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昆曲戏衣图案丝线绣艺术特征研究
2024-10-28胡小燕任婧媛陆晓琳
摘 要:被称为“刺绣之服”的苏派戏衣,随着戏剧穿戴规制、朝代的变迁、服饰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地更迭,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本文以苏派戏衣刺绣为研究对象,以及借助NCS图谱数据研究其色彩构成丝线绣繁而不喧的节奏特征;其色彩体现和风格在地域文化、人文因素、社会背景多重因素下形成了细腻典雅、以绣传神的特征。
关键词:苏派戏衣;刺绣;绘绣;色彩构成
Abstract: As known as clothing of embroidery, Suzhou Opera Costume has evolved into a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regular system with alteration of opera wearing habits, dynasties and clothing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embroidery of Suzhou opera costume is discussed as research object, which includes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structure studied via NCS spectrum data. And the formation causes for colors and styles of the exquisite and elegant embroidery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culture, human culture factors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paper is aimed to further enrich the research on the artisanal techniques of Suzhou opera costume which i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Suzhou opera costume; embroidery; painting embroidery; color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昆曲传统戏衣图案谱系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405)。
0 引言
服饰体现社会文化的特征,俗语“十里认人,百里认衣”[1]正表达了这层意思。被称为“刺绣之服”的戏衣从明代中叶发展,随着戏曲的成熟发展,于清代形成规范的服色体系。苏州有“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2]之颂,浓郁江南文风的美学视角、思维观念,对苏州昆曲艺术创作与昆曲服装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文化艺术领域形成高雅风格并取得相当高的造诣。
1 苏派戏衣中丝线绣的色彩结构
苏派戏衣的图案色彩在五百多年的传承中,逐步形成独特的配色规律,常用的图案配色紧紧围绕戏衣中的上、下五色构成,可总结为“显五彩”“素五彩”“野五色”“全三色”“独色”“一抹色”“文五彩”[3],其中“五彩”中的五为概数,一般以3种色彩配色为主,另配2—3种小比例的辅助色(表1)。
“显五彩”明快,常用的有洋红、玫瑰红、火黄、苹果绿、湖绿、湖蓝等色彩,一般用于有身份地位的女性主角,显气质佳、妩媚富贵。宫装是典型的显五彩色构,其制作时为力求富丽与明亮,在正红为底色的前提下,凤凰配色丰富,包含显五彩中的多种色彩,并形成冷暖对比,使图案突出,加以火黄、苹果绿、青莲等颜色的搭配,使色彩丰富饱满,艳而不俗(图1)。
“素五彩”较于显五彩的饱和度更低,风格素雅,常以水蓝、粉紫、湖蓝等冷色调与不同明度的中性色配合使用。如鹅黄宝相花边学士衣,是文人雅士、未中试的读书人常用服饰。其以冷色调的青莲宝相花,与黄底形成对比,色彩关系和谐统一,加饰明度较低的中性色棕色卷草,体现沉稳雅致风格。穿着它的有《苏小妹》中未婚时的秦少游,另《桃花扇》中才子侯朝宗,在未投靠清朝时也穿着学士服(图2)。《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戏衣的绣线配色多为“显五彩”,主要表现角色身份高贵、性格阳光、内心自信,而黛玉所穿的帔刺绣色构为“素五彩”,散花的配色为饱和度较低的水蓝色和雪青色,领子为紫灰色和雪青色,紫色的运用体现黛玉的身份地位较低,整体色构体现静美,以及多愁善感的特点。“素五彩”在运用于年轻的旦角与小生时,通常考虑人物性格为温文尔雅型的(图3)。
