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阅读”理念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4-10-29冯霞
《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文章是张岱在明王朝覆灭几年后,再一次回忆崇祯五年(1632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历而写下的名篇,文字凝练,极富情致。
厘清此文写作前后张岱的人生经历,再细读文章,心田脑海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张岱、西湖、雪亭、金陵客。一次次的细读,一次次的资料查找,都让笔者这个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感触频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到文章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平衡点?
笔者依据“全阅读”的教学理念,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以其他学科为支撑,制订本课的学习计划,精心选择主题和内容,跨学科、跨时空、跨媒介创造性地开展全学科文化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维方法来体验、感知、辨识和传承阅读的能力。
一、设计策略
1. 以任务驱动析文章矛盾之处
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对文章矛盾处的理解。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是日更定”“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然不期而遇金陵客,作者并不说自己惊讶于有客先己而游,反而写两位客人“见余大喜”“拉余同饮”,饮罢相别,作者始“问其姓氏”,却只答“是金陵人,客此”,语焉不详。问姓氏,回“是金陵人”。这一答非所问的描写,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2. 小组合作品文章之味
组建学习小组,同时,以“学生自读—同伴助读—课堂质疑—教师导学”为基本教学路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解决文言文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在朗读中感悟文言之美。
3. 跨学科解读文章之旨
以“全阅读”教学的全学科阅读策略为指导,适时采用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其他学科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主旨,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实录
学生活动一: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同桌间共读,相互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学习困难,要求读准字音,流畅通读全文。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朗读是一种方法。自读和同伴共读相结合,解决字音的困难,生生共长。
学生活动二:
(1)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义,在自译的过程中,整理好难以翻译的词。
(2)挑战擂台赛:以组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解决难懂的词。擂台赛的竞技形式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学生掌握字词含义的速度快且不易忘记。
学生活动三:
(1)当堂检测,教师出示PPT。对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释义。
是日 更定 挐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更有此人 客此
学生完成后,相互评价。
(2)把PPT上的词语串联起来,以这些词语为核心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
生1: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是日更定”“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两个人,据说也是金陵人。
生2:我补充。“更定”没有翻译出来,“挐”没有翻译出来。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后,这天的晚上八点左右,撑船来到湖心亭。
生3:《湖心亭看雪》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要对“上下一白”进行想象性描述:这西湖的雪下得真大,天空、大地全部白茫茫的。
教师引导:很好,这里的“一白”,“一”是“全”的意思。
生4:“更有此人”,要读出惊讶的语气。张岱是晚上来的,发现除了自己居然还有两个人,太意外了。
教师引导:那么张岱和这两人产生交集了吗?
学生齐答:一起喝酒了。
教师引导:好有雅兴,后来呢?
生5:问他们姓甚名谁了。
教师引导:这两人怎么回答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生6:是金陵人,客此。
教师引导:请一个同学完整复述课文。
生7:公元1632年十二月,西湖下了三天的大雪。这天晚上的八点左右,我撑着小船,前去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一片白汽。天空、云层、远山、湖水白茫茫一片。湖中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有如米粒大的两三个人影而已。后来到了亭上,看见两个人,他们见到我很高兴,和我一起喝酒。离别时,我问他们叫什么,他们回答“是金陵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习评价环节,考查学生对课文难懂字词的掌握,同时又巧妙地连词成句、连句成文,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在疏通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出下一个学习重点。
学生活动四:
(1)下面两幅画,一幅工笔,一幅写意,哪一幅更符合文义的表达?
(2)这两幅图画的都是西湖,那么图中哪里可以读出作者心意,换言之,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想的是金陵?
教师PPT展示:
注:本图为黄永玉先生作品,仅用于教学分享,无商业用途。
生1:以这两幅画来说,我认为第二幅更符合文义表达,你看第二幅,天地苍茫,上下全白,辽阔冷峻,大大的写意。
生2:我也同意,下面这一幅画和本文类似,简简单单,但是景啊人啊都能在苍茫天地中感受得到,就如这篇文章,文简意丰,非常完整。
教师提示: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回到正题,张岱为什么对偶遇者的回答不置可否?能从画上读出点内容来吗?
生1: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地白茫茫,就像他的内心无比苍凉。
教师引导:他的内心为什么无比苍凉?
生2:他想念故国呗,心有多大,眼就有多亮,他看到的天地相容,水天相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就是写他的内心。
生3:对,写西湖全白其实就是映衬他内心无比辽阔,就是想起故国,想起金陵。
生4:所以,第二幅画和这篇文章更匹配,写意反而意丰,文章中的答非所问,更能写出作者的内心想法。
生5:说不定偶遇者也没说自己是金陵人,那是张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自己产生的幻觉。心心念念必有回响,不是吗?
教师引导:从以上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想法都很有见地,都扣住了老师的问题,也能把文字和画结合起来,能看懂画意,更清晰地走进张岱的内心,再读到“是金陵人”的回答,就不觉得矛盾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幅画,以美术中的工笔和写意为支架,引导学生解读出“是金陵人”在此文章中的引申作用:把内容表达清楚,把文章架构完整。它就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一笔容千思,妙不可言。美术和文字比较,画和画比较,目的是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一答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五:
作者为什么心心念念想着金陵,以至于只记得偶遇者说“是金陵人,客此”?
教师PPT展示:
思考一: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简洁陈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思考二:PPT中金陵的位置要不要挪到纵线右边?
