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民初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
2024-10-31张慧
【摘要】清末民初是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掠夺、踊跃的闯关东移民、全国推行的教育现代化浪潮的综合作用下,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以安东、凤城、桓仁、宽甸为代表的辽东县域,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为核心的新式教育体系。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具有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注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对于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与教育的现代化变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式教育;教育现代化;辽东地区;清末民初
20世纪初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与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发展新式教育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废除科举、振兴新式教育,以实现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国家富强的目的。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辽东地区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了一系列支持教育新政的改革举措。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到“九·一八事变”以前,辽东地区各县已经先后设立劝学所、教育会等教育管理机构,开办新式学堂,发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开展社会教育,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化知识,新式教育在辽东遍地开花。先行研究虽然对于清末新政时期东北教育改革的内容多有笔墨[1],但是相较于开发较早的东北平原地区,位于丘陵地带的辽东地区开发时间不久,文教事业起步较晚,其新式教育发展情况亦多为前人所忽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勾勒出清末民初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脉络,并揭示该地区新式教育的基本特点与影响。
一、辽东地区开展新式教育的历史背景
所5HvCgpyWG8kjxC16oaXwjg==谓新式教育,是区别于传统科举制度下的书院教育,采用现代学校制度,讲授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具有全民参与程度的教育体系。新式学堂最初出现于南方沿海的口岸城市,一般以1839年由英国人温施娣和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的马礼逊学堂为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后来随着清王朝近代化程度的加深,新式学堂逐渐推广到北方内陆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并走向正规化轨道。甲午战争以来,辽东半岛的局势波谲云诡,引发世界各国竞相关注。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成了新式教育在此生根发芽的重要时代背景。
(一)帝国主义势力在辽东地区展开激烈的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军事、经济侵略。沙俄长期奉行“东扩”政策,日本对清朝发动了甲午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清王朝对于辽东地区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加剧,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之中。何以图存自强,拯救辽东危局,成为摆在清朝统治者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是清朝统治阶层的任务,更需要当地更多有文化、有素养的有识之士投身救亡图存、反抗殖民统治的事业当中。
(二)“闯关东”移民带来辽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辽东地区长久以来为清朝统治者龙兴故地,被树立柳条边加以区隔,不准流民私越。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东北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对辽东地区的封禁愈加松弛,不断有内地百姓“闯关东”。“闯关东”移民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移民自身的命运,也为辽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大量的移民为辽东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些移民中,很多人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到来弥补了辽东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短板,促进了当地农业、工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农业方面,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各种农作物,使得辽东地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得以增加。在工商业方面,移民的涌入推动了辽东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办了各种手工作坊与商号,发展了纺织、印染、采矿、钱庄等产业,使得辽东地区建立了初步的工商业基础。