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构建策略探究
2024-10-29邢攸辉
【摘 要】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学研共同体作为一种将学习和教研紧密结合的自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新方式。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协商、协同创新、教学研究等路径,构建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 学研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1]。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教师是关键。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建设学研共同体正是强化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的内涵
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将学习和教研紧密结合、由体育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团体。它旨在通过共同的目标、理念和方法,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科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具体来看,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具有以下4个特征。第一,目标明确,导向性强。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所有成员都围绕共同的目标开展活动,确保研究与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二,实践驱动,注重实效。共同体成员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科研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第三,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共享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第四,反思创新,持续发展。共同体成员具备反思与创新的精神,不断审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体育的持续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的价值
学研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学”与“研”的结合,即学习与研究并重。体育教师能够围绕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深度交流、知识共享的平台,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1. 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共享与交流
知识共享与交流是学研共同体的核心功能之一。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的团队成员。他们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教学心得。通过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师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这种知识共享的机制不仅加速了教师个人知识的积累与更新,还促进了整个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优化。同时,它还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团队文化,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学研共同体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验证。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建立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成功地推动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共享。教师通过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学研共同体还促进了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研共同体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实验等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可以大胆尝试新的2d0b3f8c1359d03c158eef38cc8ae0e450d5fd73399a2b1e758a66b44fca7b9f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同时,学研共同体还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式,为体育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同时,学研共同体中的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往往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教学创新成果和改革经验可以通过学研共同体的平台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从而激发更多教师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中。
3. 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协作精神
一方面,学研共同体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研讨、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中,教师们不仅交流教学技巧和心得,更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种基于专业交流的互动有助于打破教师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教师能够携手并进,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力量。
另一方面,学研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了体育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共同体的框架下,教师可以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跨年级、跨班级的联合教学、联合教研和联合竞赛等活动。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化教学流程,还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这种成果共享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组织的形式或者手段,而应当将其置于生态环境与背景下,注重文化与氛围,从整体考量。笔者基于实践,探讨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构建策略。
1. 意义协商,促进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成员愿景融合
团队文化是学研共同体建设的灵魂。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构建需要明确团队的共同愿景,如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等。这一愿景应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行动指南,从而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强化教师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每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在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中,应构建一种基于合作的团队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定期的教学研讨机制,组织教师围绕教学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深入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上传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 协同创新,激发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构建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需要明确教师在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意见,赋予其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决策权与参与权。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共同体的建设规划、目标设定和制度拟定等过程,让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身份认同感的建立,是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协同创新需要思想的自由交流与碰撞。为此,学研共同体应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包括线上社群、线下研讨会、工作坊等,为教师提供分享经验、交流观点、探讨问题的机会。教师应被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即使是不同的声音也应得到尊重和理解。通过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教师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索体育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
此外,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可以围绕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挑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鼓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研修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教学研究,实现学研共同体内教学技能的共享
构建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并聚焦教学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还能有效实现体育教学技能的共享,共同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应紧密围绕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展开,确保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研共同体可通过集体讨论、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方式,收集并整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体能提升的策略、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理等。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主题,形成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为后续的共同体内教学技能共享奠定基础。
以真实教育教学问题为驱动的教学研究,是“在个人与其他个体和集体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整合资源,生成知识,凝练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的过程”[2]。在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可以根据研究主题和教师的兴趣特长,组建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几位教师组成,共同负责某一研究项目的策划、实施、总结与分享。在小组内部,教师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攻克研究难题,同时,小组之间也应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氛围。
教学研究离不开实践探索。小学体育教师学研共同体应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验来验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班级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尝试,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展示与交流来得到认可和推广。学研共同体应定期组织成果展示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技能的平台。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其他教师也应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3-2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2] 张莹.基于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深度学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3(4):61-67.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埠村学区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