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国风墙纸视觉符号传播策略探讨:以敦煌壁画色彩语言为例
2024-10-28王祥栋许丹璐田浩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自信国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文化认同活态化设计理念让非遗经典接洽到新时代审美理念。本文旨在探讨国风非遗视觉符号在墙纸的设计,总结国风元素符号化表达,把握国风墙纸设计视觉审美与传统文化体现的高度结合,“非遗+再设计”的产业化发展是传承的必经之路,探究新时代下文化认同在非遗中起到传播效应。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对敦煌色彩语言进行挖掘,以形成具有传承再创意义的设计产品。
关键词:文化认同;国风墙纸;敦煌色彩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ushered in a new wave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ing tide of cultural confidence,and the concept of dynamic design of cultural recognition mak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nect with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new era.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ual symbols in wallpaper,summarize the symbol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grasp the high combination of the visual aesthetic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design and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design"is the only way to inherit,and explore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ew era.In the view of cultural identity,the color language of Dunhuang is excavated to form a design product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inheritance and reproduction.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national style wallpaper;Dunhuang colors
基金项目:2022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2SKYZ076)。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具有中国特有属性的非遗相较于实体化文化产业遭遇巨大碰撞,文化多元化造成文化记忆断裂引起集体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风险。近年来支撑“国风”兴起的背后是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敦煌壁画艺术凝聚中国数朝历代文化审美演变过程,与墙面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古今相通。敦煌壁画的色彩异常丰富、极其浓烈,有很强烈的视觉张力,当中式美学和现代理念的互相融合,能感受到在删繁就简的空间中古典雅致的中式气韵。“双壁结合”促成“双壁呈辉”,提升非遗艺术在全球化浪潮中高度认同地位,提取视觉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从文化认同角度关注国风元素的当代设计是原生非遗资源保护的重要思路。
1 文化认同:敦煌壁画色彩视觉符号存续的内在需求
1.1 文化认同
“认同”一词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众多学科不断探讨的话题。在心理学中,认同是个人对他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模仿。如弗洛伊德提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个人通过投向他人的认同来创造出自我的身份认同”。文化理论研究领域,文化理论家斯图尔特·霍尔研究关注“编码/解码”的媒介理论,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开始对文化研究产生影响。从语言学角度看,霍尔的“意指”意思就是把媒介的意义和所传播的信息理解为一种话语意义下的符号操作。语言是先于并决定“现实”的工具:许多事件的意义是在电视的视听形式中得以呈现的,而当这些事件被传播时,要受到那些使得语言可以表意的复杂规则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符码操作”来对文化进行建构。
1.2 活化敦煌壁画色彩符号的意义价值
1.2.1 内在文化
敦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与各文明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自信。颜色搭配是民族记忆的直接体现,国人的色彩知识多数来源于西方教育的科学部分,例如潘通流行色,它是工业社会出现的色彩公司每年提供的色卡;或者是被后人总结出来的西方艺术家莫兰迪色等。敦煌1600年的洞窟壁画是中国最大的色彩宝库,是我们自己的色卡。中国人的“色”,不仅不孤立人、物质、时间与文化,反之共同构筑“中国传统色美学”,值得我们为之囊萤映雪,深稽博考。讲传统色,是为了我们中国未来样貌变得更有识别性,更具有文化深度。我们要深入开展考古研究,以色彩语言传承敦煌文化,要深入挖掘敦煌色彩的精髓,掌握配色的尺度和用色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突破敦煌色彩的使用广度和深度。让大众能够在欣赏敦煌美的同时,把敦煌意蕴搬回家,打造具有深厚底蕴的国风之美。
