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言主观性程度副词“ 通”
2024-10-31李玉晶
【摘要】“通”是南阳方言中常用的一个主观性程度副词,一般用于超预期和反预期。“通”既可表示绝对程度,也可以表示相对程度:表示绝对程度时,只能修饰具有[+可变]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和持续性的动词性词语;当表示相对程度时,也可修饰处于变化发展进程最终状态位置上的形容词。
【关键词】南阳方言;主观性程度副词;“通”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鄂陕交界地带情态范畴对比研究”(项目编号:GD20CZY04);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Seminar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23GYB31);2020年度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C20123);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外国文化概论教学改革研究”(PX-131223656)。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有动词、形容词、量词的用法。在南阳方言 ①中,“通”还有主观性程度副词用法。“通”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表达绝对程度时可进入“通AP/VP(着)嘞”结构,表达相对程度时可进入“比X通AP/VP”结构,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更”。但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不同,“通”除了表达程度义外,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表达超预期、反预期以及主观强调等情态义;同时,“通”在句法分布与语义选择上也呈现出独特性。我们将详细考察“通”在南阳方言中的句法特征与用法,通过正反验证等方法分析其所在结构中AP的语义特征。为行文方便,将表达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的“通”分别记作“通1”“通2”。
一、“通1”句法语义特征
(一)“通”+AP+(着)嘞
程度副词“通”用于形容词或以其为中心的词语AP前面,后接“着嘞”,与普通话中的“着呢”类似,吕叔湘[1]559-560认为“着呢”用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后面,表示肯定某种状态或性质,有时也可直接接语气助词“嘞”,表达高程度范畴,相当于“很”“挺”类高量绝对程度副词,形成如下结构:
S1:通+AP+嘞 S2:通+AP+着+嘞
第一类情况:S1、S2中的“通”强调程度在主观上超出正常预期,隐含目前实施某种行为还不合适。AP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必须是事情发展变化的初始阶段或过程中,而未来则是可变化的。因此,表示处于事情变化发展的终止状态或是不可变性质的AP则不能进入这个结构中。如:
(1)这会儿通早(着)嘞,恁不急慢慢来。
*这会儿通晚来,恁得快点儿。
(2)a.肉还通不熟嘞,白着急。
b.肉还通生(着)嘞,白着急。
*肉通熟来,赶快下筷儿。
(3)娃儿通小(着)嘞,白管太紧了。
*娃儿通大来,得管紧了。
(4)这树上柿子还通青着嘞,斗被摘光了。
*这树上柿子通红来……
(5)他还通年轻嘞,咋阵会儿斗退了?
*他通老来……
(6)这衣裳还通新着嘞,咋斗不穿了?
*这衣裳通旧来……
(7)路还通远着嘞,可不能光歇歇儿。
*路通近来……
例(1) — (7)中的AP涉及时间早晚(早可变晚)、果实成熟(青可变红)、年龄大小(小可变大,年轻可变老)、烹饪中食物状态(生可变熟)、衣物状态(新可变旧)、路程距离(远可变近)。因此,形容词“早”“不熟”“生”“青(果实)”“小(年龄)”“年轻98e7afac8ed8129ffb8e523c8d8b2758ee44deafe8aeb17670466fdf0d1824a0”“新”“远”可进入“通+AP+(着)嘞”结构,与之反义的形容词“晚”“熟”“红”“大”“老”“旧”“近”则因表示事情变化发展终止状态而无法进入该结构中。根据语境,都隐含着言者强调目前“太”或“很”AP而实施某种行为不合适,如“时间很早,不用着急”“肉还很生(不熟),别着急吃”“孩子还太小,不该管太紧”“柿子很青,不该摘了”“他很年轻,不该退了”“衣服很新,不该不穿了”“路程还很远,不能一直歇息”。以上AP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呈单线性,因此与其语义相反的形容词都不能进入到该结构中。但是,还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可以回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可以从A发展到B,又可以从B发展到A,则AB可以互为初始和终止阶段。这时,呈反义关系的AB都可进入“通+AP+(着)嘞”结构,如:
(8)还通热着嘞,凉席先莫慌收。
*还通冷着嘞,凉席先莫慌收。
(9)还通不冷着嘞,厚衣裳先莫慌往外拿。
*还通冷着嘞,厚衣裳先莫慌往外拿。
(10)还通冷着嘞,你咋一下儿脱镇单?
