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传播学视域下《柴米油盐之上》的字幕翻译研究

2024-10-31马佳乐

今古文创 2024年38期

【摘要】《柴米油盐之上》作为一部优秀跨文化传播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官方的认可和称赞。从翻译传播学中的媒介、受体、效果三要素出发对《柴米油盐之上》的翻译策略及译文选择进行深度剖析,结果显示译者多使用“省译”和“缩译”的策略来平衡字幕翻译的制约,使用“意译”和“音译”的策略来规避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环,译者在翻译时同样可以遵循共情机制,凸显剧集内容所暗含的情感价值来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共情-共识-共力。

【关键词】《柴米油盐之上》;跨文化传播;字幕翻译;翻译传播学

一、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要求,也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了当代青年所要牢牢谨记的事情。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影视作品,能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柴米油盐之上》是一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其在国内外众多媒体平台,例如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英国Sky天空电视台得到播出。截至目前,该纪录片获得了第十二届芝加哥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等国内外多项奖项的提名和获奖,并在2022年入选了100部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的展播名单。这意味着该纪录片获得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官方部门的认可和称赞。

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传播目的的影响,通过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而达到交际目的。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将其置于传播学框架下进行研究能够增强对翻译全局的整体分析。本文试图从翻译传播学中的媒介、受体、效果三要素出发对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及译文选择进行深度剖析,旨在探讨字幕翻译的制约以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对《柴米油盐之上》的译文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译者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对于其他跨文化传播作品的翻译拥有哪些启示。希望能为未来的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翻译传播学及字幕翻译

(一)翻译传播学综述

传播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规律。它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先行者Harold Lasswell在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书中将传播的过程描述为五个要素的互动关系与活动过程,即5W模式: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方式(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1]。Nida和Wilss进而将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引入了翻译研究。Nida指出如果译文不能达到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就没有任何价值,并借用传播学的术语对交际活动的翻译进行了阐释[2]。Wilss则强调在翻译研究中必须充分考量传播的性质,他认为跨语言翻译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只是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而已[3]。

吕俊是国内翻译传播学的先驱研究者,他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就是传播[4]。廖七一指出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能为翻译的研究与实践开辟新的领域,探讨了信息论对于翻译的启示及影响[5]。尹飞舟和余承法认为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并在5W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译者”这一要素,提出了翻译过程的6W模式,即主体—客体1(原语讯息)—译者—客体2(译语讯息)—媒介—受体—效果,凸显了译者在翻译传播中的作用[6]。

(二)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即原声口语浓缩的书面译文[7]。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文本,字幕翻译通常只会有几秒的显示时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译文进行大量浓缩,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清晰的含义,从而达到语际信息传递的目的。

口语的书面语转换是字幕翻译的另一大挑战。在口语中经常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惯用表达,在转换时,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信息还不能丢失其独有特色。特别是方言的出现还需要译者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任何对源语稍作了解的人都将对字幕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因此译者的能力十分重要。

在字幕翻译及纪录片字幕翻译领域中,学者主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例如功能对等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目的论、关联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等等。笔者以“传播学”“字幕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仅得相关文章40篇,表明传播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字幕翻译领域中还没有受到广泛重视。而对于《柴米油盐之上》字幕翻译的研究,目前只有一篇且是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研究内容则主要聚焦于片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载词。鉴于此,本文将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基于翻译过程中的媒介、受体与效果这三个要素对《柴米油盐之上》字幕翻译的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翻译传播学的实践应用添砖加瓦。

三、翻译传播学视角下《柴米油盐之上》字幕英译

实例分析

鉴于媒介、受众与效果三要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本文将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出发,分析《柴米油盐之上》的字幕翻译。

(一)词汇英译

“共情传播”是近几年得到广泛使用和研究的一种传播机制,其认为要使传播的信息内容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即“他者”的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进而引发“他者”的行动反馈,传播者需要巧妙地培养和运用共情[8]。笔者认为,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环,译者在翻译时同样可以遵循共情机制,凸显剧集内容所暗含的情感价值来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共情-共识-共力。该纪录片的片名和每集标题的翻译便遵循了这种机制,以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1.柴米油盐之上