1.2.2 美学价值
莫高窟共计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敦煌壁画其色彩语言作为敦煌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蕴含着“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在敦煌色彩研究领域,郭浩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审美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色谱体系,提炼敦煌色谱;秦川、安秋根据朝代脉络分析敦煌壁画色彩。敦煌壁画的颜色主要来自矿物颜料,取材于自然界,以四大核心色相最为典型:红色相、黄色相、绿色相、蓝色相,使壁画色彩之间充满着律动美感,保持色彩鲜明又和谐。“装饰”一词在壁画色彩中,可以理解为是由“色”构成“彩”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方法。敦煌壁画的色彩结构是按照装饰色彩的顺序将色彩进行组合,强调色彩的平衡、节奏、疏密关系。千变万化的物体被概括为平面色块,通过巧妙的色彩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壁画大量运用不同性质的各种颜色进行对比、互补、交织,达到色彩的和谐和生动的气氛(图1)。古人按自己的主观理想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大胆主观地安排色彩。现代设计将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经过符号的提炼和设计,从遥远的西北沙漠跃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敦煌丰富的历史文化悄悄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2 何以认同:非遗国风墙纸视觉符号应有的基础特质
2.1 文化感召力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充分认识和积极践行自己的文化价值,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提升文化感召力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前提是先充分了解本国文化,怀有高度文化自信;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主动做本国文化的传播者;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展示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它必须从历史中“走出来”和“活起来”,成为一种有形的文化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文化深入人心。为此,有必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非遗文化是宝藏,不能只作为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不能“曲高和寡”“养在深闺人未识”,要发掘其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让展现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壁画上的色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研究了人们喜爱、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设计出具有国风视觉符号设计产品,多方位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生活居室。增强“近者乐,远者来”的文化感染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互鉴。
2.2 文化辨识度
“辨识度”一词来源于音乐音色的可识别性,用来描述一个人独特的个性。辨识度是指识别的程度,高辨识度意味着具有某些特殊的特征,从平庸和正常中脱颖而出。设计艺术是人想法传递的一种视觉符号,并获得显现和延伸部分。“非遗+再设计”的国风装饰融合现代生活质感、文化属性强、辨识度高自然成为许多消费者所喜爱的家居风格。色彩分为三个主要特征,即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分不同颜色最准确的标准,俗称红绿黄等颜色。敦煌画有五种主要色相,分别是赤、青、黑、白、黄五色。明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色彩的明暗差别包括深浅变化和明度差别两个方面。饱和度是指颜色的明度,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的比例决定了颜色的纯度和鲜艳度。从整体上看,敦煌壁画由于经历岁月变迁、气候腐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褪色氧化之后的色彩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微妙和降调的对比,色彩更偏向中低明度和饱和度,颜色从开始的高纯度逐渐演变为沉着、古朴、雅致的特征。墙面设计作为居室装饰设计中面积最大的部分自然成为国风视觉元素体现的首选,敦煌壁画色彩结构具有装饰性,强烈的装饰感反映出一种热烈而淳厚的民族辨识度,为后人的艺术创作和设926fa42c98fb13640a9330e591ec714f计构思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3 如何认同:敦煌色彩视觉符号传播的现实路径
3.1 强化艺术感知与深挖文化记忆
敦煌壁画呈现了一个民族吸收、融合外来文化,铸造本民族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发展历程,在敦煌色彩符号研究中需要强化文化记忆和艺术感知。这要求我们追溯深思不同时期敦煌色彩的文化背景。例如,北凉、北魏时期(图2),壁画以土红打底,奠定整体暖色的基调,再辅以青金石、孔雀石等点缀,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这是因为洞窟昏暗,画匠用这样的补色组合来加强洞窟的色彩明度,以适应观者;西魏时期受到整体社会风潮的影响,敦煌壁画也显现出魏晋风“秀骨清像”的特点。道教元素的融入、本地色彩风格的形成,色彩选取以青蓝色为主,中国人眼中能够沟通天地的蓝色,爽朗而清雅,让洞窟充满了轻盈、空灵、漂浮之感;唐代的时代之色是金黄,充满了真实的黄金点缀,画工们会将黄金磨成粉末再进行装饰,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窥见那属于唐人空前高涨的民族自信,色彩结构方面将传统道教色彩与佛教色彩结合,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形成了中国色彩意象之美。有人把敦煌的色彩比作大树的年轮,让我们在欣赏壁画时,深刻体会到不同朝代的创作风格和时代性。
