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 ”新农人培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10-30杨芩刘立波刘雅兰张婷渟蒋瑶
摘要为更好地服务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涉农专业植根于地区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服务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和推进了新农科建设。本文从新农人培育模式现状分析、改革主要内容、基本经验和推广应用成效等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师资队伍、教学平台、课堂革命、实践资源、实践改革和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一体系),创新了专业建设行业专家委员会和“135”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内外调动协同两个机制(两机制),集成了理论课堂、田间劳动、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关键培养环节互融互促的五融合教学体系,并凝练提升形成了“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新农人培育模式。该模式操作性强,可复制,可为地方本科高校涉农专业深化新农科建设和提升农林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园艺专业;实用技能型;模拟承包制;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24)20-0135-06
DOI号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2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ne system, two mechanisms and five integration new farmer cultivation model
YANG Qin1, 2LIU Libo1, 2LIU Yalan1, 2ZHANG Tingting1, 2JIANG Yao1, 2
(1College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00,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reeding and Variety Creation of Horticultural Plants for Mountain Features in
Guizhou Province, Kaili 556000, China)
Abstract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had been rooted i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region. Based on ser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ve been actively conducted. The work had been analyzed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rrent analysis of the new farmer cultivation model,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forms, basic experien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A practical and skilled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had been constructed, which integrates six aspects: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platform, classroom revolution, practical resources, practical reform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s had been made in two mechanisms: the industry expert committee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rdination of the “135”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 five-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had been integrated, which mutually promotes and blends key training elements such as theoretical classrooms, field work, course practice, graduation these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The “one system, two mechanisms, five integrations” new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l had been refined and improved. This model is highly operational and replicable, and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orticulture major; practical skill type; simulation contract system
新农科建设是促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升级的基本保障,是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涉农专业深入贯彻新农科融合、多元、协同教育与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1]。地方高校涉农专业是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的责任,是新农科建设的主力之一[2]。
为更好地满足和服务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各涉农专业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立足服务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农科建设。2013—2016年,园艺专业围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模式,对校内外资源的调动与协同机制,理论课堂、田间管理、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融合互促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017—2023年,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实践检验和完善提升,形成了“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新农人培育模式教学成果,推动园艺专业办学质量提档升级。本文从新农人培育模式现状分析、改革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创新点、推广应用成效等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凝练提升形成了“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新农人培育模式,为地方本科高校涉农专业深化新农科建设和提升农林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1 新农人培养现状分析
1.1 构建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体系
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与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合并而来,乐传永等[3]认为其人才培育体系构建适应社会职业多元化发展方向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根植地方,利用好优势,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出发,以师资队伍、教学平台、课堂改革、实践资源、实践改革和创新创业等为关键要素[4],构建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体系,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为区域培育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助力区域建设,值得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和实践。
1.2 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的联系
滕峥等[5]研究认为,“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属性之一,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转型发展之路。实践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受限于其办学基础,可能造成其与部分区域企事业单位签署的部分合作协议暂停留在纸上,深度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专家参与度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
1.3 加大专任教师对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投入
地方本科院校部分专任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专业建设与管理等投入精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支撑等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指导课堂教学与专业建设。