因此,辽东地区的商品流通更加便捷,市场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辽东地区因开发较晚,文教事业长期处于不发达的局面。而早期闯关东来到辽东地区的移民,大多是目不识丁的贫苦百姓,长时间从事农耕、手工业劳作以及小商小贩的底层经济活动。即便如此,移民所带来的辽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为辽东地区开展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清末教育现代化浪潮延伸至辽东地区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力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是为清末新政。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民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各方人士开始关注教育,热心教育,全国形成一股全民教育的浪潮。在此浪潮的推动下,清政府也接受了改造传统教育的主张,在实行新政改革中,非常注重对教育的改革,主要采取了“废科举,兴学堂,劝游学”的改革措施。1903年,清廷颁布张百熙和张之洞等人草拟的《奏定学堂章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式教育制度。东北地区的教育,从传统的旧式教育转变到开始兴办各级学堂的新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05年,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均遵照上谕设学务处,1906年,学务处改为“提学使司”作为全省教育行政机关,东北教育变革正式开始。辽东地区地处边境、长期的封禁政策导致当地相较于东北内陆地区更落后。但到同治、光绪两朝以来,东北柳条边的封禁被逐渐解除,大量汉人涌入辽东半岛,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后来安奉铁路贯通,安东县被开辟为商埠,对外交流加深,因此赶上了教育现代化浪潮。
二、辽东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情况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国家新式教育学制的系统性文件,亦是辽东地区开展新式教育的政策依据,使得教育制度更为规范化、系统化。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新式学制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类似于现代小学,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为小学的进阶,类似于今天的中学;第三阶段为高等阶段,设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从教育类别来看,新式教育又分为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其中,基础教育为学习各科知识,为考取大学做准备;师范教育为各类学堂输送教师人才;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人才。新式学堂在辽东地区生根发芽,教育机构的设置及制度上的规范,使新式教育有章可循。同时在实践中,辽东地区也发展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式教育道路。以下以清末民初辽东地区的代表性县域为例,对当地的新式教育发展情况做具体考察。
(一)安东县
1906年,安东县正式被开辟为商埠,城市经济日渐繁荣。同年,安东县设立劝学所,新式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基础教育方面,在实施教育新政以来,安东县的小学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显著提高。数量方面,据统计,1908年时,安东县立小学仅有3所,1911年其数量增至79所,1929年则增加到171所;在校生数量上,1908年安东仅有小学生271人,1911年增加至2636人,1929年更是增至12829人。小学教师人数,1911年有109人,1929年增长到了294人。[2]教学质量方面,安东县小学的教育内容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而逐步发生变革,教学内容经历了由独尊儒家经典到各学科兼而并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职业教育方面,安东县在师范类、林业、农业、商业等方面均设有专门学校。1907年,安东县立师范学校成立,学制分为简易科与补习科两种。简易科学制较长,为两年半,属于常规师范教育,补习科学制较短,学制一个月,具有临时培训的性质。民国以后,安东县各地乡校纷纷成立,教师需求量很大,学校陆续举办多次针对小学教员的补习班(补习科),以培养更多具有资质的小学老师。截至1927年,安东县师范共培养400余名教师。县立师范科之外,还专门成立了女子师范讲习科,培养女子教师。1919年,安东县设立东边林科高级中学,在高中阶段施行林业教育及农业教育(包括果树、蚕桑、工艺作物等),培养具备林农技艺的实践应用人才。1923年,由安东县农会长郝昌德、教育所长张鸿钧倡办县立农科职业学校。学校分为园艺科、蚕桑两科,学生规模50人,并有实习地6亩,培养农业中园艺、蚕桑类的专门人才。同年,安东县在原有安东商业学堂的基础上,设立东边商科高级中学。学校学制原分为甲乙两等,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民国以后,改为三三制商科,分为初中、高中及职业中学各三级。后因安东县对日贸易较为频繁,学校为求实用,增加日语科。毕业生除升入大学之外,服务于安东县本地及各地银行储蓄会、商店、公司、官厅、铁路。社会教育方面,安东县开办了各类教育普及机构,例如简易识字学校与平民学校,为目不识丁之人普及国民常识。
此外,还采用讲演会、改良说书馆的形式进行社会讲演,并开设图书馆和市民阅报处,提高市民文化水平。据统计,1925年时,县图书馆共有藏书1598种,11425册,每日阅览人数40余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
(二)凤城县
