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知与创造力培养
2024-10-28沈丽佳
摘 要:新课标出台后,小学美术的学科地位明显提高。为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师需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关注学生的色彩感知,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创造。由于美术感知与创造力对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性,教师应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着手,分别研究了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知、创造力的相关措施,以期指导实际工作。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感知;创造力
Abstrac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subject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ar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 build an efficient art classroom, teachers need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color perception, and guiding them to actively engage in various creative activities.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art percep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udents’ learning of art, teachers should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organize targeted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lor perception and creativity in primary school art, in order to guide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art;color perception;creative ability
0 引言
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已然成为了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做好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色彩感知与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难以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美术学科,找准教学目标及方向,优化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知色彩,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一些教师在美术教育方面深受传统理念及方法的影响,未来必须根据教学改革要求,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学路径。
1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1 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生活化
对于小学美术学科而言,其教学内容繁多,且很多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按照美术教材及教育内容,囊括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方面。按照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来描述美术课程内容[1]。正是因为美术学科的内容特征,学生能从美术教学中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将自我生活与美术课程相关联,逐步关注更多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美术课程的内容特征也增大了教学难度,教师在教学时需思考如何融合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丰富教学形式,构建趣味、高效课堂。此外,美术教育中教师还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能注重日常积累,将这些作为美术鉴赏、创作等的素材及对照,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逐步具备一定的判断、审美能力。
1.2 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为推进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越发重要。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而应该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理论、技能,让学生在美术中具备审美、鉴赏、创造等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具备学科融合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不同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统一性、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转变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美术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为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术,用美术思维欣赏自然与社会,并尝试创作。
1.3 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凸显美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并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感受美、创造美。部分学生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而通过抓好小学美术的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内化“美”。
2 培养学生色彩感知的措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
学科教学中,教学目标为重要的指引。只有在清晰的目标下,教师才能细化其教学路径,优化教育内容,有层次地安排教学任务。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并未关注教学内容,直接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方向性。现阶段为提高美术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新课标相对比,找到每一章节、小节的教学目标,在此条件下规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比如“魔幻的颜色”一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应对照课程标准中对本小节教学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原色、三间色,理解概念并做好区分,意识到这些颜色是形成色彩的基础条件;了解色彩调和的相关要点,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观察、敢于实践,尝试融合不同色彩形成新色彩。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色彩的变化,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参与调和实验等,体验色彩形成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运用色彩完成基本创作,依据自身积累的素材,运用色彩完成绘画。基于这些目标,教师应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教师需要从网络上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与教材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意识到三原色、三间色的形成、发展历史及其应用,收获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色彩的实物,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实物的颜色,辨别每种颜色是三原色还是三间色。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色彩探究活动,如准备水彩颜料,让学生混合两种以上的色彩,形成新色彩,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形成及变化。
2.2 做好色彩详细教学,提升色彩认识效果
为增强学生的色彩感知,教师需考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多学生并没有强烈的感受,若教师直接让学生在创作中应用色彩知识与技巧,对学生而言难度系数较高。因此,教师需提前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掌握概念,深刻认识每种色彩,并注意区分。向学生讲解色彩有关知识时,教师需保持趣味性教学,避免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以免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教师应为学生设置问题,用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或者安排合作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如“色彩的明与暗”一课,教师需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色彩的“明”与“暗”,让学生意识到“明色”“暗色”的特点。第一,提前准备三杯深浅不一的蓝色的水,将这些水装入透明杯子中,摆放在讲台上向学生展示。第二,在讲解色彩“明暗”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变换杯子的顺序,使学生感受变色过程。结合水中颜色的深浅,向学生介绍色彩的“明”、“暗”,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会区分。第三,带领学生展开以下探究:一种颜色加入白色后逐步变亮,而加入黑色后变暗。第四,设计“将不同色调的卡片以色差明暗进行排列”的小游戏。由于每个学生对色彩明暗的认识各有不同,教师需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使学生在讨论中完成游戏任务,深化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2.3 结合生活感知色彩,加强色彩感知力度