生1:崇祯五年即1632年,这是作者夜游西湖的那一年。写此文是1647年,数轴图上有文字说明,作者国破家亡,无所归止,中间有个重要时间点1644年,这一年明朝都城被李自成攻破。
生2:我更简单,1632年游西湖,1644年明亡,1647年写此文。
教师引导:张岱经历了国家灭亡这一社会变故。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戏曲评论家、美食家,前期生活富足无忧,经历亡国后,披发入山,著书立学,不愿出山,因为他骨子流的是 的血。
生3:明朝。
生4:他不事二君。
教师点拨:是啊,国灭了,但在苍茫天地中,他心中永远有一个地方叫 ?
生:金陵!金陵位置不能变,永远留在明灭亡以前。
教师引导:书性灵之笔,传胸臆之情。本课这个答非所问就是张岱难以言说却最想表露的感情。
【设计意图】貌似重复的一个问题,其实渗透着古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在此环节的教学点拨中,笔者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的数轴中,借助历史知识,回答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的内在意蕴。让学生自主演示,自主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学生活动六:
结合《王子猷雪夜访戴》一文,比较两文的作者有没有相似处。
教师PPT展示《王子猷雪夜访戴》。
思考一:两文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考二:两文的主人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文章都简洁。
生2:事情都写得完整,也就是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清楚。
生3:结果都有点莫名其妙。
教师引导:何以见得?
生3:王子猷雪夜想起了友人,千辛万苦,克服万难,连夜奔波到了友人家,却不上岸登门,反而回了,还说只是享受尽兴的过程。张岱问一起游览的陌生人的姓氏,那人回答“是金陵人”。问叫什么,答“是金陵人”,张岱也不给他纠正。
教师点拨:文风就是人风,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
生4:《世说新语》写出魏晋文人的率性。自然,只有这样的时期才有王子猷这样的人。
生5:张岱虽然生活在明代,但是他有魏晋文人的风骨。通过之前读的《世说新语》我了解到,魏晋时期,作家在平常的人和事中书写自己的情感寄托。我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从这一答非所问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我看我的雪,我想我的国,我有我的梦忆,所以不管是不是听到金陵,我的耳边就是金陵,我不管他答的是什么,我只是想金陵。
【设计意图】张岱的山水小品富有个性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之举,颇具卓然不群的文人志趣。查阅《陶庵梦忆》,可明晰地感受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鲜活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和《世说新语》中的魏晋文人颇有相似之处,在作者娓娓道出的极平常的人和事中,能感受到他的家国之思。以文解文,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文学的贯通中感受张岱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之质与魏晋风骨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的思考力拔节生长。
学生活动七:
教师引导:事情发生于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明朝灭亡,张岱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写《湖心亭看雪》。如果用皇帝的年号来表示写作时间,张岱是不是用错了?
生1:不是,说明他一心想着明王朝。
生2:他看的是雪,思的是故国。
生3: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我改一下:“何夜无月,何处无大雪,但少闲人如张岱者耳。”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眼,看出什么样的景,那苍茫的冰天雪地,如此圣洁,象征了张岱独抱冰雪之情操。
教师点拨:通过以上对“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的解读,我们对雪夜游西湖的张岱的精神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还记得刚才我们这位同学复述课文时说的“公元1632年”吗?请大家看,原文怎么写的,一起读—
生齐读:崇祯五年十二月。
教师点拨:张岱起笔写的是“崇祯五年”,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生1:这是旧事,明亡了。
生2:崇祯纪年和客人回答“是金陵人”,都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教师总结:大家都读出了开头表述的意味深长。就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之后,隐姓埋名,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所以,课文最后落笔是舟子的评价。大家一起把结尾读一下。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师点拨:如果我们把“痴”换成另一个词,你会换成哪个词?
生1:执着。
生2:坚守。
生3:信念。
教师总结:所以啊,张岱在国破家亡之后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温度,他的耳朵里没有声音,只有冰天雪地。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学生讨论环节,借助崇祯的年号、客人“是金陵人”的回答,勾连前后情节,深刻体会亡国士子的复杂感情,并且让学生能够明确作者笔下描述的雪景其实和他的内心是一致的。描写、抒情还需紧扣主旨表达。
【作业布置】名著名篇阅读,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文字的魅力。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纵情山水的真性情,痴人超脱于尘世万象的情怀,故nnf40xDEFWTdVgQbBwK/qyRmqtGoGS9ghIHQGalajt4=国往事的怀恋……
请结合阅读材料,有理有据地对张岱做出评价。
阅读材料: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晚年撰写《自为墓志铭》,自述:“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要求:理解文中更多的情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化理解(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文本,有理有据地品出多种情感并进行评价,从而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作业指向教与学,教师通过这份作业实现教学评一致,也能看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没有达成。
三、教学反思
评课环节,导师杨九俊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语文教学不能按部就班照着教参讲,教师不能做教参的搬运工,要做学生思维开发的引领者。学生提的问题很好,张岱问偶遇者姓氏,此人只答“是金陵人”,这一答非所问,应该引发大家去思考,去思维碰撞,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衣襟,朝着预设的主旨匍匐前进,这样等同于把教师的理解塞给了学生。
杨教授还认为,这是张岱此文最创新之处,他要求笔者再阅读此文,细读文本,重上这一课。课后,笔者又细细研究这一看似矛盾之处,又重读《陶庵梦忆》。第二次,笔者以任务驱动为课堂导学方式,以山水画、数轴、历史故事为教学支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去解决,产生思维原动力,在问题的解决中激发思考力,也更深入地了解《湖心亭看雪》一文构思巧、文义深的特点,不露痕迹地把文章、文言、文化和张岱这个文人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良辅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