A Long Cherished Dream

“柴米油盐”意为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之上”则指的是为日常生活所提供支持的经济基础或精神追求,即实现小康、获得美好生活。该标题扎根于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国情,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传递的却是全人类所共通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该片的英文名A Long Cherished Dream(珍藏已久的梦想)便以符合英文用语习惯的方式贴切地体现出了该纪录片的核心思想,即中国人民对于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小康生活的热切希望。同时,《柴米油盐之上》以基层人民为主体,通过“他者”的视角讲述,目的是以小见大地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观,能够与目的语观众达成情感共鸣,通过共情传播而获得目的语观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的认同,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该纪录片分为四集,每集标题取自于相应主人公的名字:开勇、琳宝、怀甫、子胥。所讲述的是相应主人公逐梦小康生活过程中的故事。如果在翻译时遵循同样的机制,将主人公的名字音译,外国受众可能无法了解该标题所代表的含义。纪录片标题翻译需要以精简的方式体现出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并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该纪录片的英文标题则十分值得我们推敲借鉴。

2.开勇

A Room of Their Own

第一集的英文标题为A Room Of Their Own。主要是讲述小干溪村村支书常开勇辗转于不同的村民之间劝说村民离开旧居搬到条件更好的新房区的故事。因为村民从小便在此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才是家,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因此搬迁对于村民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译者并没有直接以“Poverty Relief Relocation”(异地扶贫搬迁)或“Kai Yong”作为标题,而是用另一种角度,将该集内容的主要矛盾点进行凸显,带着一丝引人猜疑或批判的方式进行翻译,能够引发观众的兴趣。

3.琳宝

Drive Like A Girl

第二集讲述了作为货车司机的张琳面对生活诸多不顺和艰辛,也顽强奋斗、坚定过自己想要人生的故事。张琳作为一位女性司机,无论是长途路上奔波的辛苦,还是家庭和婚姻所带来的不幸,都没有阻碍到这一女性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她身上能看到新时代女性的坚强独立。该标题Drive Like A Girl便凸显了女主人公张琳身上所代表的女性主义精神,能与观众形成共鸣,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4.怀甫

Leap Of Faith

第三集讲述了主人公王怀甫通过实现梦Y6r6qldoLm7Qahd+QvZaOw==想,成为一流杂技演员而改变生活状况实现小康的故事,Leap Of Faith便较好地体现出了主人公在职业道路上的坚持、勇敢精神,能够让受众一目了然地了解该集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同时对于梦想的追求作为全人类所共通的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吸引观众观看兴趣。

5.子胥

The Tie That Binds

第四集标题为The Tie That Binds,讲述了子胥村村民为了家乡发展而聚集在一起为之奋斗的故事,同样的生长土地便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体现了底层人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和挂念。而“对于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便是将我者与他者能够联系在一起的有力手段。除此之外,通过使用定语“the tie”,这样的语言形式也能够引发受众的观看兴趣。

在该片中,词汇层面的翻译还涉及文化负载词以及约定俗成表达的翻译转换,下面将基于实例分析。

6.吃杀猪饭那天

One was on the “Pig Killing Day”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筹备过年的肉食。译者将其翻译为“Pig Killing Day”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受众来说可能无法达到交际目的,即文化内涵没有获得良好的传递与阐释。但是字幕翻译与纯文本翻译不同,镜头画面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弥补和帮助。该纪录片在介绍杀猪饭这天时,给予了特写镜头,描述人们在当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译者在此处进行直译反而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7.这是我们家的升子。我们当时过年的时候,每年都是一兜米。

This is our Shengzi.We filled it with rice for the New Year.

同样地,升子是中国民间称量或盛装粮食的一种工具。该片给予了升子特写镜头以帮助受众了解其指代含义,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对升子的名称、外观、用途进行了解。因此译者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保留了民族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8.我觉得这就是小康。幸福过上好日子就是小康。

To me,that is xiaokang.To live a happy and concentrated life.

小康作为中国特色词汇,来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它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指的是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译者通过音译的方式将小康译为“xiaokang”,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

9.相互学习,相互学习

That’s too kind

“相互学习”是主人公王怀甫在得到别人夸奖赞扬时的一种谦虚回复。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让人们不仅在言辞上而且在行为上都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That’s too kind”便用意译的方式贴切地表达出怀甫对于他人赞扬的感谢但态度又不会过于谦逊,同时也避免了直译所产生的词不达意,规避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句子英译

10.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Deep in the mountains,Zhaotong is one of the poorest areas in China.

