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色彩点亮生活:小学扎染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2024-10-28李敏荣维翰

流行色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了扎染色彩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及其对学生多元化能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扎染项目应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它在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艺术技能以及增强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考虑资源和时间等实际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校内外合作、实施分阶段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等。期望通过这些策略的不断优化,扎染色彩艺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进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扎染艺术;色彩教学;艺术教育;小学美术

Abstrac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tie-dye colour art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diversified abilities. Through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ie-dye projects, it reveals its unique valu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enhancing artistic skills,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awareness. Meanwhile,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limitations of resources and tim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cop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implementing phase-by-phase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safety awarenes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continuous optimis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the teaching of tie-dye colour art can bring students a ric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Keywords: Tie-dye art;colour teaching;art education;primary art

0 引言

在传统手工艺中,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色彩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我国就已盛行此艺术,其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还折射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交流的轨迹。2008年,扎染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这不仅是对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传承的殷切期望。随着全人教育理念的崛起,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小学教学体系,已成为教育创新的亮点。在教育实践中,扎染色彩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发挥个性创造力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平台。本文旨在探讨扎染色彩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并研究如何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传统艺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与策略,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

1 扎染艺术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扎染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染织技艺,主要通过局部防染的手法,于织物上绘制出绚烂多彩的图案。其奥秘在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调控染料在织物上的渗透路径[2]。此过程精准地控制了染料的作用范围,仅在特定区域内着色,从而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图案与色彩效果。在教学中,这一原理被形象地阐释为“掩蔽与揭露”。在扎染过程中,未被紧固的部分吸纳色彩,而扎紧的区域则抗拒染料的侵袭。这种直观的实验不仅让学生领悟了材料吸收性与染色原理的科学知识,更让他们欣赏到随机性与控制性交织的艺术魅力。此外,扎染实践中,运用了多种传统工具,如针、硬币、木板、塑料布等,对织物进行扎、缚、缀、缝、夹等操作,以形成防染区域[3]。为适应小学生的操作能力,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简化,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能力进行操作。

在小学教学中,扎染的关键步骤包括图案设计、工具准备(如针、硬币、板材、塑料布等),以及执行扎、绑、缚、缀、缝、夹等操作形成防染部分,再经单色或多色多次浸染赋予色彩。染色后,学生还需参与拆线结、晒干、拆线等步骤,这些步骤对于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大有裨益。最后的固色、漂洗和熨烫环节,则需成人指导下,确保安全并让学生感受工艺的完整性。这一系列精准而复杂的步骤彰显了扎染艺术的技术精湛与文化底蕴[4]。每一步都体现了小艺术家们对织物、色彩及传统技艺的深刻体悟与尊重,同时也展示了扎染艺术巨大潜力和可塑性。

2 扎染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1 多维度的创造力发展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元素之一,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多维度的创造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扎染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舞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预测染料在布料上的扩散情况以及最终效果。通过操作多样化的扎染技巧,将自己的内在想象化为具体的作品。色彩搭配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创作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色相、明度、饱和度等的对比与协调,以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考虑(图1)。因此,扎染艺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培养学生多维度创造力的有力工具。

2.2 细致的观察力与手工技能

扎染活动需要学生细心观察织物的纹理、染料的流动以及色彩的层次变化[5]。这种观察力的培养与维果斯基的近端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它鼓励学生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绑扎、缝合等手工操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他们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正是大脑与身体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2.3 文化理解与社会情感学习

扎染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将其引入课堂,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窗口,有助于学生在其中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它不仅能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还为社会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平台[6]。作为一种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扎染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恰恰契合了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的核心理念,即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深化对同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3 实践案例分析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扎染艺术项目的引入是一种创新教学实践。本部分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扎染艺术教学案例,展示其实施过程,并深入分析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创作成果,以期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3.1 案例活动目标

本次扎染活动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阶段,提供了一个深度探索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的平台。旨在使学生对色彩学的基本原理有初步认识,能够独立进行色彩选择、搭配,并预测颜色的变化;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的手工操作技能,如绑扎、折叠和染色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扎染艺术作为一个载体,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

3.2 案例活动实施过程

本研究精心策划了扎染艺术活动的实施过程,确保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契合。通过介绍扎染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旨在点燃学生的兴趣。随后,阐释扎染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细节,包括颜色的甄选、布料的筹备、绑扎技法,以及染色与固色的步骤。在每个环节,学生将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身实践,从而掌握基础的艺术概念与技能。

