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区域典型景观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

2024-10-29陈万基阿成·阿德力别克穆耶赛尔·赛达合麦提赵阳刘文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10期

[摘 要]文章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和探究新知的教学目标,以河流地貌的形成与生态保护为例,整合教材知识,设计并实施以伊犁河为研学对象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以知识大单元呈现,既可以通过研学实践探究有关河流地貌的知识,又可以通过河流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高中;河流地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93-04

随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出台,研学旅行研究逐步深入,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拓展课堂教学、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当前,研学旅行形式多样,受众群体结构复杂。专题实践性、科普游览性、思想教育性等类型的研学旅行凭借前期完善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受众群体、便捷的实施程序深受中小学和其他社会群体的欢迎,为开拓中小学生视野、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等作出突出贡献。然而,上述类型的研学旅行对于高中生来说,除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外,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贡献还有待开发。结合高中具体学科的研学旅行成为拓展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途径。目前,高中学科类研学旅行主要分为单一学科类研学旅行和跨学科类研学旅行两类。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与综合性,既可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设计单一的地理研学旅行,又可以将其作为核心,设计与生物、历史、化学、语文等诸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本文以伊犁河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以地理学科为核心结合生物学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与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是对研学旅行的一种具体化设计,通过限制面向群体和研学对象将研学旅行设置为一种教学活动。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当地地理景观资源为依托,遵循教育性、实践性、地域性、安全性等原则[1],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与研学旅行课程标准[2-5],设计面向高中地理学习阶段或复习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

(一)学情分析与《课标》要求

本次研学旅行面向高中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xmsKWHJVPnFYH3TXsVAosw==完成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基本掌握地貌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补充知识。学生通过研学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又可以运用其他知识对实际景观进行综合思考。本次研学旅行以河流地貌的形成与生态保护为专题教学方案,内容涉及地貌、水循环、地理工具的应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知识,适合高二年级学生进行巩固求证、构建知识网络等,为接下来高三复习阶段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本次研学旅行以伊犁河谷主题地理景观伊犁河河流地貌为研学点,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四节课程为主体教学内容。《课标》对上述章节的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为凸显河流地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笔者指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充分感受伊犁河谷的生态魅力、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地矛盾趋势,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知。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1.研学旅行主题。伊河出天山,地学川流间。

2.研学旅行地点。伊犁河谷除南北两侧高大连绵的山脉外,大部分地表形态是由伊犁河及其支流冲击形成的典型河流地貌,草原广布,森林繁茂,是绝佳的“地貌”“植被”“生态保护”等专题研学旅行的胜地[6]。本次研学旅行主要以河流地貌为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发育机制,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结合学情分析,本次研学地点选择伊犁河国家湿地公园(伊宁市境内部分)。

3.研学旅行目标。(1)游览伊犁河景观,结合水循环原理,探究伊犁河水量来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观察不同地段的河道特征,结合多期伊犁河谷历史遥感影像,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探究河流两岸的生态效益,结合伊宁市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镇专题图分析伊犁河与区域生态功能调节关系(人地协调观)。(4)结合相关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探究伊犁河周边植被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人地协调观)。(5)提出对伊犁河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建议(综合思维)。(6)使用移动端地图软件,如奥维互动地图等,标绘研学路线,分析水流走向(地理实践力)。

4.研学路线设计。伊犁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伊犁河上游核心地域,紧邻城镇,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自然地理资源与人类活动资料丰富,适合开展综合性研学旅行。本次研学旅行路线:观河(伊犁河大桥)→赏河(河畔生态走廊)→析河(流域林草地)→游河(河流)。

5.教学过程。基于上述内容与研学点特色资源,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课标》以及研学旅行相关指导性文件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根据研学旅行记录表做好知识准备、物资准备、安全教育等活动前工作,研学旅行前准备具体内容见表1。

本次研学旅行课程按制订的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实践过程、研学内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等,具体内容见表2。

6.研学结果总结。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记录表总结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实践发现和思想感悟,形成以下成果。(1)结合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和使用地理工具的情况每人撰写一份活动报告。(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运用演示文稿、短视频、活动纪录片等方式对不同主题进行汇报(如伊犁河流地貌、伊犁河流域生态、伊犁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等)。(3)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进行商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研学旅行评价与反思

(一)研学旅行评价

地理研学旅行的评价是依据《课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进行划分,分别对研学活动前学生的准备、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通过学生自评、导师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次研学旅行进行评价,具体评价表见表3。

考虑到整个学习活动的任务量和重要程度,笔者将总分分别以15%、50%、35%分配到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阶段。活动前的学习任务主要从知识准备和校外安全意识两部分进行,对这一阶段的评价建议设置在活动前的结束阶段,可以作为一个条件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筛选,对校外安全意识不达标的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直至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基本野外自救能力。活动中是整个研学旅行活动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过程。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使用GIS软件和地图资料进行地理测量与识图,可以反映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判断可以反映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活动后主要以学习成果为评价指标,通过学生撰写的研学报告和记录表,可以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成果进行整体把握,依据成果给予评价。

虽然学生自我评价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但学生对自我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认识,自评分数具有参考意义,这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30%。导师(指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授课教师)参与完整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果掌握情况最为清楚,因此导师评价的分数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40%。教师(指研学旅行过程中进行学生管理的带队教师或辅导员)全程参与活动并且对学生进行管理,他们对学生学习意识和纪律情况最为了解,教师评价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

(二)研学旅行反思

研学旅行前,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并多次对研学点进行实地考察,串联好学习知识点与研学点资源。教师在指导学生完善知识清单的同时,应联想实地考察场景,拓展课本知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伊犁河的水量补给来源除了冰雪融水、降水和地表径流,还有哪些;千百年以后伊犁河会干涸还是会淹没整个河谷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升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研学前和研学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又不能忽略安全教育,教师应构建完整的研学旅行安全教育体系,在研学旅行活动前开展警示教育,并在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安全。

教师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要高度重视,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创新,从多视角思2d7616a6856913307d785fa7380a9bad227a0682b456015d3f1779e1d570ccb5考,避免出现研学报告千篇一律的情况。对学习成果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习成果不理想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交流,端正其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矫正的问题,制订追踪矫正计划,争取在后期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研学旅行活动,珍惜研学旅行的机会,争取学习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依据相关理论,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生物学等学科来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快速形成综合思维,拓展新的学习方法,为应对高考开放性、研究性题目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程馨瑶,褚丽娟.高中地理教学研学旅行设计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2):134-137,163.

[2]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3] 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J].地理教学,2019(6):4-7.

[4] 袁书琪,李文,陈俊英,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三):课程建设[J].地理教学,2019(7):4-6.

[5]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6] 穆耶赛尔·赛达合麦提,陈万基,刘文新,等.区域认知视域下伊犁河谷西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23(19):87-92.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伊犁州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202110764005)。

[通信作者]赵阳(1988— ),男,新疆伊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和地理环境教育。E­mail:19037@ylnu.edu.cn。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