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性探讨
2024-10-31周馨莹田淑蓉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介的发展推动着网络梗的快速传播。网络梗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话语表达,有着简洁生动、易于理解、形式多样、强关联性、强情绪色彩等特征。针对网络梗出现的低质量、泛娱乐化、不规范化问题,本文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网民等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监管、主流媒体引领、网络媒体制定审查检验制度、网民提升网络语言素养等解决对策来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关键词】梗语言;问题;网络规范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网络梗语言及其流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2310524035)。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网民数量猛烈增长,自媒体不断兴起。现象级短视频、互联网热点事件等中产生的网络“梗”语言逐渐被运用到网民的生活中。网民充当了网络梗内容的提供者和生产者。网络梗可以来自网络用语、网络事件、网络用图、网络视频、网络段子等多种渠道,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视频、表情包图片等形式表现,像“栓Q”“xswl”都属于网络梗范畴。
网络梗能够快速传播,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梗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梗语言的随意、散漫与庸俗暴露无遗。本文通过对现有网络梗传播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网络梗的规范提出相关建议,正确引导网络梗语言产制和传播主体对梗语言的传播和使用。
一、网络梗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梗的快速传播导致信息泛滥
网络梗有很快的传播速度,一条梗在数小时内就可能传遍整个网络。这种快速传播带来了信息泛滥的问题。有时候,网络梗的传播速度比事实的核实速度还要快,导致一些不实的信息被误传和放大。尤其是在某些敏感的时事话题或社会事件上,网络梗的传播往往容易引发争议和误解,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网络梗的过度消费导致审美疲劳
随着网络梗的不断传播和衍生,一些热门的梗可能被反复使用和强行炒作,导致审美疲劳。人们在长时间接触同一种梗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失去对梗的新鲜感和兴趣。
过度消费网络梗可能让人们对网络文化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降低了梗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比如很火的“家人们谁懂啊”出自抖音的西瓜条特效,因为该特效只露出眼睛和嘴巴,不仅可以保护隐私,还有一种搞笑诙谐的效果,因此被用来分享生活中一些见不得人的尴尬事件。但是有些为了流量的网友用该特效发布一些奇葩文案,这些文案通常会以“家人们,谁懂啊”作为开场白,引得众网友不满。
(三)低质量的网络梗影响规范性语言的传播
虽然网络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幽默感,但是也存在着低质量和低创意的问题。由于汉字的多义性,网络梗这种非官方、非学术性词汇的多义化传播极有可能造成语言秩序的混乱,使用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误导,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看到一些网络梗时遇到跟网友传播情景相同的情况时脱口而出某个梗,他们会产生认为这个词汇本就适用这个情景的错误观念,导致在今后这样的情况延续到造句和作文中,对之后他们的学习也会构成一定的障碍。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梗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些网络梗缺乏深度和内涵,只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没有特点和文化价值。这种低质量的梗容易泛滥和滥用,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品质和形象fde049dbc95ff0294191377f9ce577f6,传递出“非标准汉语一旦被官方接纳即视为标准”的误导性信息,使得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现代汉语不规范,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体系造成潜在威胁。部分网络梗在追求新奇与创意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句粗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比如,“C位”等网络梗,由于它们融合了中英文元素,并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纯净性。
网络梗的使用者大多数是青少年。梗词传播范围广,更新速度快,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交流中,所以青少年的语言使用是最容易受到网络梗影响的。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青少年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其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人民日报》评论中提到过度沉浸在“网络烂梗”中的青少年儿童,其自我认知、表达和塑造等方面有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梗自带的戏谑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谐音、缩写等形式的网络梗词如“雨女无瓜”等,不但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其语文学习进程,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2023年9月19日,河南许昌的一名小学教师发布了一则吐槽视频,引发网友讨论。这名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的一位学生竟把网络用词“栓Q”写进作文,还配有一段歌词。“看到作文里那个‘栓Q’,我血压都飙升了。平常让同学组词‘奥妙’‘奥数’,居然有人组了一个‘奥利给’”。
(四)网络梗的商业化导致其纯粹性的丧失
一些商业公司利用网络梗来进行广告营销,破坏了梗的本来面貌和纯粹性。某快餐品牌的“疯四文学”一向被认为是非常优秀的营销案例,但其在营销段子中对“地铁偷拍”事件进行“玩梗”,不仅是将严肃的社会事件娱乐化,还涉嫌对女性的侮辱,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声讨和抵制。
很多品牌在寻求生意增长路径时,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营销,以此获取用户的关注。例如“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路牌一度爆火网络,吹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流量密码,无论是在旅游景点,或是街边餐饮店,都能见到其身影。其实,不仅线下门店会利用梗来营销,微博、百度百科、知乎问答等盈利性在线平台上,文章里频繁出现属于不同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或梗。这些平台敏锐地捕捉到了受众对于新颖、特殊的用语有着暂时的浓厚兴趣,因此巧妙地利用这些元素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提升文章的阅读量,实现流量变现。