凤城县旧名凤凰城,清朝曾在此设立八旗驻防,后设凤凰城厅,文教事业发展相对悠久。在科举时代下,凤凰城设有孔庙,领有儒学署和启凤书院,为辽东地区最高学府。1907年,凤凰城设立劝学所,次年又设立教育会,正式开启新式教育。基础教育方面,凤城有县立中学、县立高等小学、乡立国民学校、乡立高等小学、私立国民学校等类,分学科讲授近代科学知识。此外,凤城地区民族众多,有八旗驻防,又有众多回民,因此民族基础教育也得到了发展。除了八旗崇正学堂,凤凰城还设有回民学校,由回民筹办。至1918年,全县各区共有学校246处,教师340人,学生10462名,每年教育岁费规模达58219元。职业教育方面,凤城设有专门的师范学校和农业学校。凤城县有当时辽东地区唯一一所省级师范院校——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设于1914年9月。学校专门培养师范类人才,有职员教师16人。学生分为六级,共257人,每年经费16651元。师范学校设有附属小学,为师范生实习而设,有教员2人,学生80人,分二级,常年经费1240元。农业职业教育方面,1918年8月凤城县设立县立乙种农业学校,位于文庙后胡同。学校有附属农业试验场一处,面积94亩有余。学校有教师4人,学生34名,常年经费3700元。社会教育方面,凤城县如同安东县,设立有图书馆、讲演所、识字学校等众多社会教育机构。
此外,凤城县还有医学研究会、音乐会、禁烟酒会等专门类别的教育研究会,致力于移风易俗,提高本地区百姓的精神文化水平,向社会普及文化教育。除图书馆、讲演所、识字学校由财政出资,其余各研究会主要以会员缴纳会费为活动经费,社会性更高。通俗图书馆,1914年5月成立,设馆长一人。图书馆藏书约300册,报纸3种,全年阅览者有万余人,每年经费150余元。讲演所,于1908年成立,附属通俗图书馆内,所长一人,由图书馆馆长兼任,常年经费450元。1913年10月,凤城县增设讲演所39处,附于各区学校,每处主任讲员一人。简易识字学校,创自1912年,附设通俗图书馆内,每夜授课二小时,以教贫家子弟无力读书者,每年毕业约30人。医学研究会,1918年成立。每星期开会一次,以改良医术为宗旨,举正副会长各一人,会员400余人。应用音乐会,1918年成立,设正副会长各一人,研究应用音乐,会员约500余人。瞽者补助社会教育研究会,1917年成立,设正副会长各一人,会员50人,每年四月初八开会,研究改良社会事宜。禁烟酒会,设立于1918年,以断绝烟酒改良恶劣风俗为宗旨,设有会长一人,每年开会4次。[4]
(三)桓仁县
桓仁县在废除科举之前,亦曾有过传统私塾教育,于县城南门外设有一书院,名为“莲沼书院”。1906年,桓仁县始办新式学堂,在原莲沼书院就地改为高等小学堂,后扩充为县立师范与县立中学,开展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1910年,县成立教育会,“研究教育进行事项,暨教学方法,并组织参观团,选赴京、津、沪、宁各处学校参观,以资借镜,改善教学方法”。至1927年,桓仁县共设有新式学堂82所,其中小学校78所,职业学校2所,中学校1所,师范学校1所。1929年,学校总数增至129所,其中小学校增加了47所。社会教育方面,桓仁县开办有讲演所、图书馆与报馆。讲演所设于1912年,初名“宣讲所”,以主事每日宣讲1小时,普及文化知识。后因地方经费紧张,不久停办。1929年,桓仁县于平民学校院内,附设社会教育讲演所,以徐炳阳为所长,以传广贵为讲演员,讲演频繁,县内听者日渐增加。通俗图书馆设于1913年,附属县立高等小学堂院内。任杨发祥为馆长,后因经费紧张,改官办为商办,专以进书售卖为业。桓仁县有《盛京时报》《东三省公报》《东方时报》三家分社报馆,都是以商人进行代理经营。此外,《政府公报》《申报》《省公报》《民报》《时兆月报》,也有很多购买订阅的人。[5]
(四)宽甸县
宽甸县新式教育始于1907年。该年,宽甸县设立教育公所,管理全域内教育事务。之后,宽甸县又设立了教育会(1908)、社会教育事务所(1913)、社会教育研究所(1913)、县立图书馆(1913)。宽甸县以小学教育为主。1915年,宽甸县已有新式高等小学校6所,初等小学校65所。师范教育方面,宽甸县有师范学校1所,培养教师人才。社会教育方面,宽甸县在城内也设立有模范通俗讲演会,定期组织各类演讲,向市民普及文化知识,附设图书馆。学堂教育的经费均来源于当地税捐。[6]
三、辽东地区新式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相较于内地起步较晚,大致在清朝结束前最后十年间才陆续开展,彼时内地的新式教育发展数十年之久,已经蔚然成风。这是由于辽东地区长期以来地处偏远,清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起点之低显而易见。但随着辽东地区开禁,清廷在全东北开展实行教育新政,到“九·一八事变”前的短短二十余年里,辽东地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具体而言,无论是在教育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还是在教育门类及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基本完成了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在各个县域中,公立、私立中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县域、商埠口岸城市,还成立有专门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农业、商业、林业专门职业学校。社会教育层面,各地创办了图书馆、报馆、讲演所、教育研究会等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使得社会大众文化知识得以普及。小学教育的发展、职业3TJOfjtjGu0z4FKetInYqg==教育的稳步前进、社会教育的异军突起,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是辽东地区新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体现。
(二)注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辽东地区新式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具体而言,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是以小学教育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辽东地区的新式学校中,属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占绝大多数;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商业、林业等职业学校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例如位于安东县的东边林科高级中学、东边商科高级中学校、农科职业学校,凤城县的农业学校,以及各县均有的师范学校,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辽东地区位于鸭绿江流域下游,林业与农业为当地支柱型产业;同时,由于安奉铁路贯通辽东地区,安东县开辟为商埠,商业得以蓬勃发展,为此,相关产业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辽东地区职业教育响应实际需要,既有商业、林业、农业、教师等方面的专门职业教育学校,又有研究会等辅助性的职业教育机构,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职业教育以培养人的职业技能为首要,是将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经过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这是由清末民初辽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四、清末民初辽东地区新式教育的评价
