不仅要注意其使用语境,还要注意使用对象,避免造成词语误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81.

[2]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73,519.

[3]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编.当代汉语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9.

[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44.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982.

[6]刘振铎主编.现代汉语辞海(中)[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473.

[7]刘国顺,王欣主编.三万词中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43.

[8]朱英贵编.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161.

[9]常忆辛.现代汉语常识简易问答[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74.

[10](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

[11]左璇.“舆论”的误用与规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3):145-147.

[12]徐枢,谭景春.关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J].辞书研究,2006,(1):25-35.

[13]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4.

[14]湖北日报社编.传媒人语言文字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158.

作者简介:

邢宸,女,山东潍坊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