*还通热着嘞,你咋一下儿脱镇单?
(11)天还通亮着嘞,你咋收工了?
*天还通黑着嘞,你咋收工了?
(12)天还通黑着嘞,你咋去上工了?
*天还通亮着嘞,你咋去上工了?
虽然“冷-热”“亮-黑”这两组反义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到该结构中,但是仍没有违反语义规则。例(8) — (10)中,涉及天气的冷热变化,一年四季冷热变化是自然常识。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冷热的起点终点确定,仍然是只有处于起点的AP可进入结构,而处于终点的AP则不能。例(8)中,“收凉席”这件事的发生是天气从热变冷,因此,“热”位于初始阶段,“冷”位于终止阶段,“热”可进入结构,“冷”则不行;例(9)中,“穿厚衣服”发生在天气从不冷变冷,“不冷”位于初始阶段,“冷”位于终止阶段,“不冷”可进入结构,“冷”则不行;例(10)中,“衣服脱单”发生在天气从冷变热,“冷”位于初始阶段,“热”位于终止阶段,“冷”可进入结构,“热”则不可。例(11) — (12)中,涉及日常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黑夜的日夜交替也是自然规律。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天色的亮和黑起点终点确定,也是只有处于起点的AP可以进入结构,终点的AP则不能。例(11)中,“收工”是从天亮到天黑,“亮”是起点,“黑”是终点,“亮”可进入结构,“黑”不可以;例(12)中,“上工”是从天黑到天亮,“黑”是起点,“亮”是终点,“黑”可进入结构,“亮”则不行。例(8) — (12),依次隐含“收凉席”“厚衣服往外拿”“脱镇单”“收工”“上工”在目前阶段和状态下还不合适。
第二类情况:S1、S2中的“通”强调程度在主观上超出正常预期,隐含着评价赞赏之余的意外之喜。AP一般为表示固定静止状态的形容词或以其为中心的词语,但能进入结构的数量有限,语义在感情色彩上为褒义。贬义的AP则不能进入S1、S2。如:
(13)恁白说,这新房布置得通美嘞!
*这新房布置得通丑/不好看嘞!
(14)她这件儿衣裳买得通好看嘞!
*她这件儿衣裳买得通丑/不好看嘞!
(15)这事办得通好嘞!
*这事办得通差嘞!
(16)没想到,今儿的天还通好嘞,报地有雨没下。
*今儿的天还通不好嘞……
(17)人家这个事办得通排场(漂亮)嘞!
*人家这个事办得通差火嘞!
(18)这饭做得还通好吃/香嘞!
*这饭做得还通难吃嘞!
(19)这味道通鲜着嘞。
*这味道通不好着嘞。
例(13) — (18)中,“通”除了强调高程度,表达赞赏外,还隐含一种意想不到的意外之喜。如例(13),一方面言者认为新房布置得很美,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没想到能布置得美到这个程度,超出预料,意外之喜,若将“通”换为“很”,则表达不出无意外之喜。其余几例也一样,例(14)隐含言者没想到她能买到这么好看的衣服,例(15)隐含言者没想到这事办得这么好,例(16)隐含言者没想到今儿是个好天气,例(17)隐含言者没有想到这事能办这么漂亮,例(18)隐含言者没想到这饭能这么美味,例(19)隐含言者没想到味道这么鲜美。将“通”换为“很”后,这些隐含义全部无法表达出来。
个别与数量和人性格方面的相关的形容词及短语,语义特征为“大量”“高程度”时,也可进入结构被“通”修饰,而反义词则无法进入结构。如:
(20)这人通能着嘞!
*这人通差着嘞!
(21)这人通精着嘞!
*这人通傻着嘞!
(22)这人通狠着嘞!
*这人通软着嘞!
(23)这人心通黑着嘞!
*这人心通善着嘞!
(24)这人坏/好事做得通多嘞!
*这人坏/好事做得通少嘞
(25)他家的事通多着嘞!