美术学科中涉及了很多的色彩知识。为深化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教师需融入生活化元素,使学生将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感受美术的趣味性,积极跟随教师的脚步探索色彩的奥秘。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大力挖掘生活中的色彩元素,将这些元素与美术教学高度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场景、元素中认识色彩[3]。如“未来的建筑”一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色彩在建筑中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建筑美观性与主色、配色选择、不同色彩之间搭配的关系。课堂上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建筑的图片(图 1、2),使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分析每一建筑的选色及配色技巧,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对色彩的看法。此后,教师要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建筑设计师,你会使用什么颜色?在这样的趣味问题下,学生展开了充分想象。很多学生说:我如果是一名设计师,要保障建筑色彩的合理性,需要率先了解建筑的类型、整体风格、以及当地的历史及文化等,在这些基础上才可以选择。最后,教师需向学生展示一幅古建筑的图画,使学生意识到美术中的色彩与实物颜色的差异,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中的艺术加工,增强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2.4 合理指导运用色彩,强化色彩应用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感知,还需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色彩应用技巧,可在美术创作或者其他设计方面,巧用色彩。为增强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色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色彩搭配来呈现其内心想法。当学生完成了创作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其作品,并介绍其创作初衷、用色技巧,使学生之间相互鉴赏,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吸收经验,发现自己在用色、配色方面的不足,积累创作经验,在后续的创作中改变用色方式[4]。如在“设计文化衫”一课,关键任务是要让学生依据其掌握的美术知识,设计出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衫,在其中利用各种图形、绘画和配色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率先向学生讲解设计文化衫的相关要点,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要求,设计出富有艺术性、文化性的文化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其对色彩的感知,科学选择颜色,并注意配色。后续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需在班级内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点评每一个作品,在其中发现他人良好的设计思路、用色技巧,在艺术设计方面积累配色经验。当学生鉴赏完以后,要求学生可以有一次投票机会,以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获得票数较高的学生可获得教师的奖励。
3 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
3.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力
为有效培养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的创造力,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事实上,兴趣是学生学习、创作的最好教师,能让学生在美术学科中保持自觉性,积极配合教师来完成各种学习与探究任务。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美术与现实生活、自我精神世界的关系,能习惯用美术来表达自我心境。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恰好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在思维、行动上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通过将趣味性内容融入美术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过程中敢于创造,用美术来展示自然、社会现象,或者描述自我的内心世界[5]。如“星空的联想”一课,教学时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宇宙星空,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中的星空图片(图3),或者回忆自我观看星空的感受,掌握宇宙星空的特点、构成元素、以及各种元素在星空中的分布、形态;指导学生绘出星空,使学生创作刮画或者砂纸画,呈现星空状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向学生呈现图片、视频时,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展开联想,尝试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星空的印象。通过用多媒体来呈现星空,能改变原先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跟随教师的安排,探索绘画技巧等。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并将这些“美”用绘画的方式加以还原,唤醒学生的创作热情。
3.2 设计课后作业,锻炼创造能力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除了要关注课前预习、课中复习,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给学生安排各种课后作业,使学生根据课中所学知识及自身的积累,完成各种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新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在内容、形式方面展开一定的创造,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知识、锻炼技能。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可以根据作业类型及要求,给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实物,结合课堂知识与他人进行交流,收获灵感。以“走进春天”为例,当教师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需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使学生鉴赏这些作品的艺术创造。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而应该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与教师、同学等交流,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能站在全新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此后,教师需要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美术手法来展现“春天”。这一作业的主题鲜明,只需要学生用美术手法来完成作品,并没有限制学生的创作。一些学生根据自身对春天的感受,用画笔描绘出了公园里春天的一角,有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野餐、踢足球、躺着睡觉……还有的学生呈现了花坛中万花争奇斗艳的场景……这些绘画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都反映了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按时提交其作品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色彩搭配等技巧,赋予作品活力,或者可以让学生互评,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4 结语
综上,美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与创造力尤为重要。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需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紧跟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与创造力出发,组织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色彩、应用色彩,并创作美术作品。
5 参考文献
[1]郑思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方法探讨[J].色彩, 2023(12):163-165.
[2]吴修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艺术大观,2023(25):113-115.
[3]潘莹.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0):150-153.
[4]胡志鹏.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思考[J].流行色, 2023(04):134-136.
[5]邹磊.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 2023(1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