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译难点与策略分析
2024-10-31张磊包隽
【摘要】科技文本作为传递科技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对科技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科技类文本中专业术语、被动语态以及长难句使用频繁,其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难点。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之一,对于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法对等和句法对等两方面对科技文本翻译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科技文本翻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文本翻译中的难点,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未来,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科技文本翻译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科技文本翻译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技文本;功能对等理论;对策分析
基金项目:2024年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40297SK)。
一、引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科技交流与合作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文本的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科技知识与信息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科技文本因其准确性、客观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为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讨科技文本翻译的有效理论与方法,对于准确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学科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主张译文在功能上应尽可能贴近原文,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科技文本翻译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首先,本文将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翻译难点与提出翻译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深入探讨科技文本的特点后,结合具体的科技文本翻译实例,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及其成因。这些难点包括但不限于术语的准确翻译、语态的转化以及句子结构的调整等。最后,本文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些难点提供有效的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科技信息的准确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理论框架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进而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应使用最恰当、自然且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层面全方位地再现源语的信息”。功能对等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的重要性远超形式”。[1]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原文的意义应置于首位,而形式的保持则退居其次。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层面中,词汇对等要求翻译者精确把握原文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在译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以传达原文的精确意义。而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由于科技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专业术语的翻译尤为关键。译者需要确保译文中使用的词汇与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在意义、用法和语境上保持一致,以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句法对等则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在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对等,确保译文在表达上自然流畅,不产生歧义。在科技文本中,长句和复杂句的使用十分普遍,这些句子往往包含多个从句和修饰语,结构复杂、逻辑严密[2]。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并在译文中采用相应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进行表达,以确保译文在表达上自然流畅、逻辑清晰。鉴于科技文本翻译在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方面面临诸多难点,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科技文本翻译的难点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三、科技文本特点
(一)准确性
科技文本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准确性,这是由其承载的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科技文本在选词上极为严谨,使用精确且具体的专业术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科技文本在句子结构和表达上也力求精确。科技类英语文本通常使用复杂的长句结构以清晰地表达复杂的科技概念和逻辑关系。此外,科技文本还注重客观事实的陈述和实验数据的精确记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支撑和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准确性是科技文本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科技信息和知识的重要保障。
(二)客观性
科技文本在客观性方面展现出了鲜明的特点,科技文本在阐述科技事实和现象时,始终坚持中立、客观的立场,避免主观情感和偏见的介入。无论是描述实验结果、分析数据,还是提出新的科技理论,科技文本都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世界的本来面貌。此外,科技文本还注重引用和参考其他可靠的科技文献和资料,以支持其论述和观点,这种引用和参考的方式也体现了科技文本的客观性特点。客观性使得科技文本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为科技工作者和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知识支持。
(三)逻辑性
科技文本在论述科技事实和现象时,注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通常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展开论述,如先提出问题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或数据分析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这种结构化的论述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技文本的核心内容。科技文本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逻辑性的体现。它会使用恰当的连词、转折词等,将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科技文本的逻辑性使得科技文本能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呈现科技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四、科技文本翻译难点
(一)专业术语
根据赖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3],科技文本无疑归属于信息型文本的范畴。这种文本类型以信息的准确传递为核心,注重逻辑内容的严密性和条理性。科技文本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这些术语是科技领域内的语言基石,它们能够精确、准确地传达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通过使用专业术语,科技文本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增强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信任感。同时,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有助于统一科技领域的语言规范,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和翻译这些专业术语往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些术语通常涉及深奥的科学原理、复杂的技术细节和专业的知识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背景和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不同文本之间的术语往往存在差异和对应问题。有些术语在一种文本中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但在科技文本中又表示另一种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备敏锐的辨别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术语在不同文本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二)被动语态