“野五彩”指上五色与下五色以外的间色,如粉红、朱红、橘黄、橄榄绿、玫瑰红、玫瑰紫等,其配色靓丽鲜艳,戏剧中最为代表性的款式为媒婆的彩旦衣裤,其以高饱和度的暖色调突出表现服装的浓重艳丽,为戏曲舞台上“大俗大雅”的典型样式。
“全三色”在戏衣上由同一种色彩的高、中、低三种明度的绣线组合成的绣面。常见有三蓝、三红、三黄。早期的全三色基本不掺杂其他色彩,只用金、银、秋香色等做搭配;至晚清,戏衣上的全三色习惯与五彩搭配。随着丝织与染整技术的发展,同一种丝线颜色至少可达到五个色阶,所以如今保留沿用的“全三色”名称中的“三”是概数,意为多色。全三色在戏衣中运用广泛,主要以蟒袍为主。其中关羽特定穿着的绿蠎用三黄绣;黄忠所穿黄蟒为三蓝绣;周瑜的白蟒或粉红蟒皆为三湖绣。又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为救其夫而求见萧太后时所穿的,全身以“三蓝”绣制团龙纹、立水纹、平水纹、衣襟龙纹和马蹄袖,配以“三绿”点缀,用色和谐体现端庄雅致,大方得体(图4)。《花田八错》中的丫鬟春兰是戏衣袄裙裤亦运用全三色,三墨绣黑色牡丹袄、裙、裤,不同明度的黑灰色仅从色彩明度上做出层次,既低调肃静又得体(图5)。
“独色”即仅使用一个颜色,其需考虑与戏衣底色的搭配关系。独色一般应用于靠腿上的飞尘(装饰飘带)、三尖、靠旗等部位,以及武生的腰箍、飘带等配饰上,以独色刺绣使其醒目。除丝线外,为使其达到醒目的效果,也会用金、银线勾边(图6)。
在“独色”刺绣中,也包括全金绣,多金线,银线少有,运用于有崇高地位的角色所穿着的蟒、靠、铠等款式。如皇家御林军、随驾仪仗队或者统帅的卫士所穿的铠甲,一般以红、黑为底色,以全金线绣几何纹样,造型与生活中的胄甲相似(图7)。金银色在刺绣中称为无极色,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任意色彩的绣线搭配使用,从而增添绣面的光彩,使绣面更加秀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抹色”,类似于“全三色”,又与“独色”相近,它并非指完全相同的一个色系,而是指若干颜色相近的色彩糅合使用,远观时为一种色彩,近看可以分辨出多种颜色套系搭配。如皎月色茶花散枝女褶子,其通体为青莲色,而花为相近的湖蓝与黄绿色,可外穿,也可衬于女帔内。远看色调一致,近看层次分明,这种配色也称为“清一色”。(图8)。
“文五彩”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时已普遍运用,得益于染整技术的提高,也称“雅五彩”。文五彩中兼含冷暖色,纯度较“显五彩”更低,整体色调更暖于“素五彩”。其《白蛇传》中,小青在西湖借伞、红楼成亲等桥段皆穿文五彩坎肩,文五彩素雅而不失体面,体现小青不一般的丫鬟身份(图9)。青春版《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梅花褶子,梅花的配色为豆沙色,其色偏暖,在不同明度的豆沙色配色下,传达了角色温文尔雅的特征(图10)。
2 苏派戏衣的丝线V1JbqR3EZqIXI9zZ4+ZKmRBb4+gl0gcjhRVQaMduhVI=绣色彩风格分析
为了客观分析苏派戏衣丝线绣色彩的应用特征,笔者运用国际通用色彩体系NCS和统计学的数据统计法,对其进行数据化定量研究。并通过横向对比南北派戏衣风格形成的社会、地理、人文因素差异。
2.1 苏派戏衣丝线绣色构的NCS数据分析
通过对苏派戏衣中不同款式的样衣丝线绣色彩提取,归纳出7种色构体系,共29个常用丝线色,将他们进行NCS色系的编号标注,并将它们排列到NCS的色相环和彩度、黑度定位图上,统计和分析这些颜色的数据和分布规律(图11)。其中,色相数据显示,红色调占据22%,绿色调占据18%,蓝色调占据22%,无色调占据18%,黄、紫色调各占据10%;色彩的彩度排列显示,中彩度绣线占据50%,低彩度占据29%,高彩度占据21%;黑度数据显示,低黑度绣线占据71%,中黑度占据22%,高黑素占据7%(图12)。通过以上色彩数据分析,苏派戏衣的丝线绣色彩主要以红蓝色调为主,绿色调、无色调为辅,其他色彩为点缀;彩度上,以中彩度的绣线为主,低彩度为辅,高彩度绣线则用于点缀;黑度上则是低黑度绣线为主体,中黑度其次,高黑度较少使用。苏派戏衣刺绣素有绮丽典雅的风格特征,绣线应用种类繁多,多数单件样衣要应用到五种以上的绣线色彩。这些色彩在NCS的数据上显示,柔和的中彩度是苏派戏衣刺绣的主打色,颠覆了宫装、蟒、女帔、彩旦衣裤等配色的高饱和度认知。