该片在介绍昭通的地理环境时,提到其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其前面一系列的修饰词是用来体现昭通市所处地理位置的复杂和偏僻。但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不了解的,并且受字幕翻译的时间制约,我们无法对该地形进行详细描述。因此译者在使用省译的同时将语序进行了转换,将“Deep in the mountains”提于句首来突出昭通市的偏僻位置,规避了字幕翻译的制约。

11.来到这里后,跟你老家房子比是怎么样嘛。肯定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是吧?

How’s this compared to your house? Definitely much better,right?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是中国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容两者差距悬殊。如果进行直译——“one in the sky,one in the ground”,外国受众并不能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所以译者选择通过意译传达出了其核心思想。

12.好久不见。机场过来的?

Good to see you. What brings you here?

“机场过来的?”体现的是一种寒暄功能,类似于吃了吗?你也来了?如果进行直译,则失去了其所暗含的语用功能,外国观众也不能理解他问这句话的意义,可能还会觉得他们的对话莫名其妙。因此,译者选择了具有对等语用功能的目的语惯用表达进行替换,“What brings you here?”(什么风把你吹来了?)避免了直译所带来的语用失误,体现出说话双方关系的融洽以及其所暗含的寒暄功能。同时,无主语结构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日常交流中主语经常被省略。虽并不会影响意思的传递,听者只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测便可,但是英文作为一门注重形式的语言,主语的缺失是不能够容忍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根据语境对主语进行了增添,从而保证句子结构成分和语义的完整,避免交际失败。

13.W:王怀甫直接减肥10kg。那 100……162,减10公斤是多少?10加10, 152, 10加10等于多少?

S:10加10,20

W:然后162减20是多少?

S:142

W:Wang Huaifu lost 10kg.I was 81kg.So I lost 10kg.Then how much did I weigh?What’s 81 minus 10?

S: 71kg

该纪录片聚焦于平凡人物,其所讲述的故事主要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主人公需要跟老一辈、孩童进行沟通,不断地重复、叮嘱、啰唆便成了其语言的一大特色。汉语是一门不在意重复的语言,但在英语中特别是字幕翻译中,精简便是首要。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对重复内容、不必要内容进行缩译和省译,而确保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出较为清晰的含义。例13便是主人公王怀甫与其孩子的日常对话,译者没有完全依照原文的逻辑结构进行逐字翻译而使用了缩译。并且在西方文化中似乎并没有“斤”这一计量单位,译者基于目的语环境适应性地选择省略该部分,很好地避免了交际失败。

四、讨论

本文通过从媒介、受体、效果三方面对《柴米油盐之上》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该字幕翻译对于其他跨文化传播作品的翻译,拥有以下启示:

1.从效果,即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来看,翻译不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可以转换语言形式,提炼核心内容,用共通的价值观或情感来达到共情。例如对梦想的追求、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生活贫困的无奈艰辛等。国产电影《你好,李焕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能够突破文化壁垒、走出国门,被好莱坞购买版权进行翻拍,便是因为其核心思想——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是不论种族、不论国籍的人都所共通的情感。

2.从受众,即外国观众来看,中国礼仪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极大差异。字幕翻译在尊重791bcf80e1e7688cd2cd5567f01e160e源语文化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目的语的语用习惯,需要做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在目的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语用表达便是一个很好的翻译策略。

3.从渠道,即字幕翻译的形式来看,字幕翻译与纯文本翻译不同,在翻译文本所不能呈现出来的地方,视觉(镜头画面)和听觉(如语气)可以为其提供弥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特定的镜头画面,对翻译文本进行删减修改,这样的形式或许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五、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愿意了解中国的社会情况和文化特色,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译者不仅要尊重和反映源语中所暗含的文化特点,还要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形式进行翻译,做好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传播学的视角进行字幕翻译分析,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本文从翻译传播学中的媒介、受体、效果三要素出发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翻译策略及译文选择进行了深度剖析,发现译者多使用“省译”和“缩译”的策略来平衡字幕翻译的制约,使用“意译”和“音译”的策略来实现跨文化传播并规避文化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传播作品的字幕翻译需要做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提炼核心内容,用共通的价值观或情感来达到共情。

参考文献:

[1]Lasswell H 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J].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1948,37(1):136-139.

[2]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Brill Archive,1974.

[3]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2):40-45.

[5]廖七一.翻译与信息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7,(03):83-87.

[6]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5):170-176.

[7]Nedergaard‐Larsen B.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1993,1(2):207-240.

[8]唐润华,叶元琪.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共情生成模式——以系列纪录短片《相遇在中国》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7):98-103.

[9]李晓晖.目的论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百姓故事的英译——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