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写”促阅读 深化写作体验

2024-10-29李新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写”不是漫无目的地写,“写”是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品读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态度与意图。基于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五写”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初中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16-03

阅读教学中,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巧妙地融入缩写、改写、扩写、补写、仿写等写作训练形式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本文从相关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五写”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缩写,分析结构之妙

缩写是指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论述角度等的前提下,压缩原文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缩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与写作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短小精悍、意义深刻,用“三”串起了全文,即“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进”等。这便是“三叠式”写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话语且不按照“三叠式”的写法缩写本文,并在学生缩写后做如下引导。

师:不用“三叠式”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1:论述简明,读者能清楚地把握故事内容。

师:既然不用“三叠式”的写法更加简明,那本文为什么要采用“三叠式”的写法?

生2: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太直白,难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三叠式”的写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好处?

生3:“三叠式”的写法将三个人物(妻、妾、客)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更好地表现出了邹忌的智慧。

生4:“三问”“三答”和下文的“三赏”形成了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

师:由此可见,“三叠式”的写法不仅能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还能使文章在结构上有波澜起伏之感。

学生通过缩写《邹忌讽齐王纳谏》,感悟到了原文的精髓,厘清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到了“三叠式”写法的妙处。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改写,思考视角之意

改写是基于原文进行重新创作的过程,旨在通过对原文语言、风格、结构、视角、情节或主题等的调整,产生新的阅读体验或传达不同的意义。改换叙述视角是改写的一种类型。在多次实践中发现,涉及改换叙述视角的改写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叙述视角的意义,深入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以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性,教师要求学生基于孔乙己的叙述视角改写故事,并在学生改写后做如下引导。

师:在变换叙述视角时,大家发现以孔乙己的叙述视角来改写故事有什么好处?

生1:以孔乙己的视角叙述故事,可以直观展现孔乙己的悲bb5h7zS/X99p2mlRyLWXHQ==惨命运和心理活动。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2:以孔乙己的视角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简洁,但其中的一些人物好像变得可有可无。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发现还是以小伙计“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更好。那谁能说一说它的好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3:通过小伙计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小伙计是孔乙己经历的见证者,他与孔乙己有一定的交往,能够通过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感知孔乙己的心境以及他的性格特点。如果文中孔乙己自己叙述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就比较奇怪。所以,这种叙述视角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生4:用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还赋予了鲁迅先生更大的创作自由。鲁迅先生可以根据叙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选取材料,而不受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的限制,这样可以更为集中地刻画人物形象,并深化小说的主题。

师:总结一下,也就是说用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还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这也符合小说学习的重点——主题的探究。

通过改写,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究文章的意蕴。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扩写,品味言语之精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将原文中描写得不够具体的内容写具体。扩写允许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渲染和修饰成分,但这种补充不能脱离原意。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精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扩写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A扩写内容如下。

整个河床由一块大石头构成,一直延伸到岸边。一些大石头翻卷而出,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岛屿,有的像峭壁,还有的像岩石。这些石头与河床紧密相连,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青翠的树叶和藤蔓相互缠绕,随风轻轻摇曳,形成了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整个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魅力。

在学生扩写后,教师做如下引导。

师:这位同学的扩写语言流畅、画面感强,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扩写和原文有什么差别?

生1:扩写的文章和原文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原文的语言能使人产生更多的想象。

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原文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生2:原文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表现出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石头,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后面写景的几句也是用精简的句式,以更好地表达“因何乐之”。

师:你分析得很全面,精练的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通过扩写,学生能更好地体悟原文语言的精练,感受原文的独特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扩写的内容开展扩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

四、补写,体悟内涵之深

补写就是补充作品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从而使作品内容更加完整、连贯或凸显意义。在写作过程中,补写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补充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或是补充背景信息、细小情节等。补写的内容通常与原文的主题或情节相关,旨在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描述了赫尔墨斯参观雕像店时发生的一件事。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畜牧之神,同时也是众神的使者,因此,他以为自己的雕像会受到大家的崇拜和尊敬,但实际上他的雕像只能作为赠品。这个故事说到此就结束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教师让学生补写结尾。学生B写作内容如下。

就在这时,赫尔墨斯把手一挥,其他的雕像就全都活过来了,他轻轻地在雕像者耳边说:“雕像者,你看我现在的形象如何?”雕像者立刻回过神来,恭敬地回答:“伟大的赫尔墨斯神,您的神力真伟大,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赫尔墨斯听后非常满意,他认为自己在人间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他也明白,这样的影响力并不能够轻易获得,他仍需不断地努力和付出。

在学生补写后,教师做如下引导。

师:(展示学生B补写的内容)这个补写怎么样?

生1:这个补写语言流畅,一波三折,使人物形象有了巨大的变化。

生2:这个补写逻辑似乎难以自洽,且削弱了讽刺意味。

生3:我觉得寓言的结尾要给读者以警示,这才符合寓言的特点。

…………

师:大家都说了各自的看法,那我现在来说说我的看法……

通过补写,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原文的精妙,深化对原文内涵的理解。

五、仿写,体会人物之情

仿写是指模仿给定的文章、段落或句子,根据其语言风格、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创作出与之相似的新的文章、段落或句子的过程。仿写不仅是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还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整合相应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仿写,则不仅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界,体现出陶渊明的追求与向往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陶渊明渴望这种理想社会的迫切心情,学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蛛丝马迹吗?在教学中,教师做如下引导:“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为什么全用短句?你能仿照这一句式,写出你在做一件期待已久的事时的心情吗?学生C写作内容如下。

拉开框门,掏出篮球,场上小试,内心不由一阵狂喜,哈哈哈!篮球啊,我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咱们久违了。

在学生写作结束后,教师做如下引导。

师:学生C的描写全用的短句,短句在此处有什么作用?

生1:为了表达能打篮球的激动之情。

师:那在《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全用短句的作用大家现在理解了吗?

生2:为了表现渔人再寻桃花源的急切心理,也为了表现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师:你的分析很全面。其实句式也是为情感抒发服务的,所以在阅读中,我们有时通过句式就能发现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仿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用词、用句,还能助推学生了解人物的情感。仿写对于学生而言是再一次深入文本,多角度、全方位把握文章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五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焕发课堂的活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碎碎问、碎碎答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从“五写”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月娇.缩写与扩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24(2):79-81.

[2] 林章汉.初中语文仿写教学杂谈[J].中学语文,2022(33):43-44.

[3] 邢小雷,成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做好补写句子试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4(4):65-6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