教育新政的实施提高了辽东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有利于正民风、启民智,对促进辽东地区近代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式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式教育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为辽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这种人才既包含了具有一定近代经济知识的管理型人才,也包括了从事在各行业第一线的劳动型人才。新式教育的发展还在促进技术变革、转变观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变革的进行。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发展,在辽东地区形成了一个依托于学校学生教师身份,且规模日益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知识群体对于时事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致力于传播新的文化与思想。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思想通过学校教育传递到学生之中,民国以后又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种种新的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辽东地区形成了一批像邓铁梅、李春润、苗可秀这样有见识、有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当地开展爱国进步运动,对于辽东地区的政局乃至东北时局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后,新式教育的发展带动辽东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变迁。教育事业迅速的发展,不仅确定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管理系统,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各级学堂体系。辽东兴学后,东北地区的教育管理体系逐渐系统化,建立了小学、中学、教育会、研究会、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等专门教育机构,大大便利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晚清民国动荡的时局背景下,新式教育难以面面俱到,实际效果在实践过程中会打折扣。受到军阀封建残余与日本殖民势力的干扰,清末民国时期辽东地区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受到旧式军阀的控制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道路。[7]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式学堂从教学内容和制度安排来看,可视为现代教育体系的范畴,对于辽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回顾了清末民初时期,辽东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特点,并对新式教育进行了评价。辽东地区的新式教育发展于清末新政之后,东北教育现代化浪潮蔓延之际,当时东北地区处于日本殖民势力侵扰之下,政府控制力孱弱。由于开埠通商和关内移民,辽东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到“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之前,辽东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构建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为主体的新式教育体系,具有发展迅速、特色优势明显等特征。新式教育适应了辽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对于辽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贾小壮.开埠通商与小商埠城市教育的近代化——兼论安东近代教育的勃兴(1906—1931)[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01).
[3]孙化龙校注.安东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3.
[4]赵万兴校注.凤城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3.
[5]纪飞主编,桓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桓仁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6]孙化龙校注.宽甸县乡土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7]杨晓军.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述论[D].吉林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张慧,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教务干事,研究实习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