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官的色质构成

2024-10-28张尚曙毛雪

流行色 2024年7期

摘 要: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打通多感官的一种媒介。材料,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存在的感知容器。本文以色质融合与构成,探究人与自然与五感感知的协同关系。关注第一自然的色彩发现与第二自然色彩表现。提出设计构成是帮助人们打开五感,认知设计的一个解构路径。提出观物取象、以触探质、以色表意、转译重构的结构体系路径,去探索眼、耳、鼻、舌、身的五感感知与色质构成的映射关系。

关键词:五感感知;设计构成;以触探质;以色表意

Abstract: Color is not only a visual experience, but also a medium that connects multiple senses. Material is not only a substance, but also a container of perception for existence. This article uses the fusion and composition of color and quality to explore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the five sen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first natural color discovery and the second natural color expression. It is proposed that design composition is a deconstruction path to help people open their five senses and understand design. It proposes a structural system path of observing objects to take images, using touch to explore qualities, using color to express meaning, and trans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senses of eyes, ears, nose, tongue, and bod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olor and quality.

Keywords: Five senses;design composition;using touch to explore quality;using color to express meaning

0 引言

第一自然是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状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人本身作为一个生命体,也属于第一自然,即人本身与所处环境都可定义为第一自然。当前大数据智媒体的时代下,向自然学习,是人类社会与艺术设计发展急迫且永恒话题。

第二自然是指人参与改造或重组的自然状态,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内涵。第二自然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第一自然是存在,第二自然是生成。

色彩,是光作用于人眼并传至于大脑后产生的视觉感受。它是光、物、眼、心相互作用的结果。诚如保罗?塞尚所言:“颜色是一项协而为之的工作,一种思想和世界协同的工作。诚如马克?罗斯科所言:“色彩是自然中最美丽的语言。”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中蕴藏大量色彩资源,可总结为第一自然的色彩发现与第二自然的色彩表现。

第一自然的色彩发现。诚如亚历山大?麦昆所言:“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设计师。”所有色彩,都在伟大的自然界中。“自然色彩本色”包括植物花卉色彩、虫鱼鸟兽等动物色彩、岩石矿物与土壤色彩、大气现象与水体湿度等引起千变万化的自然色彩。自然色彩的魅力在于它的变与不变。诚如《周易》强调“变化是恒常的真理,但不变是事物发展背后的稳定力量。”[1]自然的色彩是千变万化与转瞬即逝的,因为自然中并不存在固定与单一的颜色。但同时自然色彩又是恒久存在的,四季轮回,色彩变化遵循天道、阴阳的自然规律。

第二自然的色彩表现。自然色彩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生态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人类文化和艺术设计都深受自然色彩的影响,从而形成众多第二色彩表现。历史中艺术设计上许多色彩的命名和创造使用都源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例如孔雀绿、苹果绿、嫩芽绿、草木绿、胭脂红等。例如潘通每年发布的流行色趋势,大多来源于对自然的借用。流行色作为一种设计营销策略,其代表着一种趋势和走向,指某段时期人们的共同爱好,带有倾向性的色彩。例如2017年的草木绿(Greenery),代表着耳目一新与焕然新生的色彩符号意义(图1)。

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总结与发现众多色彩表现方法。印象派(1865—1885)莫奈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色彩;新印象派(1884—1935)以修拉为代表的点彩画派采用了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技术用色彩像素的方式表现明亮的色彩感受;后印象派(1885—1910)梵高拒绝印象派对光与色的自然主义描绘的关注,更加强调抽象的品质或象征性的色彩表现;野兽派(1900—1935)马蒂斯则体现为对自然界自发的、大胆的主观的充满活力的色彩表达,以无机的形态、剪纸风格和大胆的配色,可谓是现代设计的开端。立体主义(1907—1914)毕加索擅长运用传统透视的碎片化和冷暖色彩表达情感心境

