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阅读:初中阅读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4-10-29冯霞
【摘 要】全阅读实践坚定“一个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践行“四条路径”——语文课本阅读、全学科阅读、校本阅读、生活阅读。全阅读努力将阅读介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全域阅读、全学科阅读、全学段阅读,在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优化学生的阅读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实现阅读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全阅读 阅读育人 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2]4,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2]64。基于此,语文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重建阅读教学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地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方式,提升阅读素养;关注学科内、学科间、学段间的整合,推动阅读从有形的课堂发展到超越边界的多样化课堂,将语文学习情境化、结构化、生活化,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选择,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将阅读转变为一种生活习惯。
笔者自2022年起,开始探索“全阅读”教学方式,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促进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努力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
一、初中“全阅读”教学的理念阐释
初中生“全阅读”教学是指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域展开、全学科融合、全学段推进、全过程评价的阅读育人方式(见图1)。它是一种包含全员,采用各种方式的全面、立体的阅读。全域、全学科、全学段这三者构成了全阅读的基本要素。全域阅读指从学校扩展到区域,形成线上线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的阅读圈;全学科阅读指从语文课本阅读到整本书阅读,再扩展到全学科的多元、立体化阅读;全学段阅读指既注重初中学段阅读的连贯,又以初中阅读为点,下接小学,上承高中,保持阅读的完整和持续性;全人阅读则是一个阅读评价,希望通过全阅读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品德、审美情趣、坚强意志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终身阅读的生命体。
二、初中“全阅读”教学的价值意蕴
从全阅读的角度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进一步充实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能促进已有理论的深入发展,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力渗透方面的理论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希望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一套构建学生阅读体系的经验,在构建学生阅读课程体系、资源体系、阅读共同体建设和阅读平台建设方面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教学路径。同时,依托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重构核心素养取向的学科拓展阅读课程与主题阅读课程体系,从实质上打破学科界限,使阅读进入各级课程,改变课程结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阅读进入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中,真正做到全学科、全员、全程阅读,从而提升课程文化内涵,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打开传统文化的阅读面,拓宽阅读层次,让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初中“全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全阅读实践探索践行“四条路径”,即语文课本阅读、全学科阅读、校本阅读、生活阅读(见图2),实现让阅读深入课堂,链接课外,连通生活,促进初中生阅读“了解力→理解力→见解力”的提高。
1. 语文课本阅读:以经典课文阅读、拓展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助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笔者关注语文课堂,构建优秀文化与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桥梁,将初中生必读、选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类,研究制订阅读指南,设置情境化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全阅读”的认识和阅读理解力。针对新授课,以课标为依据,并进行相关分解,以所教版本教材单元为载体,比较并参考利用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在教材顺序及单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情,进行整合设计;针对复习课,以课标为依据,仍然参考多个版本教材,按学科大主(专)题、大概念等从小学到初中,个别延伸到高中,进行纵向大单元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进行课堂教学转型尤为重要。拓展性阅读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既能优化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又能将学科具体知识与学科抽象概念之间进行反复的思维整合与加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中提升语文学科思维品质及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素养水平。我们以《美丽语文》丛书作为拓展性阅读教材,每个学段对应每册阅读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阅读评价。学生在融洽、自由的阅读环境中不断积累阅读感受,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潜心进入阅读状态,不断提高阅读素养。
同时,笔者以区域语文教学为试点,在太仓实验中学联盟校内推进,聚焦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性地提出了“名著生长型阅读”的概念,开放性地选择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民族经典篇目作为阅读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学生进行名著生长型阅读的课例类型,构建了民族文化素养视域下初中名著生长型阅读的三大指导课型,实践出民族文化素养视域下初中名著生长型阅读的三大系列策略。开发“一点名著”微信平台,教师从名著文本解读入手,紧扣名著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导读,经过不断实践,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也不断精进。
2. 全学科阅读:以学科经典阅读助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笔者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其他学科为支撑,制订跨学科学习计划,精心选择主题和内容,跨学科、跨时空、跨媒介创造性地开展全学科文化项目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维方法来体验、感知、辨识和传承阅读的能力。
第一,利用社团开展全学科经典阅读,语文阅读《苏东坡传》,数学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被数学选中的人》,英语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物理阅读《天宫课堂》,道德与法治阅读《大国工匠》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做了阅读报告,及时记录阅读感受,分享阅读体验,并且让学生思考语文和全学科阅读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阅读认知和情意素质全面发展。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跨学科融合,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维方法来体验、感知、辨识和传承语文学科中的优秀文化。例如,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丽江“水文化”的魅力,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我们设计三个跨学科活动。
活动一:融合地理学科知识,学会以地图思维厘清文本思路。
活动二:融入历史学科知识,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活动三:融合信息技术,感悟水孕育丽江的文本主旨。
【设计意图】活动一通过绘制地图,进一步让学生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脉络。活动二丽江“水文化”、东巴文化等知识的融入,专题学习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阿来用水的视角看丽江的用意。活动三加入AI视频,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丽江水孕育了丽江的文化”这一文章主旨。
以跨学科融合助推全学科阅读的广度、深度。当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学力进阶支撑,在跨学科的设计中,以主题学习进行推进,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中自我攀升、自我生长、激活潜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校本阅读:以项目化开展阅读衔接,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能力
笔者立足学校本位,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开展小初衔接阅读并推广到更广的区域,全面实施语文“全阅读”。编写《诗文共读》其实最初源于小初衔接。小学的诗文,其学习方式主要以读和背为主。到了初中,学习要求来了个跳跃,且不说古文的释字、译句,单就阅读的篇幅而言,难度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诗文共读》最大的特点是在小学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之相匹配的初中内容,这种匹配包括诗人、作品题材等,在难度上尽可能通过学习任务群来反馈阅读的效果。在音频版中,小学和初中老师组合共读,进行学法指导,让六年级学生的诗文品鉴能力逐级提高,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古诗文的学习。
4. 生活阅读:生活主题研读,发挥阅读育人功能
笔者开展实地主题研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悟,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让生活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可以进一步体现语文教学特色,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主题研读:开展“名人笔下的春天”“给春天写首诗”等阅读活动,明确主题,明确阅读任务。云上阅读:主要是节假日学生阅读,可以阅读名人故事《改变中国的十个名人》《孔子》,阅读有关传统建筑的图书《敦煌》《故宫》等,感悟伟人品格、领略华夏风采,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自信和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6而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承,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昆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昆曲这一文化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充分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在工作室学员太仓市良辅中学语文组组长张玲玲老师的带领下,在专业昆曲老师唐晓雯的指导下,在昆曲爱好者钟庆辉老师的帮助下,先从昆曲文化的起源、特点和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为昆曲文化的内涵定性,然后以昆曲文化为对象,进行生活阅读的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昆曲文化”语文生活阅读课程体系。
通过语文课本阅读、全学科阅读、校本阅读、生活阅读四个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资源的整体设计,落实好“课堂+实践”,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力”为目标,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知,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将阅读育人目标真正落地。
全阅读的实践还在继续,笔者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精神,不断深入开展全阅读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切实以让阅读成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种自觉生活习惯为目标,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赵继莹
冯霞
江苏省太仓市良辅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太仓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苏州大学教育硕士。曾获太仓市评优课一等奖,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江苏省评优课二等奖,太仓市初中语文教师解题比赛一等奖,苏州市初中语文解题比赛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师一优课”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我和语文共成长》,主编《诗文共读》《初中生“全阅读”的实践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