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勒比地区色彩的成因与演变

2024-10-28张长江王莹

流行色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揭示了加勒比地区由聚落到城镇化住屋色彩的成因与演变,分析了多彩纯色设计的规则,对于文化地域传统色彩的保留与发扬,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加勒比;城镇色彩;成因与演变;设计规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Caribbean Islands and evolution of housing color from settlement to urbanization,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of color design, and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lor in cultural region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Caribbean Islands;urban color;causes and evolution;design principles

加勒比地区包括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岛国与属地等。开始这些地方都有原住民,但是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里开始了殖民化的进程,开始说西班牙语,后来由于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美国等国介入殖民统治,便开始了欧美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语言也按属地不断地传播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加勒比地区的多彩文化。由于土著民不断地反抗外来殖民者的统治,殖民者不断地镇压,原住民的人口不断地减少,为了蔗糖等种植加工的需要,殖民统治者便从非洲运来大批黑人作为奴隶,进而便成了这些地区的先民。

加勒比地区北有弗罗里达半岛顶端的巴哈马群岛,南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南美半岛的巴拿马等国家。本文这次重点研究巴哈马、巴拿马、波多黎各等国家的建筑与人文色彩。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原住民建筑色彩是如何形成的,殖民后的城镇色彩又是如何转变的等等。

1 巴拿马原住民恩贝拉的聚落色彩

位于加勒比南端的巴拿马,全国人口大约有300多万,主要由印欧混血和黑人组成,土著民族有6个,约占全国人口的10%,其中恩贝拉人有2万。恩贝拉一词是“好人”或“好朋友”的意思。

在查格雷斯河密林里有个部落的名称叫图希波诺。有24户人家,约110口人,是难得在世界范围内留下的极小范围的土著部落,为我们现在研究古时土著人的生活方式、植物染料与植物衣物,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过去,图希波诺部落主要靠渔猎和采果为生,也种些香蕉、玉米、木薯等。他们住在用树干和棕榈叶搭建的高脚屋里(图1),这样既可以防蛇等野兽,还可以防洪水和防潮。男人小肚前别着红的或者黄的长布条叫“瓦尤古”,既用于遮羞,也可以擦汗、擦手(图2)。青年女子大多会在脖子上挂一件用串珠和金属亮片做成的胸衣,头上戴一个花环,腰间围着自己染织的短裙。部落实行一夫一妻制,可以离婚再娶,酋长也不能例外。过去没有棉布,穿的用的都离不开树皮,比如用树皮做垫子,铺在地板上睡觉用。为防止蜘蛛与毒蛇,住屋内也都用吊床,一旦被叮咬,采用蜂蜜进行解毒。蜂蜜还是阻止伤口细菌溃疡的良药,西班牙皇宫的顶部内饰用蜂巢装饰,新婚男女喝蜂蜜度“蜜月”,医治内伤,都说明了蜂蜜的独特疗效。整个加勒比地区和中南美洲基本上是首先被西班牙殖民,有力地说明了文化的共通性。为了解决热带丛林求生,美国就曾在这里采用恩贝拉人的野生技能来训练特种部队,并用于越战。

生活在巴拿马查格雷斯河两岸的密林里。还有另外3个恩贝拉部落。

一个很大的圆形草屋,被用作接待游客的商业大厅,没有围墙遮挡,里边布置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货架与台面。摆设着风格粗犷的手工艺品,有各种动物造型的木雕、也有用纤细柔软的藤草编织的花盘、花篮。据当地人介绍这些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出来的。恩贝拉的男人具有天生的雕刻技能,而女人则是与生俱来的编织能手。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他们制作木雕不再砍树,而是用自然死亡的树木作为雕刻材料。恩贝拉人用的染料一般是从野草和树木果实中提取的。为了染色需要,他们首先将棕榈叶抽成丝,用柠檬水或酸甘蔗汁将棕榈叶丝漂白,然后进行染色。