根据科技文本的客观性特征,其核心目标是以客观、精确的方式描述并解析科学现象、原理以及技术应用,而非聚焦于动作的执行者。在这种背景下,被动语态的运用显得尤为贴切。被动语态有助于剔除不必要的主语,使得关键信息更为突出,从而确保读者能够聚焦于核心的科学内容。因此,在英语科技文本中,被动语态和第三人称的使用相当普遍,其目的在于凸显客观事实与研究成果,尽可能削弱主观因素的干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和汉语在句式结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语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更常采用主动语态。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导致句式转换的需求,从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译者需要灵活调整句式,确保译文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准确传达科技文本中的客观信息[4]。
(三)长难句
科技文本作为一类特殊的信息传递工具,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强调逻辑性与条理性。它要求作者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各种科学概念、现象以及复杂的技术过程,以便读者能够按照逻辑顺序,一步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科技文本的作者通常会借助语法结构和修饰成分来展现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英文作为一种语法结构相对复杂的语言,包括丰富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形式等工具,使得作者能够构建出长句,从而更加严谨、连贯地表达思想。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修饰成分却可能给译者带来不小的挑战。大量的从句和修饰语往往使得句子结构变得错综复杂,译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无法正确划分句子成分,进而对句子的整体理解产生歧义。此外,科技文本本身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准确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何况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它们的翻译更是需要格外小心。
五、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表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言词汇的深层含义,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能够准确传达这一含义的对应词汇。词汇对等在科技文本中主要包括专业术语的翻译以及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
1.专业术语翻译
在科技文本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科技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其中,对于某些广为人知、已被普遍接受的外来术语例如WIFI、AI等,可以选择零翻译法,直接保留原词更能精准传递原文意思;对于一些目标语中已有对应的专业词汇,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例如DNA脱氧核糖核酸,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等;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术语,可以采取注释法,在翻译后添加注释简单解释其含义或背景,例如“Black Hole”译为:黑洞(一种在宇宙中存在的天体,具有较强的引力,连光也无法逃脱);“quantum entanglement”译为:量子纠缠(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强关联)。
2.一词多义现象处理
科技文本中一词多义现象频繁,很多简单词汇在科技文本中也会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词义进行反复斟酌,准确传递原文意义。
例1:The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 is high,making it suitable for use in electronic devices.
译文:这个材料电阻高,适合用于电子设备。
例2:The newly developed alloy demonstrates excellent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ensuring its stabilit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译文:新开发的合金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确保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例1中,根据下文的electronic devices(电子设备)判断此处的resistance不应该直译为其原意“抵抗力”,而是采用电子学中的重要概念“电阻”,即材料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而例2中,根据句意推测,此处的resistance是在描述一种材料对外部因素如腐蚀、磨损或变形的抵抗能力,并且与high-temperature相连,因此翻译为材料科学领域的概念“耐高温性”。此外,还有“preparation”作为普通名词时,指的是“准备”,然而在化学领域可译为“制剂”;在描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时“interface”可能指的是“接口”,然而在描述物理材料或物质时,又可指“界面”。
可见,在科技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频频出现,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要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和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句法对等
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英语句子往往倾向于使用明确的主语和谓语,形成紧凑的主谓结构,并通过丰富的从句和修饰语来扩展句子内容。相比之下,汉语句子则更加注重意合,往往通过流水式的叙述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复杂的思想[5]。此外,英语句子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动作的受事者,而汉语则更多地使用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在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语态转换
由于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被动语态向主动语态的转换非常重要[6]。在进行被动转主动时,可以通过找到动作实施者或增译泛指主语,将被动转为主动;此外,还能够寻找一些替代词代替“被”字,例如“是……的”“为……所”“受到”等等,科技文本中多用“可以”代替“被”字。
例 3.It was found that the material has excel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译文:人们发现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
例3中的“it was found”表被动,在翻译过程中,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通过增译泛指主语“人们”,将被动句转化为了主动句。
例4.The vegetable oil has been known to people since ancient times.
译文:植物油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
例 5.Because it has excellent conductivity,it can be used as electrode material.
译文:因为它导电性很好,所以可以用于电极材料。
例4、例5都包含非常明显的被动表达,直接译为“被”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寻找替代词,巧妙地实现语态转换。
2.长句切分、改写
科技英语的句子结构往往较为复杂,频繁运用从句、非谓语动词和后置定语,相比之下,汉语句子结构更为简洁明了,多为线性展开[7]。因此,对于科技英语中长句的翻译,译者首先要确保准确理解原文内容,并在维持原句逻辑关系的前提下,依据汉语的表述习惯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应用句法变换策略,诸如切分、改写等方法,以精确传达原句所蕴含的意义。
例6: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region has been accelerated by the melting of the Arctic Ocean,which brings both benefits and hazards to the local people.
