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2024-10-29廖正昕冯斐菲刘健

前线 2024年10期

[摘要] 北京市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法规政策、抓好重点项目实施等举措,构建了全覆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系统性,突出规划引领彰显整体价值,加强首都规划体系统筹和实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不断擦亮首都文化金名片。

[关键词]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体系; 整体价值; 保护传承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0-006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1为北京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规划引领,紧抓规划实施,不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汇聚文化力量。

规划统筹引领,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续写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北京始终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城市建设。在总结保护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版总规”)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版总规构建了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保护层次从老城、中心城区向市域不断拓展。新版总规获批后,北京及时开展下一层级法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编制与实施最具代表性。为推动新版总规要求在基层落深落细,21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组成技术支撑团队,向街道社区进行宣讲,收集居民、社区和街道诉求,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街道详细规划,最终形成全市“一盘棋”规划。

坚持优化工作机制。一方面,注重高位统筹协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被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首规委”)工作体系,在首规委办公室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负责具体工作,要求涉及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应当经首规委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统筹协调职能得到有效增强。将名城保护纳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促进名城保护工作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统筹推进,解决了一系列跨部门、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注重推动实施落地。2017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北京市文物局设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以中轴线沿线文物腾退利用为抓手,凝聚央地协同最大共识。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带动下,太庙、社稷坛、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顺利完成修缮、腾退工作,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央地协同共促文物腾退保护新路径。

坚持完善配套法规政策。一方面,制定细化多个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为名城保护保驾护航。2013年出台《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将考古调查勘探纳入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条件;2019年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重要法规;2021年新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积极解决活化利用、私产保护、保护资金等难题;2022年为保护北京中轴线建筑群遗产价值、提升整体保护水平,制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另一方面,为统筹解决老城区的民生改善问题提供政策依据。北京市积极探索,在改善人居环境、降低居住密度、利用文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西城区为例,2019年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2020年和2021年西城区分两批次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将腾退的文物建筑向社会公开招标运营主体,实现了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改变,这也是国内首次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坚持抓好重点项目。一方面,注重从名城保护规划确立的格局与重点内容入手,通过空间秩序管控、特色风貌塑造等多种方式,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提升整体保护工作水平。如通过市区联动,将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的积水潭医院住院部和部分门诊部a42e75eed9007925ee839d653972783a迁往昌平区回龙观街道,极大地缓解了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对影响传统风貌的高层建筑进行降层,使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景观视廊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以重要大街整治为抓手,在注重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整治占道停车现象,增设绿带及补种行道树,创造宜人的慢行环境,带动沿线业态升级,激发老城活力。2018年以来,循序渐进实施老城内崇雍大街、平安大街、西单—积水潭沿线街区、朝阳门南小街北小街的综合整治,全过程采取了公众参与的模式,大街变得更加精致、更有生气。

优化战略布局,奏响大国首都文化自信最强音

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新时代新征程,北京作为首都,既要满足首都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向世界展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形象。新版总规提出北京2035年发展目标之一是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050年发展目标之一是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跨越7个世纪的城市建筑群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遗产构成要素中的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作为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世界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起点,北京将继续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版总规提出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对北京各类文化遗产需要更好地进行价值挖掘、阐释与展示,讲好新时代的北京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作为重要专项规划,不仅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要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升北京城市文化活力,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作为首都,文化遗产数量多、层级高、价值突出,但遗产密集区与城市建成区高度重叠,民生改善各方期待高,更加需要探索统筹兼顾发展共赢的保护之路,体现首善之治的最高水平。

彰显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上新台阶

在丰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上展现新作为。研究总结更加科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丰富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内容。持续开展北京地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营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研究,挖掘首都标志性现代建筑蕴含的文化价值,梳理充实体现西柏坡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代表性红色文化遗存,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统筹确立保护传承空间格局上展现新作为。立足北京历史脉络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自然地理格局和多元地域文化特色为本底,以重要文化廊道和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遗存分布特征为依托,探索构建“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线多片”北京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

在持续完善首都功能上展现新作为。加强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推动老城功能重组,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保护更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发挥首都基层治理优势,开展名城保护科普,赋能公众参与保护事务。坚持以用促保,提升文物建筑、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的保护利用水平,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推新时代首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廖正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冯斐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师;刘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责任编辑 / 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