2.2 戏曲表演艺术的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是戏剧服装风格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凸显苏派戏衣的风格特征,笔者选取与其既有通性又存在差异的北派戏衣作为对比研究。江南以昆曲、越剧为代表,属民间戏,在丝线绣的工艺上,以精湛的苏绣底蕴引领着苏派戏衣刺绣的发展。苏绣针法细腻,用色过渡自然,勾金通常点缀龙凤及主要花卉图案,整体风格体现绮丽典雅[4]。京剧、北昆自古为宫廷戏,有丰厚的人力、财力支持。明朝魏忠贤素爱戏剧,将大量戏衣赐予戏班,皇家也一直有赐锦缎绣片予宫廷戏班的惯例,所以宫廷戏班的戏衣呈现精贵华丽的特征,北方民间戏班通过上行下效的模仿,所制作的戏衣整体呈现富丽风格。所以北方戏衣在刺绣上擅用勾金与盘金绣法,这种多金多银的风格延传至今。同时,在丝线绣的色彩表现上,北方用色饱和度高,偏好撞色,延续宫廷日常服饰的华美风格。以白色女帔的丝线配色方案为例,苏州以素五彩为主,根据角色需要也会配文五彩,总体色彩在NCS数据定位图上属中彩度、底黑度色域,而北方则是显五彩居多,属于高彩度、低黑度色域。再以老生蟒为例,苏州擅用三蓝线夹黑线绣龙纹和海水纹,再勾金。而北方则是三蓝线绣龙,其余海水江崖纹全部勾金。北方多见开氅以全金绣狮纹与麒麟纹,南方则多以彩线绣勾金,尤擅长处理毛发飘逸卷曲的艺术化造型。
2.3 苏派戏衣中丝线绣色彩风格形成的地理与人文因素
苏派戏衣风格与昆曲同属江南文化,二者风格的形成相辅相成。昆曲词曲格调高雅、流丽悠远,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戏[5]。苏派戏衣发展的早期,苏州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大部分的昆曲创作与戏衣设计,使昆曲与戏衣的诗画意境得到了高度提炼。以吴门画派的风格特征为例,其强调情感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恬静平和的格调,在其影响下,戏衣丝线绣亦具有“传神”的艺术特征,其丝线绣的NCS数据中显示的中彩度、低黑度占主导也与吴门画派的风格相符。如《牡丹亭·寻梦》中的杜丽娘,其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才貌端庄,温柔而驯顺,但当杜丽娘梦中与一名年轻书生相恋而不得时,表现出杜丽娘对于爱情至真执着与叛逆[6]。其醒后寻梦的着装以粉色如意领梅花帔衬皎月花褶子,粉色帔为闺中之秀的体现,以梅花则代表贞洁与顽强,表现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同时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亦是文人雅士的气质与审美趣味体现[7]。
其次,由于南北方流行的剧种不同,男女演员饰演的行当有差异,以北方京剧中的男旦为例,“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在饰演旦角之时,为掩盖其高大的男性体格特征,所穿着的戏衣一般底色明度较低,并用造型丰满色彩鲜亮的图案修饰于两肩、胸口等部位,因此形成了“程派”戏衣大气饱满的风格,这也烘托出苏派戏衣的细腻典雅风格。
3 结语
苏派戏衣刺绣的用线与色构是对戏衣刺绣史的发展与沉淀,其丰富的色构体系在当代戏衣刺绣中广泛适用,并从身份、性格特征、境遇等方面多元地诠释了角色特点。通过苏派戏衣刺绣的历史发展纵向分析,以及与当代北派戏衣的横向比较研究得出:(1)苏派戏衣丝线绣成熟的七大色构体系通过现代色彩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客观揭示了其色彩规律,NCS数据显示色彩以红蓝色调为主导,绿色、无色调为辅,中彩度和低黑度的色系把握住了丝线绣繁而不喧的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结构日趋丰富,其NCS彩度降低且色系偏暖。(2)戏衣刺绣和地方戏剧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戏剧不同的题材对于戏衣刺绣形成了不同的要求;同时,戏剧穿戴规制的逐步成熟与定型也得益于戏衣艺术的成熟。苏派戏衣制作以昆曲演出的服装为起点,其戏衣丝线绣细节与配色上仍留存着昆曲服饰的风格。这使得苏州戏衣的整体风格讲究“意境美”,刺绣更是以色传神。
4 参考文献
[1]庄唯.服饰风尚 多彩的皮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
[2]王稼句.吴门饮馔志[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2.
[3]胡小燕.苏州传统剧装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
[4]李頔,张竞琼,李向军.苏绣中的服饰品绣与画绣主要针法研究[J].丝绸,2012,49(6):50-51.
[5]范家进.江南文史纵横(第2辑)[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
[6]朱刚.朱刚戏曲速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7]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 第18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