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
2024-10-29林建华
[摘要] 民主是人类文明和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一项战略举措和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优势,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激发基层民主活力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0-0004-04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具体制度不尽相同,但是,真正好的民主制度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反映民意、体现民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为改革部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予以彰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旨在不断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保障,不断拓展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确保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所面对的更多的是改革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制度体系的任务更重。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优势、彰显制度的特点、提升制度的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已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础性体系建设“前半程”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一“最过硬的事实”成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后半程”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程序、规范,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制、机制,使民主法治建设同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重要论断。其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并依靠科学的制度安排、完整的制度程序、有效的参与实践,有力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至关重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全过程人民民主,意涵丰富、特质鲜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本质就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其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把全体人民都纳入进来。一方面,“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一切依靠人民”,是全体人民都能参与的一种民主形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阶级来说,民主有着不一样的实际含义。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和局限性,认为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是人民自己的作品,必须建立在人民主体地位之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不渝的重要理念。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八个能否”3“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4的标准,揭示了真正意义上民主的要义,廓清了对“西方民主”的迷思。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部实践活动之中,内蕴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过程的程序和形式,保证人民意愿的代表性、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人民利益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过程性是民主的内在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民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窄化了民主的过程,将民主单纯理解为“竞争性选举”,结果造就了大量的空壳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是认识论者与实践论者的有机统一论者。中国之治,从根本上讲就是民主的制度之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实践充分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行得通、走得稳、很管用。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7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带领人民建立并不断巩固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这一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健全这一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人大监督工作走深走实;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二是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提升人大监督实效。三是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联系的渠道和途径,广泛收集民意。四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共识,夯实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健全协商民主机制,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协民主监督制度机制,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二是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统筹各种协商渠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三是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切实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激发基层民主活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健全基层民主制度,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二是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更充分更有效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着力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二是更好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着力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三是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四是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五是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施展才华抱负。六是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七是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加强海外爱国力量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旨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