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党和人民满意、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
2024-10-29柯文涛
【摘 要】自2014年提出“四有”好老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坚持这一要求,进而凸显了该要求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迫切性。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四有”好老师提出了新表述,其在讲话中提及的“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丰富了原有要求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表明其对“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不断提升,即从静态的品质描述升级为动态的行动指导,更加侧重和强调付诸实践,进而凸显了教师个人成长的主动性、动态性、实践性、持续性等特征。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 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建设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明确提出了“什么是好老师”这一关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并且首次提出了“四有”好老师。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十周年。这十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自2014年提出“四有”好老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度提及“四有”好老师,并有了新表述,意味着什么?厘清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精神,而且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构成了本文的学术旨趣。
一、“四有”好老师的重要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不仅强调了教育对个体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揭示了教育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从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和全局视角分析了国家竞争,进而提出了“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的重要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而在整个教育中,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他非常重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毫不夸张地讲,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直接关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从理想、应然的层面看,任何一个国家都想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好老师意味着学生个体人生的幸运,意味着学校的光荣,意味着民族的希望。
1. 遇到好老师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幸运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同学和教师则是其在学校场域内接触最为频繁的两个重要群体,他们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学校场域里遇到好老师,会对其求学生涯乃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曾说道:“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1]从人的一生来看,好老师会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学校的温暖。
2. 拥有好老师是每所学校的光荣
中外教育史为我们展现了教育发展的多元图景,其中,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应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生的。学校则成了一代又一代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践场域。梅贻琦曾在演讲中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充分强调了大师之于大学的重要价值。当我们把这段话的核心要义泛化至整个学校教育来看,也是有道理的。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拥有好老师意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保障,意味着学校的整体品质和社会声誉有了提升,意味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好老师是每所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每所学校展现较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3. 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对好老师的提倡和疾呼,充分体现在教育家的各类作品之中。例如,陶行知先生虽身处动荡年代,却一直在为我国教育事业奔走,在其关于教育的诸多主张和丰富实践中,对好老师的倡导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中,也曾多次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观点。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其赋予了教师重要的社会角色,并把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到了关乎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3],“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4]。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等诸多强国战略的重要阶段,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更多、更好、更优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始终需要依靠一批又一批好老师的共同努力。
二、从提出到再三强调:“四有”好老师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迫切性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进一步强调:“2014年教师节时我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今天再强调一下。”[5]实际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中,前一句话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说的“我今天再强调一下”这一表述,为我们深入学习、理解和践行“四有”好老师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1. 凸显“四有”好老师要求的重要性
“再强调一下”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四有”好老师非常重要,在当下仍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着重提出它,有助于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座谈时的“再强调”,可以进一步巩固“四有”好老师要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确保对它的充分理解、学习贯彻和认真执行。
2. 揭示“四有”好老师要求的迫切性
“再强调一下”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取得了显著成就和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虽然自2014年起,有关部门一直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在实际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努力找准、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并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教师群体争当、争做“四有”好老师,进而不断推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但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则为我们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部分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2018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的不同讲话中提及“四有”好老师。这也充分体现了“四有”好老师的迫切性。
3. 强调“四有”好老师要求的长期性
“再强调一下”还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四有”好老师不仅在当下、当前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也必须坚持这一标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和造就,关系到红色江山后继有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人类一直存在,教育事业就会一直存在。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为教师这一职业确立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可见,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关乎长远、关乎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的“四有”好老师,确立了做好老师的底线思维和最低要求,即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至少应该符合这四条标准。
三、从静态的品质描述到动态的行动指导:“四有”好老师要求不断提升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6]的重要论断。这是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以后,对“四有”好老师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较之“四有”好老师的提法,此次讲话中的表述则更为侧重和强调行动指导和付诸实践。
1. 从“有理想信念”到“坚定理想信念”
鉴于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所以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教师是不能够被称作好老师的,甚至都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也正是因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所以它才是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和“坚定理想信念”表述虽然相近,但个别字词的差别,却蕴含了不同的意思,反映出其对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不同阶段的更高要求。较之“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定理想信念”这一提法,实际上对广大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在“有”的基础上加以“坚持和稳固”,即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不可预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诱惑时,要能够坚定不移地保持这种理想信念,不忘记自己的身份、责任和使命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定理想信念”的境界高于“有理想信念”,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行动导向,以及“坚定”所彰显出来的持久性、稳定性。
2. 从“有道德情操”到“陶冶道德情操”
“有道德情操”是“四有”好老师的核心品质。因此,在此前的表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能够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并把它视为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毫无疑问,这无疑也是一种静态的品质描述。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讲话中使用了“陶冶道德情操”的新表述,其中的“陶冶”二字意味深长。“陶冶”一词在古代是指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后被人们引申为教化、培育、修养品格等意思。这就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可持续提升。换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不断学习、开展教育实践以及注重自我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正确的道德观。较之“有道德情操”,“陶冶道德情操”更加突出和强调了过程性、主动性、全面性。
3. 从“有扎实学识”到“涵养扎实学识”
“有扎实学识”是好老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教师,很难教好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习近平总书记用“涵养扎实学识”代替“有扎实学识”,也是对“四有”好老师的进一步拔高。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学习,而且也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钻研和继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进而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4. 从“有仁爱之心”到“勤修仁爱之心”
“有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灵魂与动力。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庄重的职业承诺,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也不能称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修仁爱之心”这一表述,不仅指出了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勤修”,即好老师要能够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培养它、实践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勤修仁爱之心”实际上是需要广大教师群体不断修炼、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渐进式过程。
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依循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从2014年提出的带有静态的品质描述性要求并反复强调,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做到“有”这个层面。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对广大教师如何做“四有”好老师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够从静态层面转向动态的、实践的层面,能够更加注重这些品质的培养过程,以及在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些品质,进而凸显了教师个人成长的主动性、动态性、实践性、持续性等特征。这不仅为广大教师学会成为“四有”好老师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也提供了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24-03-22].https://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352.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1.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4-15)[2024-03-22].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5/content_5599747.htm.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4-03-22].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4-03-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529/c1024-40001615.html.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