一部分博主发布“内卷”相关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视频后,“内卷”就已经发生变质,博主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增加曝光度,赢得流量市场。但“内卷”最先成为梗是由于很多高校学生用其调侃一种并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者“被自愿”竞争,起先并没有盈利的目的。
(五)网络梗导致个人信息的暴露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一些网络梗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可能会引发侵权和侮辱等法律问题。有些人抢先注册网络梗商标,导致与他人有关的信息暴露,违反《商标法》,2022年5月就有人注册了“退,退,退”的商标,当时正处于“退退退”这个网络梗走红网络被人模仿的时期。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梗,可能会违反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造成社会舆论和道德风险。此外,一些网络梗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互联网梗视频可能被恶意利用来传播恶意代码和网络病毒,给用户带来损失和危害的同时也会侵犯公共安全。除此之外,这类带有恶俗性质的梗已经涉嫌违背了《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则。
二、网络梗的规范
网络梗的出现,毫无疑问给民众带来了更多话题,带动了他们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尽管众多网络梗都朗朗上口,风趣幽默,但是,缺乏规范的网络梗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范网络梗的语言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相关部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关部门应该创建设立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制定公平、科学、有效的惩戒措施,从源头切断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网络安全问题[1]。加大有关信息技术的投入,构建专业化的网络空间管理团队,以强化信息监管效能,同时推进网络监控平台的研发工作,并加强网络“防护墙”和“信息筛选”机制的升级更新。对负面消息进行过筛,从源头阻断其进入传播链条。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应当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其中对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行了强调。
为了构建一个更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切实加大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学校、网络信息、机关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时,必须严格规范和管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用语使用,坚决杜绝低俗暴力网络语言的蔓延,保障网络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二)主流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语言规范
主流媒体与近年来在互联网浪潮中迅速兴起的自媒体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相较于自媒体行业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主流媒体的工作人员多数具备专业的学术背景,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与专业训练,展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这些主流媒体工作者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接受过规范的现代汉语使用训练,他们的行文风格严肃而正统,经常被视为语言表达的楷模。
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积极抢占舆论主动权。主流媒体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在网络梗的影响下,主流媒体的语言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时代性的同时也要遵循语言规范,体现文明和社会价值[2]。《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在2015年发布,2016年和2017年经过修订,明确规定了相关用词标准,近年来,网络上新造的缩略词如“PK”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在报道中均不得使用。各级广电机构依据《关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用语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通知》指导,积极整治广播电视用语不规范现象,取得显著成果,滥用外来词汇、网络用语以及刻意模仿具有地域特色的发音等行为,现已得到有效遏制。
(三)网络媒体制定规范网络语言检验制度
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社交平台正逐步从单纯的社交互动领域扩展,进化为兼具新闻特性的信息传播平台,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需要规范运营流程,制定网络语言检验制度,优化输入法功能,引入不规范字词智能检测工具,优化文本内容检查功能,同时,对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维护网络空间正气和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把握正确的新闻宣传方向,增强责任意识,实事求是,创作正能量的、符合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作品。
(四)网民要提升网络语言素养
公众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网络交流中保持文明用语,避免制造和传播低俗言论,应当适度“玩梗”。网民要自觉接受教育,保持对网络信息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加强规范使用网络梗语言的意识,努力做到不传播“烂梗”,不玩“烂梗”。
青少年群体的占比大多数都是学生,这就要求学校重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环节,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些具有人文教育作用的活动,如主题写作、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推行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筑牢意识形态领地[3]。互联网用户要携起手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社会各界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深入融合其精髓到规范网络用语、规范网络梗当中去,要强化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增加对青年群体的人文关怀,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化环境,校园内部教育工作者更要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有利于塑造青年群体的美好心灵,增强当代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的新时代青年。
三、网络梗的展望与反思