*他家的事通少着嘞!
个别短语因高频使用而逐渐固化,形成习惯性表达方式,如“想得美”,义为想得太好了,“通”也可进入形成“想得通美”,隐含言者拒绝的语义。如:
(26)你想得通美(着)嘞!俺不干!
“通+AP”后有时接“着嘞”和“嘞”皆可,且意义上无太大差别,如例(1);有时只能接“着嘞”,单独的“嘞”不能完整表达语义,如例(11);有时后接“着嘞”和“嘞”也皆可,但语义表达上有差别,如:
(27)a.你莫看这人岁数这么大了,他通明白着嘞。
b.你莫看这人岁数这么大了,他通明白嘞。
例(27)a,后接“着嘞”,表达言者对“他”在这么大岁数还能保持头脑明白不糊涂的赞赏佩服之情;b中,后接“嘞”,表达言者对听者的一种提醒,即与“他”打交道需谨慎小心,别因为他年纪大就疏于防范。
(二)“通”+VP+(着)嘞
程度副词“通”用于实义动词性成分VP前,后接“着嘞”,有时也可直接接语气助词“嘞”,表达高程度范畴,相当于“很”“挺”或“一直”“经常”,形成如下结构:
S3:通+VP+嘞 S4:通+VP+着+嘞
第一类情况:S3、S4中的“通”强调VP会持续的时间很长,VP得是自主动词且具有可持续性特点,即VP语义特征为[+自主][+持续],“通”相当于“一直”,如:
(28)这衣裳还通能穿(着)嘞,咋就要扔啦?
*这衣裳还通能穿上(着)嘞,咋就要扔啦?
(29)恁要是不来管,他俩通能吵(着)嘞。
*恁要是不来管,他俩通能吵赢(着)嘞。
(30)今儿要不是赶集,他还通睡着嘞。
*今儿要不是赶集,他还通睡着着嘞。
(31)要不是车要开了,她还通磨蹭着嘞。
*要不是车要开了,她还通不来着嘞。
(32)要不是上台时间到了,她还通鬼炸炫耀、臭美着嘞。
*要不是上台时间到了,她还通扮完着嘞。
例(28) — (32)中,“通”可修饰的“VP”,依次为“穿、吵、睡、磨蹭、鬼炸”,均为自主性动词且具可持续性,而换为非自主动词或非可持续性动词时,都不可进入此结构中。“通”前一般有“还”,“通”和VP间一般有情态词“能”,形成“还+通+能+VP+(着)嘞”结构,表达VP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的“通”,已经不能用“很”或“挺”替代。
“通”还可表达高频的语义,相当于“经常”,如:
(33)像这种事儿,以后还通有(着)嘞。
(34)斗这德性,通叫人噘骂嘞。
例(33)(34)中,“通”修饰后接VP,表示实施VP这种行为的频率很高,VP会经常发生。
“通+VP”无论是表示可持续时间长还是频率高,都属于程度高的范畴。
第二类情况:S3中的“通”强调程度在主观上超出正常预期,相当于“很”“挺”,VP得是自主动词且具有可持续性特点,即VP语义特征为[+自主][+持续],如:
(35)要是等他的话,还通待一会儿。
(36)你咋通会说嘞?
(37)除了抽烟,他还通喜欢喝酒嘞。
(38)啥斗说好了又不干了,通圪义人让人讨厌嘞。
(39)白看他穿得不咋的,他家通有钱嘞。
(40)让俩小的搁家,通打架嘞。
例(35) — (40),“通”修饰VP,表示程度高,主观上出乎预期,如(36)(37)(39),分别隐含了“言者没有想到听者这么会说”“听者可能知道他爱抽烟,但不知道还这么爱喝酒”“只从穿着看,想不到他家这么有钱”;也可强调程度超出一般,如(35)(38)(40),依次表达“时间还需要挺长”“太让人讨厌了”“俩小的打架程度很高”。
二、“通2”句法语义特征
(一)比+ X +“通”+AP(着/的)嘞
“通”除了高量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外,还可表示相对程度,相当于“更”。可进入差比句中,修饰形容词或以其为中心的词语AP,后接“的嘞”或“着嘞”,有时也可直接接语气助词“嘞”,形成如下结构:
S5:比+ X +通+AP+嘞 S6:比+ X +通+AP+的嘞
S7:比+ X +通+AP+着嘞
第一类情况:S5、S6、S7中的“通”表相对程度,用于安抚对方或自我安慰,即否认对方主观上判断事情性质或行为糟糕的程度,指出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以达到安慰对方和自我安慰的语用目的。与可进入S1 、 S2中AP的情况不同,“通2”表示的是相对程度,AP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既可以是事情发展变化的初始阶段或过程中,也表示处于事情变化发展的终止状态。因此,很多不能进入S1、S2中的AP都可进入到S5、S6、S7中。如:
(41)对方:俺家娃儿可黑了。
言者:你那不算黑,还有比他通黑的嘞。
*俺家娃儿通黑嘞。
(42)言者:这是你今儿新买的?