为确保学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每一步骤,采用示范与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踊跃提问与讨论,促进深度学习。此外,学生将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扎染项目,并展示他们的杰作。这一流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扎染艺术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详细的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步“精挑细选材料”。选择合适的布料是扎染项目的基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根据布料的质地和吸色能力进行精挑细选。此阶段,学生对不同织物的性能有了初步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布料为扎染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图2)。

第二步“染剂挑选与色彩搭配”。教师讲解染剂的基本使用,并告知学生在扎染艺术中色彩的搭配知识(图3)。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颜色理论后,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挑选染剂。此过程不仅是对色彩知识的应用,更是个人审美的展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对颜色的敏锐度和创新的配色技巧。

第三步“布料造型”。学生运用动手能力,通过卷、捆、绑等方式为布料塑形,以期达到预期的图案和纹理效果(图4)。这一阶段考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操作技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第四步“染色与固定”。项目的核心环节是将染剂均匀倒入已造型的布料中,并密封24小时,以确保颜色深入织物纤维。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染色的化学反应并耐心等待颜色的固定(图5)。

第五步“搓洗与晾晒”。在此阶段,学生将布料从染液中取出,进行细致地搓洗并晾晒(图6)。这不仅是对成果的首次展示,也是对学生耐心与细致工作的考验。此外,这一环节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六步“成果展示”。学生的扎染作品在班级乃至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图7)。这一阶段不仅是对学生工作的认可,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同时,这也为学生间的互动与反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他们社交技能的发展。

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监督与引导角色。通过持续观察与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利用学生的直接反馈来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支持与挑战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3 学生体验与成果

在扎染艺术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度化的特点。他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艺术技能,而且在情感表达、认知发展以及社交互动等多个维度上均实现了显著提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在面对技术挑战时所展现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毅力。最终,成果展示环节成为了学生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增强的关键节点。这些积极的体验对于学生在艺术领域未来的探索和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 面临的挑战与提升策略

在整合扎染艺术教育于小学课程时,会遇到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影响项目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为确保扎染艺术在小学阶段成功实施,克服这些挑战至关重要。本文旨在识别小学推广扎染教育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主要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支持扎染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持续发展和深度融合。通过深入分析挑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望促进扎染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4.1 面临挑战

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色彩、形状和图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扎染色彩涉及复杂的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可能超出其理解力。此外,在材料成本、时间限制和安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如高品质的染料和专业扎染布料往往价格不菲,而预算有限,这可能会对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构成一定制约。同时,扎染是一个涉及多步骤操作的形式,其过程可能难以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最后,扎染涉及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若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4.2 提升策略

针对扎染艺术项目的实施,可提出以下策略:

通过资源共享和社区合作的方式以缓解材料成本带来的压力。选择质量上乘、色彩鲜艳的染料,提高作品的色彩饱和度和持久性。同时注意细节处理,如均匀涂抹染料、避免色渍和色斑等。学校可以与社区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借用当地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工具和材料。这种策略不仅经济高效,还为学生提供了与专业艺术家互动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面对时间限制的挑战,可以采用分阶段教学与时间管理的策略。将扎染项目划分为多个教学阶段,使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能适应课堂时间的安排。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初步的设计和理论学习,而将更复杂的染色过程作为家庭作业或课外项目。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学习,并确保教学质量不受课时限制的影响。

重视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所有教学活动中,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使用染料和工具前接受适当的安全培训,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同时,选择环保无害的材料和染料,教育学生认识到环保材料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健康安全,还有助于在他们心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5 结语

将扎染色彩艺术融入小学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在他们心智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显著提升了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扎染艺术独特之处在于,它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从概念设计到实物创作的全过程,这种实践体验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综合技能和审美鉴赏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演变,扎染艺术的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新元素和新技术,以确保内容的时代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深刻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推动他们在艺术、文化道路上全面发展。

6 参考文献

[1]郭萍.社会学视角下四川非遗传统技艺的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研究——以自贡扎染技艺为例[J].四川戏剧,2023(06):114-116.

[2]陈秀芳.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研究发展现状[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24,41(01): 111-116.

[3]张诺.彩色扎染方巾设计[J].毛纺科技,2023,51(09):156.

[4]高山.象外之色——扎染纤维艺术作品创作实践[J].美术观察,2022(10):156-157.

[5]吕宜峰.基于儿童色彩学习的扎染艺术美育课程设计实践与应用[J].流行色,2021(05):91-92.

[6]胡艳丽.现代扎染艺术的发展与研究[J].流行色,2019(0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