至上主义(1900—1935)马列维奇强调色彩和形状的纯粹性,他认为艺术应该超越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进入一个由纯粹感觉和情绪构成的领域。色彩不再是描绘自然或情感的工具,而是独立存在的视觉元素,表达着内在的精神和宇宙的真理。其擅长以黑、白、红、黄等原色,表达动态平衡和内在张力。代表现代设计开端的包豪斯时期(1919—1933)的伊顿,将色彩对比的规律总结为8种对比形式;阿尔伯斯则利用色彩构成与色彩对比,创作出《方形礼赞》与《色彩互动学》。以正方形作为元件,探索了色彩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探究色彩在不同配置下如何影响视觉感知和空间深度。康定斯基色彩则侧重于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色彩的内在必然性,擅长以抽象的几何和色彩传达音色联觉的感受。抽象表现主义时期(1920—1940),马克?罗斯科则以其大片色块与边缘模糊的风格,创造“色域绘画”风格,表达色彩的内在生命以传达复杂的人类情感。中国艺术家赵无极则融合东西艺术以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语言结合,以缤纷的色彩和浓厚涂抹来诠释“抒情抽象”风格。朱德群同样展现东西方色彩哲学的和谐共生。擅长利用色彩捕捉光影,色彩既有西方的绚烂强烈又东方的含蓄内敛。欧普艺术(1965)代表人维克托?瓦萨雷里则更加擅长运用精准的几何和排列效果使得简单的色彩呈现变幻的光学效果。现代艺术表达自然色彩更加波普与自我,例如大卫霍克尼擅长以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变现自然变幻,创造真实且超越现实的世界观。例如草间弥生,擅长高彩度高对比的圆点,以表达无限与宇宙观。

从艺术史观看人类对第二自然的色彩表现,可以看出无论是选择具象表现还是抽象表现,色彩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媒介,笔者将其定义为“以色表意”,其中“意”既代表意象也代表意义。色彩,也从一个视觉感受,转变为一种思维观念。

2 五感感知与设计构成

五感感知是指人类通过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认识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应不同的感受器,负责接收特定类型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再根据这些信号形成印象碎片,从而构建对外界的认知。正如原研哉教授所提出的信息建筑(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人类的感知往往不是通过单一感知而完成,而是靠各种感觉的集合体。设计师应该是有条不紊地构筑一个信息的集合体。人不仅仅是一个感官主义的接收器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组织,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各种形象。”[2]

设计,是人类对自然的二次提炼,对第一自然的重新设计。诚如连冕教授所言:“设计本质上是人所构筑出来的第二自然。”设计师思维就是培养从“自然人”到“设计人”的路径。认知“第二自然”就需要人们释放五感感受,重新认知、反思与建立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而设计构成,就是打开五感,认知设计的一个解构路径。原研哉将这种对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称为 “感觉的设计”。“了解人的感觉及感受形式,然后利用设计让受众得到并了解讯息。”[3]或许这就是设计构成的使命。构成(constitute)是指构造、组成,是对事物本体元素与元件的拆解、重组与再构。人打开五感,感知“第一自然”是对自然物的形、色、质的全面观察,是对宇宙造物的生命逻辑的本源探索。设计构成是通过深入探索自然物的形态、质料、色彩三大要素,解构复杂自然物的构成要素,以五感设计为感知中介思辨生命本源的逻辑。通过观物取象(形)、以触探质(质)、以色表意(色)、转译重构(用),实现繁到简、具象到抽象、表象到表意、解构到重构、物性到隐喻、感知到认知的转变,实现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向自然学习(图2)。

设计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与知识点有四:其一,激发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感官体验;其二,培养学生通过形态、质料、色彩的解构方法,观察、分析、概括、表达对象物的能力;其三,训练学生建立五感感知为尺度的设计理念,掌握“物”的重构与转译能力;其四,培养学生提炼具象到抽象到再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与设计的关系。