3.2 利用新媒体加快传播速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多样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保护传承敦煌色彩艺术,需要多方努力,一是负责机构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刷新艺术新话题,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二是利用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等品牌文化的影响,主动融入推进国风视觉元素传播。三是支持文化艺术院校、研究机构、设计单位“以文会友”,建立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友好交流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展国风视觉元素学术交流。四是相关政府部门外宣合作多方平台推广。例如近年来,敦煌文旅以“传播敦煌文化、展示敦煌魅力”为目标,线上与线下同步宣传、传统与新兴媒体相互交叉、相互交融,集聚外宣资源和力量,扩大敦煌对外影响力。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敦煌市紧抓多媒体多平台线上宣传,借助新媒体矩阵,精准营销,借助新媒体传播互动优势,联合“今日头条+抖音”双平台,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重点客源地,制作并投放专题宣传广告,对敦煌研学游、美食景点、户外活动、夜经济、敦煌秋景一站式旅游体验进行全方位宣传展示,引发全民关注。
3.3 数字协同全球化共享
“数字丝绸之路”的提出为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治理、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文物保护传承相结合,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发展趋势。通过计算机、网络、软件等,可以为文物保护、研究、传承,提供支撑技术、工具和新的研究范式。涵盖对文物数据和知识的探索、标注、比较、引用、取样、阐释、呈现等方面。目前已经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方向,有人称之为数字人文、数字遗产、文化计算等”。在敦煌艺术的传播上,现有“数字敦煌”工程和“智慧莫高窟”等建设。美图公司立足自身技术与平台优势,以美为“媒”推出了一系列以影像数字化方式演绎“国风国潮”的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研发朱砂红、藤枝黄、墨油绿等色彩滤镜,通过影像科技将色彩和场景紧密连接,让传统色彩美学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真正地“活”起来。动漫短片《敦煌色彩的故事》由美图秀秀与敦煌博物馆共同打造,整合敦煌壁画与雅丹地貌中的多种美学元素,以“AIGC+影像”创新传承传统文化,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有关敦煌色彩的奇幻之旅。短片用色彩串联起“中国潮色·敦煌美学”项目中的“飞天乐舞”“敦煌瑞兽”“丝路重华”“艺术瑰宝”四大主题篇章,通过AIGC生成技术等多元手段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敦煌故事,推动更多人了解敦煌的色彩与文化。“中国潮色·敦煌美学”以现代影像技术链接敦煌,将中国传统颜色与用户拍摄场景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展现“中国色”的魅力,该视频曝光累计已突破30亿次,日前还登陆美国时代广场,向世界传递东方色彩美学。
颜色,是美学中最有记忆点的一个元素,是视觉表达的重要一环,敦煌色彩结构的规律性、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合理地运用可以做到1+1>2的视觉效果。敦煌壁画与现代居室墙纸设计之间的不同色彩语言构建起了一个对话空间,正如千年前敦煌地区的文化交融,敦煌壁画色彩的交相辉映,通过国风视觉色彩元素提取,做到面面焕彩、处处精彩。经过岁月的积淀,非遗元素承载了我国各民族的生命记忆,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只有高质量推进具有中国特色视觉元素的保护与传播研究,才能让古老非遗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绽放新的光彩。
4 参考文献
[1]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 32(02):175-187.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2.008.
[2]郭浩.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
[3]秦川,安秋.敦煌画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8.
[4]陈乃惠.敦煌壁画“色彩之美”与“装饰之道”的融合[J].美术,2017(11):136-137.DOI:10.13864/j.cnki.cn11-1311/j.00368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张加万.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传承技术[J].敦煌研究,2017(01):7-8.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17.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