1.4 打造互融互促的培养环节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实践及毕业实习等是教学体系中人才培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中,部分教学环节特色不足,彼此之间衔接融合不紧密,育人功能尚待进一步发挥。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推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中轴,构建各具特色的理论课堂、田间实践、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关键培养环节,且形成彼此互融互促的教学体系;健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以果园菜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为课堂,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深入产业,在真实的实践案例中强化学生的“学农、爱农、为农”情怀,增强“会做、能授”的强农兴农本领[6],是涉农专业培育实用技能型新农人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农科教育改革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2 新农人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研究
2.1 一体系
构建了集师资队伍、教学平台、课堂改革、实践资源、实践改革和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2.2 两机制
组建了专业建设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了管理办法,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构建了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及授课、实训基地建设及综合实践指导的人才培养通道[7-8]。创新了由1位专业负责人、3位带头人和5位模头组成的“135”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制定了课程负责人及团队管理办法,创新目标绩效激励机制,构建了专任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四级通道[9]。
2.3 五融合
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中轴,以系统化、实用化、阶段化和前沿化(“四化”)重塑教学内容为重点,构建以理论课堂、田间实践、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5个关键培养环节互融互促的教学体系。
2.3.1 理论课堂 科研反哺“四化”重塑教学内容,创新三阶段四时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植入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等五维互促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该成果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10-11]。
2.3.2 田间实践 建成全程实训特色课程“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为理念[12],创新实现基地“模拟承包制”,管理地变“责任田”,新生自入校到毕业均有教师开展果树、蔬菜和花卉3个方向,场地规划、苗木繁殖、园地建设、种植技术、植株管理、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和采收贮藏8个生产环节的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训有动力[13]。
2.3.3 课程实践 依托专业建设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授课与实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一主)、以农事活动线和区域特色产业线为线索(两线),以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结合为模式,打造“一主两线三结合”课程综合实践,确保学生课程实践立足行业发展[14-15]。
2.3.4 毕业论文 借鉴高传平等[16]提出的导师制做法,构建与实施全程“1+3”两阶段(兴趣小组+毕业论文)导师制,学生从入校至毕业均有教师全程指导,大一以兴趣小组为基础,注重大学的生活规划引导,激发学习兴趣,以小组形式合作开展兴趣项目。大二至大四,以区域产业实践需求为切入点,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以成果解决实践难题,毕业论文变产业成果,服务产业发展[17]。
2.3.5 创新创业 强化平台建设,建成省级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兴趣小组为纽带,与毕业论文同轨实施全程“1+3”两阶段导师制[17],大一以兴趣小组为基点,强化引导,使创新创业兴趣变浓;大二至大四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抓手,强化指导,使创新创业成效更优。近三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9项、省级12项,获省部级学科专业竞赛奖10项,学生创业成功注册公司6家[18]。
3 基本经验
3.1 人才培育
人才培育涉及要素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人才培育体系的改革与重塑要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出发,洞悉和反思人才培育改革的瓶颈,能更有效地揭示人才培育体系改革的关键要素和探寻改革与重塑策略。
3.1.1 师资队伍 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体系改革和重塑的关键,这与刘博等[19]的研究观点一致。
3.1.2 基础条件 教学平台和实践资源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条件保障,以服务区域产业生产实践为目的的应用型和产业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是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体系改革和重塑的基础,这与闫双堆[20]的研究观点一致。
3.1.3 课堂改革 课堂改革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基本落脚点,以毕业要求植入课程教学服务培养目标达成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教84b4c85cc48423ab3f03f406c967fae3学内容重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五维”互促课堂改革是实现“学生中心”教学改革,促进新农人培育的落脚点和发力点,这与聂晓霞等[21]的观点一致。
3.1.4 实践教学 实践和创新创业改革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22],果园、菜地和花圃变“责任田”、毕业论文变产业成果的实践和创新创业改革是新农人培育的“助推器”。
3.2 机制创新调动教师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是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机制创新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发动机”。从教师学科背景和常规工作体验出发,洞悉和反思教师参与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积极性调动难的本真根源,能更有效地揭示积极性调动难的原因并探索解决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使教师从思想上转变对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认识,使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育改革。
3.3 产、教、科互融互促
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区域产业生产实践是地方本科院校培育新农人的出发点,产、教、科互融互促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中轴线。培育体系改革与重塑,内外机制的创新与运用,理论课堂、田间实践、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关键培育环节的改革创新与实践都必须遵循和服务于出发点和“中轴线”。构建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和共同发展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创新性新农人的培育,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人教师与学生身份和角色转换是新农人培育理念模式改革的最大变量和增量,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产、教、科融合发展。
3.4 人才培育的主题和使命
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改革与重塑,理论课堂、田间实践、课程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关键培育环节的改革创新与实践都必须遵循立德树人的主题和使命。人才培育体系和培育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新农人培育的途径之一,主动对接对新农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主动对接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动对接学生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变化,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成长中“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得到提升,“会做、能授”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增长。
3.5 创新点
3.5.1 协同互促以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区域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中轴,以人才培育全过程关键要素为线索,构建集师资队伍、教学平台、课堂改革、实践资源、实践改革和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打通了实用技能人才显性技能培养关键要素相互促进的通道。
3.5.2 内外调动协同组建专业建设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打通了行业专家通过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指导参与人才培养的四维通道。创新“135”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制定课程负责人及团队管理办法,构建了专任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四级通道。