3 感官联觉与色质构成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导致第二种感觉非自愿联通的现象,往往是五感会相互联觉与共通,也被称为通感。色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感官媒介,更是打通联觉的重要开关。例如闻起来很麻的色彩、尝起来很辣的色彩谱系等都是一种“联觉”现象。色彩往往离不开载体呈现,例如形态与材质。日常生活中,所有可以被触摸的物质其实都是材质。诚如约瑟夫?阿尔伯斯所言:“所有的艺术都是从一种材料开始。”并且在数字化的今天,材质因其实体性质,更加能以被数字取代。

故,笔者提出色质构成,用设计解构的方式帮助人们感知五感的联觉感受,进而重新认知自然物。所谓“色质构成”是指材质构成与色彩构成的总和。材料赋色,将色彩构成、色彩调式等色彩组织关系赋予到材质,形成色质融合转译作品。其中质感构成可定义为“以触探质”,即如何用材料表达感觉的设计?课程以材料媒介刺激创作本能,唤醒五感感知。择一主要材料,用材料表达物的主观感受。材料既可以是对本体物的生物创成,也可以是材料的编辑实验。通过材料转译掌握材料的媒介性、文化性、隐喻。所谓“色彩构成”可理解为“以色表意”,即如何用色彩表达情绪的设计?课程以色彩原理与色彩组织进行抽象情绪转译。启发色彩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掌握色彩语义表现情感的方式。通过色彩转译掌握色彩的媒介性、文化性、心理性。

《辛辣印象》——辣感,可以视为一种审美体验吗?

创作者聚焦于辣椒这一特定对象,专注于其独特的辣的感受,以探索其在艺术表现中的不同维度。通过对辣椒的形态、色泽、质地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辣椒在视觉艺术中的新潜能。

辣,或者说辣味,实际上是一种触觉,而不是味觉。这是因为辣味是通过激活痛觉感受器来感知的,而不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当我们吃辣的食物时,辣椒素,这是辣椒中负责辣味的化学物质,与舌头上的神经结合会导致痛感和热感。这种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和神经传递,最终让我们感受到辣味。因此,辣味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的触觉体验。

辣椒的触觉特性与其辣度密切相关。在实践过程中,创作者通过触摸辣椒来感知其辣度的递进。在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柔韧度可编辑的明胶模拟辣椒的表皮。在色彩维度,通过色彩调式的方式,划分为明度九大调,高明、中明、低明三调,通过色质融合,视觉可视化辣椒的辣椒的1—16级别的辣度,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五感体验(图3)。

《构成花椒》——圆会被花椒麻住吗?

创作者聚焦花椒作为观物的本体,花椒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椒蓼之实,繁衍盈升”。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观物取象,分析其五感的特征,听觉维度:相互碰撞、摩擦产生“沙沙”声;在视觉维度:形态体量小、表面有圆形突油腺,密集,颜色为绿、红为主;触觉维度:表皮干燥、粗糙、密度低;嗅觉维度:刺激的芳香感;味觉维度:花椒麻素抑制双钾通道激活神经元,进而产生刺痛麻木等感觉。在触探质维度,以石膏作为主要材料,融合花椒粉、麻绳、树皮、棉、针等材料,以表现花椒给人带来的麻木、粗糙与刺痛感(图4)。

在以色表意维度,创作者分别对青、红花椒进行色彩提取,以彩铅和马克笔的形式绘制。主要提取了绿色、棕色和紫红色三个颜色。为表现花椒麻的不同程度,用水彩颜料通过撒盐、滴水、滴酒精等不同方法展现。将色彩通过调式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圆的大小形态组构,表现麻的不同程度。并且最终,将色质融合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完成对自然物与日常生活的再认识,以一个新鲜、思辨的视角去探索物的形、色、质、意,和生命本源的创造能力(图5)。

4 结语

本文以色质融合的视角关注第一自然的色彩发现与第二自然色彩表现。提出设计构成是帮助人们打开五感,认知设计的一个解构路径。设计构成能够促进人们重新发现日常,对日常事物未知化,以一个新鲜、思辨的视角去探索物的形、色、质、意,和生命本源的创造能力。

5 参考文献

[1]周易[M].杨天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2.

[2](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9.

[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