对方:买后悔了,穿上不咋好看。
言者:你这身还可以。有些人才不会买哩,买的比这通丑(着)嘞。
*穿上通丑嘞。
(43)对方:咋镇臭?
言者:还有比这通臭的嘞。
*咋通臭嘞?
(44)还有比我来得通晚的嘞。
*来得通晚嘞。
例(41) — (44)中,“通2”都表示相对程度,可以用“更”替换,所修饰的AP“黑”“丑”“臭”“晚”都不可用于表绝对程度“通1”的结构中,“这娃通黑”“这衣裳穿上通丑”“这通臭”“来得通晚”全都不符合语感不能使用。例(41)(43)中,在表达“很”“挺”这样高量绝对程度意义时,没有使用“通1”,而使用的程度副词为“可”“镇”,这也是南阳方言中两个典型的绝对程度副词,虽然与“通1”语义相近,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存在一定差别。一方面表现在所修饰的形容词范围,有些不能被“通1”修饰的AP却可以被“可”“镇”修饰,如“可黑、镇黑”“可丑、镇臭”“可臭、镇臭”“可晚、镇晚”等都可成立。另一方面表现在句法特征上,一是“通1+AP”一般作谓语,不可作修饰语,而“可+AP”“镇+AP”可用于修饰语,可作定语和状语。作定语如“可远的一条路”“可乖的一个娃儿”“镇远的路”“镇乖的娃儿”,虽然“可+AP”“镇+AP”都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一般都加“的”,但是有一点差别,“可+AP”作定语时修饰的是数量名结构,而“镇+AP”可直接修饰名词。作状语修饰“才/就/都VP”,如“他可早斗跟我说了”“他可晚才来”“他镇早就来了”“他镇晚才说”等。二是“通”“镇”不能修饰带得的述补结构,而“可”则可以,如例(26),将“通”提到带得的述补结构前则不行,“想得通美”可以,“通想得美”则不行;“这事办得通好”可以,“这事通办得好”不行。“镇”也一样,“想得镇美”可以,“镇想得美”不行;“这事办得镇好”可以,“这事镇办得好”则不行。但“可”则能后加带得的述补结构,如“可想得美”“这事可办得好”。
从语义上看,对比例(1)和例(44),表示时间的“早”和“晚”是一组反义形容词,时间的流逝是单向性的,是从早到晚,“早”处于这一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晚”相对处于这一过程的结束阶段。在例(1)中,“通1”为高量绝对程度副词,表达超出主观预期且认为目前实施某种行为还不合适,能进入结构的AP需处于事态的初始或过程阶段,后期是可变化的,因此“早”满足这一语义特征,可以进入结构,而“晚”则不行。在例(44)中,“通2”为相对程度副词,表达某种事态形状更进一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范畴,因此即使处于某过程结束状态或阶段的AP也可以进入到“比+ X +通+AP (着/的)嘞”的结构中,即“晚”可以受“通2”修饰,表示更晚。
例(41) — (43),起到安抚对方的作用,例(44)是自我安慰。从话语交际上来看,都是先形式上否定对方关于主体AP程度上的陈述,其实隐含了承认主体AP的事实,再强调还有比主体更AP的事物或情况,以减轻对方对主体AP在程度上的担心和不满,从而起到安抚对方和自我安慰的作用。每个话轮都有言外之意,如例(41)中,“你那不算黑”用否定的形式其实是承认了孩子皮肤黑的事实,紧跟“还有比他通黑的嘞”,为了说明孩子皮肤黑的程度并没有对方表达的那么高,以达到安慰对方的目的。再如例(42)中,“你这身还可以”看似否定对方的“穿上不咋好看”,其实也是用否定的形式承认了衣裳买得没有那么好看的事实,紧跟“有些人才不会买哩,买的比这通丑(着)嘞”,通过用更不好看的情况进行对比,证明对方新买的这件衣服并没有那么不好看。
第二类情况:S6中的“通”表相对程度,强调还有性质更进一步的东西,即“甲事物很AP,但还有比甲更AP的乙”,多用于言者劝说对方货比三家后再下决定或三思而后行。AP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与第一种情况基本相同,不太受进入S1、S2中的限制。如:
(45)对方:你这东西怪好咧。
言者:还有比这通好的嘞。
(46)对方:这衣服怪好看滴。
言者:再往前走走,还有比这通好看的嘞。
(47)这啥东西咋这么小呀。还有比这通小的嘞。
(48)这不算大,还有比这通大的嘞。
(49)对方:这学校离咱家怪近嘞。
言者:还有比这通近的嘞。
例(45) — (49)中,“通2”都表示相比较更的意义。基本语境是言者在劝说对方三思而后行,目前的这个主体并非最佳选择,还有比这个更AP的事物,会更合适。将例(49)与例(7)相比较,表示路程距离的“远”“近”是一对反义形容词,人们在行走时,路程的距离是由远及近,“远”是处于初始阶段,而“近”处于终止阶段。因此,“远”可进入S1、S2中受“通1”修饰,“近”则不行。但是,“通2”表示相对程度,因此“近”也可进入S6中受“通2”修饰。
另外,“通”也可进入无标差比句中,表达比较的语义,如:
(50)这天儿才刚入伏,通热着嘞!
(51)这不算大,还有通大的嘞。
例(50)(51)中,都没有使用“比”字句式,但是根据上下文,“通”仍然表示比较更进一步的意义,即“更热”“更大”。
(二)比+ X +“通”+VP(着)嘞
“通”除了高量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外,还可表示相对程度,相当于“更”。可进入差比句中,修饰动词及动词性词语VP,后接语气助词“嘞”,形成如下结构:
S8:比+ X +通+VP+嘞 S9:比+ X +通+VP+着嘞
(52)她比你通吃苦嘞。
(53)我比你通知道他嘞。
(54)这娃儿比之前通下功夫嘞。
(55)我比你通不愿意(着)嘞。
例(52) — (55)中,“通”都表示“更”,但是并不是所有能用“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通2”。
三、结语
主观性程度副词“通”常用于超预期和反预期,在南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特别是在老派中非常流行。“通1”在表达高量绝对程度时,能够进入“通AP/VP(着)嘞”结构,为“很”“挺”“一直”“经常”义,所修饰的AP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必须是事情发展变化的初始阶GGBpgqTLMkK7Us583GrDyM20RBpfbfR5P537jmARBJs=段或过程中,而未来则是可变化的,而表示处于事情变化发展的终止状态或是不可变性质的AP则不能进入这个结构中;所修饰的VP则是具有[+自主][+可持续性]语义特征。“通2”在表达相对程度“更”时可进入“比+ X +通+AP/VP (着/的)嘞”结构,一些表示处于事情变化发展终止状态而不能受“通1”修饰的AP也可进入该结构中。
注释:
①本文的南阳方言指的是以宛城区为代表的方言,语料由发音合作人提供或经发音合作人核实。本文主要发音人合作人有两位:李喜敏,南阳人,1963年生人,高中学历;黎亮,南阳人,1986年生人,硕士学历。调查时间为2023年1月至6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孙红举.河南鲁山方言的相对程度副词“通”[J].方言,2012,(4):360-366.
[3]张辉.南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通”[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上海语文学会,上海大学文学院[C].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364-373.
[4]丁全.南阳方言中的特殊副词[J].南都学坛,2001, (4):68-70.
作者简介:
李玉晶,女,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方言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