3.5.3 互融互促以系统化、实用化、阶段化和前沿化重塑教学内容和多元评价为手段,纵深推进课堂革命。打造特色课程,创新“模拟承包制”管理模式,建成全程实训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农事活动线和产业线为线索,以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结合为模式,打造“一主两线三结合”课程综合实践。构建与实施全程“1+3”两阶段毕业论文导师制。
3.5.4 注重生活来源与实践检验以人才培育全过程关键要素为线索,构建“六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从教师学科背景来源和常规工作体验出发,洞悉和反思教师参与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积极性调动难的本真根源,构建调动机制;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中轴,以四化重塑教学内容为重点,构建互融互促的教学体系。培育体系、调动机制和教育体系构建紧扣育人体系和教育体系改革痛点,重视该研究领域生活来源与实践检验的研究思维。
4 推广应用成效
4.1 办学条件和教师成长
成果探索和应用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以人才培养全过程关键要素为线索,构建“六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专业与学科相融互促,建有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省级创新联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1个;建有实训基地校内1个,校外10个。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一流教学团队1个,获各类荣誉与奖励省级18项,州级8项,校级52项,培养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农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优秀共产党员选树对象各1人,省级创新创业导师3人,实现培养要素互融互促,进一步促进办学支撑条件夯实完善。
4.2 专业建设成效
“两个机制”有效调动了校内外人才资源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本专业先后入选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一流和“双万计划”培育建设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重点发展涉农和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校级评估和转型发展验收获优秀等次,成效显著。
4.3 课程建设成绩
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建设办法的实施,强化了“上好课是第一要务”的观念。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成“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7门、校级6门,获省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3项,发表教研论文26篇,出版著作1本、教材3本,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
4.4 人才培养成效
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中轴、以“四化”重塑教学内容为重点,园艺场“模拟承包制”,全程“1+3”两阶段导师制和“一主两线三结合”课程综合实践相融合,使果园、菜地和花圃变“责任田”,毕业论文变产业成果,创新创业变兴趣,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区域产业需求。近三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20项,获省部级学科专业竞赛奖18项。
4.5 人才培育质量
成果应用促进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培养毕业生402人,平均就业率98.76%,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达到57.71%。经跟踪调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相关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并主动吸纳46名学生就业。
4.6 专业建设和育人成效社会评价
成果创新特色鲜明,实践应用检验促专业建设和育人成效显著,上级部门、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认可度高、反响好。
4.7 成97179a3dd99efbaf87e8a914e18b6adfd29651615ce5ff2f024b98fac305c0de果操作性强
该成果突出为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构建的“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育人模式操作性强、可复制,对提升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地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本文从新农人培育模式现状分析、改革主要内容、基本经验和推广应用成效等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凝练提升形成了“一体系两机制五融合”新农人培育模式,该模式操作性强,可复制,可为地方本科高校涉农专业深化新农科建设和提升农林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柏文静.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3):283-284.
[2] 王华君,夏涛.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22,23(4):9-15.
[3] 乐传永,许日华. 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缘由、方向与进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20(2):56-62.
[4] 黄姝敏. 广东省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8.
[5] 滕峥,侯宪斌,杨翠凤.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百色学院亚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2024(2):68-72.
[6] 杨芩,刘雅兰,张婷渟,等. 新农科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课程TCE和TSFP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24,52(7):270-275,279.
[7] 齐西婷,李征,李建明. 西农特色培养模式下行业导师发挥作用的路径探讨及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9):34-38.
[8] 杨芩,李性苑,田鑫,等. 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的论证与实践:以凯里学院园艺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96):1-4.
[9] 杨芩,李性苑,田鑫,等. 基于实效性的“135 ”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与建议[J]. 教育现代化,2018,5(23):152-154.
[10] 杨芩,刘雅兰,张婷渟,等. 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现代农业科技,2021(6):247-250.
[11] 杨芩,张婷渟,田鑫. 基于学习主动性调动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果树栽培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211-215.
[12] 刘文合,王楠,赵裕国,等. 基于OBE理念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22(3):48-55.
[13] 杨芩,李性苑,刘立波,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专业《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13(13):140-141.
[14] 杨芩,刘伦沛,李性苑,等. 基于学习主动性调动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园艺专业“一主两线三结合”实践教学改革[J]. 中国园艺文摘,2016,32(11):203-205.
[15] 杨芩,李性苑,周江菊,等. 基于实用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0):319-321.
[16] 高传平,方东,孙华.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与创新[J]. 高教学刊,2023,9(19):165-168.
[17] 杨芩,李性苑,周江菊,等.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探索[J]. 中国园艺文摘,2014,30(10):201-202,205.
[18] 杨芩,刘雅兰,刘立波,等. 基于新农科背景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以凯里学院园艺专业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52-154,157.
[19] 刘博,王诺斯. 需求与耦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3):92-95.
[20] 闫双堆.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5):134-135.
[21] 聂晓霞,赵晓霞,范晓慧. 以学生aa5fAH/4/v3huFjXihV72JyYKYODVLvJr1tKyo264Hc=发展为中心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2):123-126.
[22] 王彦林,杨兆廷,赵鹏飞. 新文科建设引领、学科竞赛驱动、创新创业助推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124-128.
(责任编辑:何艳)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179);贵州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园艺);凯里学院一流学科(园艺学)。
作者简介杨芩(1983—),男,贵州施秉人,博士,教授,从事园艺教育及果树授粉生物学与高品质形成机理解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