在新媒体的催化下,部分新媒体平台以其传播速度信息分布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人们参与互联网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网络梗语言传播的途径。传统媒体下受众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新媒体背景下,这种局限被打破,这也加速了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梗语言的传播速度。同时,网络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也使得网络梗参差不齐。
网络梗语言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快速发展与进步。网络热梗在日常生活中确有诸多好处,例如缓解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或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被人们利用等。但现实中也存在着部分热梗销声匿迹的情况,互联网高速运转下,网络热梗的合理使用与滥用以及网络热梗使用者和受众的态度等众多因素都决定着网络热梗的最终归宿。
(一)文化与商业资本对网络热梗的利用与整合
网络热梗的整合包括了文化整合和商业整合。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新兴媒体崛起,成为主流与亚文化交流的桥梁。主流文化积极吸纳亚文化元素,采用青年喜爱的表达形式进行对话,并在特定场合主动引导,实现文化深度交融。同时,新型媒介技术满足青年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的需求,促使他们更积极地与主流文化互动[4]。这一转变使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共享价值理念与情感认同。因此,主流文化在整合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如今,主流文化不再排斥亚文化,而是积极与其交流对话,促进双方的融合与互补。
比如“奥利给”,它一直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热梗,所以在沿用中未被排斥,而是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梗并接受使用这一热梗,并在央视新闻播出的《年轮2019》里出现了“加油,奥利给”这一语音片段。2020年12月4日,“奥利给”入选为“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
经过商业整合,亚文化现已广泛融入大众视野,成为商业现象中的常见元素,其原有的抵抗性和颠覆性特质已逐渐消失。在商业整合过程中,部分网络热门话题的内涵和意义被淡化,沦为缺乏新意的“商业俗梗”。最终消失在庞大的商业海洋中;然而,也有一些网络热门话题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并创造了一定的商业和经济价值。例如一种奶茶品牌“茶理宜世”就运用了谐音“查理一世”。可见,在整合与利用过程中,网络热梗发挥出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热梗本身开拓出了新的生存空间。
(二)短梗的销声匿迹是其注定的归宿
“短梗”作为梗语言中的一种,有着其独特的简洁性,它不需要复杂的情节或背景,也不需要很长的语句来让人发现笑点,只需要简单的语言就能引出笑点。同时“短梗”的隐喻性和灵活性的语言表达,也使得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得以迅速产生和被接受。反之,网络梗的发展就犹如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由于“短梗”的这些特性,加之互联网碎片化的内容消费,使得“短梗”在被迅速接受并理解后就被抛之脑后。且“短梗”大多在社交平台运用,网民每天接收信息繁多,就使得网络短梗更容易被淘汰。
针对网络梗,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个词语能否长久流传,其核心在于其生命力。网络上时常有词汇迅速走红,但往往只是短暂的热闹,两周后可能就销声匿迹了。他进一步阐述,这些新词之所以能够迅速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友们对它们的新鲜感。然而,这些词汇本身往往缺乏深厚的内涵,多数只是简单的缩写甚至错别字。因此,这些词汇往往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其影响力大多局限于网络世界。
诚然,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热梗更新迭代犹如疾风骤雨,瞬息万变,正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运转,部分热梗无法始终占领潮头。2023年,各类视频平台上,“科目三”这一现象级热梗几乎占据了每一个屏幕角落。中外网友纷纷加入“科目三”的比拼,然而,潮流易逝,热点更迭,短短几日间,“马弓手关羽,请战华雄”的新梗便在网络热搜上取代了“科目三”。
如图1所示,我们将“内卷”“emo”“yyds”三个百度热词指数已收录的热梗进行了从2021年到2023年的对比,图中三个热梗属于三个不同类型。“热门后缓慢淡出”型网络热词,即在短暂盛行后,搜索指数逐渐回落。以“emo”为例,该词2021年网络走红,使用广泛。然而,随时间推移,使用频率降低,逐渐淡出网络用语。图表显示,其搜索指数在2021年12月达到约90000峰值后,平缓下降,似下坡路。与之相反,“热门后迅速沉寂”型网络热词表现则不同。这类词汇短暂爆红后,搜索指数便迅速暴跌,数据线图像呈现尖锐三角形,如针状。例如“yyds”,2021年8月迅速走红,但热度迅速消退,搜索指数急剧下降,迅速淡出公众视线。
将上述提及“yyds”“内卷”和“emo”的搜索指数曲线图合并至一图,以A、B、D三点标注其峰值。对比之下,三种网络热词的热度走势差异显著。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的网络短梗,无论之前是怎样的火爆,最终都会随着热度的消减而消失。
(三)网络热梗成为促进媒体转型的工具
主流媒体作为官方媒体,一旦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梗,网络梗便会被贴上“被认可”“规范化语言”的标签。网络梗语言由于其特殊的来源,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和以娱乐为价值取向、共鸣为认同的标签、表达为参与目的等特征,这与传统主流媒体的客观严谨相矛盾。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审时度势,不仅要在传播渠道上创新,还要转变传播语态,借助一些正面的规范性的网络热词实现语态亲民,实现情感共振等,这也是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网络热梗能够得以延续或者消失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网络梗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表现具有双面性,人们在使用网络梗的同时无法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梗的负面影响,烂梗与“滥”梗正在污染网络环境、破坏语言规范性、扭曲网民价值观。正视网络梗的问题,针对网络梗的使用进行多方面规范标准的制定,对于了解社会文化、促进新媒体发展以及网络梗的后续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云飞.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3).
[2]王佳玉,李佳欣.冲击与驾驭:网络流行语与主流媒体语言表达规范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 14(03).
[3]王毅韬,周肃军.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征、心理动因及其引导[J].秦智,2023,(05).
[4]沈昊.亚文化视域下网络热梗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周馨莹,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田淑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