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4-10-29刘绍坚
[摘要] 加快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兴文化业态,通过文化产业快速扩张,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为国民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内容挖掘、新兴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主体配置资源能力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活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产业; 文化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0-0024-04
加快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更多生动实践的内在要求。“新”体现在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体现在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通过运用新技术,产生新场景、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质”体现在高质量呈现、高效率运营、高频度传播、高附加值收益。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内容挖掘、新兴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主体配置资源能力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企业投资和国民消费之间搭建转换路径,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逻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演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文化事业单位加快转型步伐,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文化市场的竞争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化企业抓住互联网、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型技术手段,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而且还催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使得文化产业实现快速扩张,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即将达到5%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标准,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比如,近期国产3A游戏软件《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很快就火爆全网,实现了良好的经济价值。从今年8月20日正式推出到9月15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预估销售量达到1930万份,总收入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约20%。与此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外玩家对《西游记》等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的关注热情,带来了一大波文旅热潮。游戏中36个主要取景地有27个在山西,吸引了众多玩家到山西实地打卡旅游,许多景区已经触达最大游客接待量。
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经济收益上,更在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许多文化事业单位转型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市场上也涌现出许多极具活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它们能够积极主动运用新产品、新技术,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场景、新应用,提供质优价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比如,今年北京首旅集团在北京园博园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的京彩灯会,借助自贡高超的非遗技术,通过彩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对美丽河山、家国情怀进行完美阐释,q0Rma5OJNf+amupXZ47viWmux5j5cYPhgFF/BRV58pE=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再比如,在艺术展览中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使观众可以看到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影像等在内的数字技术创作的文化艺术景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人文景观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在文化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的理解。文化通,人心通。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主要通过易经、道德经、中医、武术等固有形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缺乏对现实中国的理解,产生了许多对中国的误解。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国内文化企业运用国际通行的思维模式,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到中国来实地旅行,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中国现阶段取得的突出成就,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消除彼此之间因为语言、文化、风俗、意识形态等方面差异而形成的文化折扣,促进在相互包容、和而不同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出进展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经核算,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37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4%提高到4.5%。2024年上半年,全国7.7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2%,比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速高3.7个百分点,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62.3%。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发挥文化内涵浸润作用,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全面提升。比如,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内研发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从“微笑曲线”的两端着手,在前端提升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在后端加强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建设,大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我国自2000年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研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有效弥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先天不足,极大地丰富文化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产业主要为广大国民提供观光性旅游,许多游客基本上只是到此一游,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对有限。近年来,随着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各地区越来越重视本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声光电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旅场景,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在与国际大片直面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逐步扭转市场颓势,国产票房收入占比重新占据上风,2013年超过50%,2023年上升到83.8%。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流浪地球》《战狼》《长津湖》《长安三万里》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质影片,2023年全年共有73部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其中国产影片50部,票房排名前10位的均为国产影片。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仅在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更在于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同步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6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484.1亿美元,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国文化企业在非洲地区多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和互联网视频运营,发展用户超过4000万。在建设广电传播网络的同时,还翻译输出多部中国的电视剧,成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人现代生活的窗口。中国本土创作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热潮,打破多项海内外票房纪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看到我国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许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浮于表面,没能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展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底蕴;二是文化科技融合不充分,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有时显得为技术而技术,没有结合文化内容的本质,进行适度、有效的开发应用;三是文化企业主体活力不强,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遇到问题不是“找市场”,而是“找市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四是国际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许多文化企业国际视野不宽,拘泥于培育发展国内文化市场,不敢大胆涉足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综合施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文化+”战略,将文化内涵活化运用到经济社会全方位各领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内容始终为王。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内涵非常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文化IP都值得挖掘利用。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文化消费的内涵层级需求显著提高。我们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符合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要从文化内涵挖掘角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将其渗透融合到农业、制造业、商业、旅游业等各个产业门类中,提升其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
实施“科技+”战略,提高文化内容的渗透传播能力。在文化内涵的呈现方面,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赋能的独特优势,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出版、演艺、影视、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比如传统出版业,可以加大有声书、数字书等新型出版方式的转化,将一本著作以读者喜爱的更多方式呈现,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转化和价值传播。另一方面,要推动网络出版、数字电视、AR体验、数字人、电子竞技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有效释放新技术为文化产业赋能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出全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造能力。
实施“改革+”战略,提高文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单一强调经济效益不同,文化产业要求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文化企业必须时刻遵守这一前提条件,才有可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大量文化企业都是由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型而来,有着比较强烈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意识,但是相对而言,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企业经营活力不足。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步伐,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运用特殊管理股、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等方面措施,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企业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实施“市场+”战略,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市场认同与否,是检验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而言,不仅要保持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开拓更大市场空间。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形态,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许多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高度关注,对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此,要强化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意识,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推出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翻译支持力度,利用各类国际展会广泛推介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国内文化企业在国际法律、出口目的地国家文化习俗、汇兑风险防范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刘绍坚,首旅集团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