译文一:随着北冰洋海冰的融化,人们开始加速开发北极地区,这对生活在极地地区的居民来说有利有弊。
译文二:对北部地区的开发被北冰洋的融化加快了,这对当地人民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危害。
对比译文一和译文二,不难看出译文二过于照顾英文的行文结构,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反观译文一,首先判断出前部分存在微弱的因果关系,即由于北冰洋的海冰日渐融化,因此开发北极地区的行动要随之加快,先将原因译出,能够让句子逻辑关系更加明显;其次,增译“人们”,巧妙地化解了原文中“has been accelerated”的被动含义;最后,将“既有好处,也有危害”简化译为中文四字词语“有利有弊”,增强译文可读性。此外,翻译科技文本时,用词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译文二将“the melting of the Arctic Ocean”直译为了北冰洋的融化,北冰洋怎么会融化?容易造成歧义,这违反了科技文本的准确性原则,而译文一增译为“北冰洋的海冰日渐融化”让译文更加准确。
例7:This piece of pure land will eventually be polluted as the power plant,chimneys,and large vehicles and other supporting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译文一:发电厂、烟囱以及重型运输车辆等配套设施纷纷出现,这片净土最终也将遭受污染。
译文二:这片纯净地也会被污染,由于越来越多的发电厂、烟囱和各种重型车辆出现在这里。
中英文一个巨大的行文差异是英文判断、表态类描述在前,事实、背景类描述在后,而中文恰恰相反[8]。很显然,例7符合典型的英文行文特点,先给出判断表态will be polluted,然后用as引导出了事实、背景句。对比译文一译文二,译文一按照中文行文特点,对句子进行重组,将as引导的这部分句子先进行翻译,译文二直接对原文进行了直译,不符合中文行文特点。此外,译文二中“发电厂、烟囱和各种重型车辆出现在这里”这个表达也不够简洁通顺,反观译文一译为“纷纷出现”,让译文更加自然顺畅,调整语序后逻辑关系也一目了然。
3.标点符号转换
标点符号在语言中频繁出现,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重要性。事实上,中英文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举例来说,中文中特有的顿号在英文中并无对应;中文通常用书名号来表示书籍名称,而英文中没有书名号,通常以斜体来表示书籍名称。此外,破折号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中文常用它来引出下文,而英文则更多地利用它来连接插入语。尽管标点符号看似微小,但在科技文本中,通过恰当地转化和使用标点符号,我们能够使句子逻辑更加清晰,从而更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
例8:The entire experimental process is comprehensively encompassed by sample preparation,equipment calibration, experiment execution,and data analysis.
译文:本次实验的全过程包括:样本制备、设备校准、实验执行以及数据分析。
在例8的译文中,将原文的逗号替换为顿号,这一调整不仅有助于将实验涉及的四个主要环节:“sample preparation”(样本制备)、“equipment calibration”(设备校准)、“experiment execution”(实验执行)以及“data analysis”(数据分析),清晰而明确地列举出来,还使得读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实验的核心内容。此外,顿号的使用,强化了这些环节之间的并列关系,使得实验的全过程更加条理分明,符合科技文本追求准确性与逻辑性的表达原则。通过这样的调整,译文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六、结论
本文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深入探讨了科技文本翻译在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方面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与对策,包括:针对词汇对等的挑战、采取零翻译、直译和加注释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不仅确保了专业术语的精确传达,还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科技文本中大量专业词汇的翻译问题,使得译文更加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在句法对等方面,注重句式转换、拆分重组以及标点符号的替换。科技英语通常具有复杂的句式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使得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句法对等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灵活运用句式转换和拆分重组等方法,能够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对等,通过替换标点符号使得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易于被目标读者接受和理解。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技文本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仍有许多难点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深化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探索更多适用于科技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密切关注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翻译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功能对等理论为科技文本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的翻译难点并提出对策,以期为科技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何君晨.科技英语的特征与翻译技巧研究[J].热固性树脂,2022,37(04):71-72.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何小丽.《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第十章翻译实践报告[D].新疆大学,2015.
[5]唐志高.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汉互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56-158.
[6]史玮璇,周琳.英汉散文互译中物称与人称主语的翻译策略[J].英语研究,2012,10(02):45-46+58.
[7]李晓燕.功能对等视域下科技英语长句汉译技巧——以图书《自然》译文为例[J].海外英语,2023,(16): 23-25.
[8]沈家煊.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J].现代外语, 2020,43(01):1-17.
作者简介:
张磊,第一作者,女,汉族,吉林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
包隽,第二作者,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