柚木红色,是将柚木叶揉碎或搗碎加水煮沸,然后将棕榈叶丝泡进去染色。

咖啡色,是用做木雕时残余的黃壇木的木屑加水煮沸,释放出黄色后,再将棕榈叶丝泡进去进行染色。

黄色,是用姜黄对棕榈叶丝进行染色。

黑色,是将棕榈叶丝埋在烂泥数日即可染成黑色。

采用以上方法,就可以将棕榈叶丝纤维染成的彩色织物用的黑色、红色、黄色和棕色等(图3)。尽管色样很少,但依然反映了当下的生产力水平。

从他们编制的一个宗教艺术品看出,当地的信仰文化也是极具个性(图4)。

在恩贝拉聚落的原始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用木材与棕榈叶子来加工制作的,表现出材料的本色,附加装饰色彩主要用于服饰、手工艺术品等,这也是由于染料提取的难度和数量所限。

为了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1984年10月,巴拿马把查格雷斯河流域确定为国家公园,保护区面积12.9万公顷,这是巴拿马最大并且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恩贝拉人祖辈在此居住,也就没有被迁出,这些原始聚落成为被保护的生活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此,他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旅游业逐渐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这里的恩贝拉人旅游项目除了有水上泛舟、接送游客,也有恩贝拉人音乐舞蹈表演和美食品尝等等。

2 巴勒比群岛建筑的色彩起源

在公元约300年到400年,巴哈马群岛上生活着一支非阿拉瓦印第安人,据有的学者研究说是从邻近古巴迁徙过去的,随后又有伊印第安人也来到了这里,这两个部族,都没有留下成文的历史,却留下了一些绘画艺术、陶器制作工具等。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从西班牙帕罗斯湾出发,143天后登陆巴哈马群岛,之后巴哈马便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西班牙、英国、法国、葡萄牙也先后来到了这里,岛上的原住民由于各种原因基本上也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后从非洲运过来的人口,这些黑人就成了这个地区的新原住民。1964年巴哈马群岛获得内部自治权。1973年成为独立的巴哈马国,现为英联邦成员国。

其实,加勒比地区各岛国和巴哈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原来岛上都有原住民,自从哥伦布率船登陆后,由于各种原因原住民人口不断减少,有的甚至灭绝。后来殖民方从非洲将大量黑人作为奴隶移居于此,成为了后续的原住民,经过印欧混血,文化交融,成就了现有的加勒比地区岛国文化。

和上一章介绍的一样,原住民最早的建筑一般也都是就地取材,离开地面一定的高度,用树木构造骨架,用芭蕉叶苫盖屋面,木板维护墙身,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

住屋离开地面一般都是考虑基地安全,即使在坡地,也要防止山坡汇水的流过,雨后的防潮也是要给予重视的。人们把住屋盖得彼此近一些,也是为了防止动物伤人,大家彼此都有一个照应,因此聚落也就逐渐形成。

开始各家各户都是依山择地而建,有自己的院落(图5)。没有道路规划。房子愿意建在高处,面向大海,而且涂刷鲜艳的色彩有几个原因:

原因一:由于海岛种植粮食与蔬菜困难且有限,所以一般都是种香蕉和其他热带果树。香蕉一般都是烧烤去除水分,做食用。为了增加蛋白质,就必须到海里去捕鱼,海洋不是每天都风平浪静的,出海渔民的安全性就必然引起家人的担心。所以房子建在高处,虽然取水带来一定困难,但是能看到家人的出行和回归比其他事项都显然重要得多。而且,当渔民从海上回来,在众多建筑中第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家,这也显得十分重要,心情也瞬间高兴起来,这同时也是家人间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每个家庭为单位的屋宇涂刷自己喜欢的颜色,彼此加以区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地听到最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穷得啥都没有了,今晚就剩龙虾了”,说明海洋食品对于岛上住民生活的重要性。

原因二:由于海上时常会有雾产生,所以涂上鲜艳色彩,而且尽量浅一些,以加强彼此的可视度,也是住宅涂色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像船只之间的旗语使用彩色是一样的。

原因三:如果房屋之间没有辨识度,就会给驿站送信辨识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聚落形成的原始阶段,逐渐地每家每户就开始将自己的屋子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以和周围邻居相区别。随着人口增加,建筑数量增多,色彩利用就显得越来越匮乏,人们就开始在门窗、檐口、屋角等处进行变色处理以加强区分,也就开始了配色设计,而有的设计也很成功(图6)。当人口进一步增加,房子就开始加层,开始是一栋房子一个颜色,后来房子建多层了以后就采取上下层分色处理。比如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即使到了城镇规模,也只是划出东西为道,南北为街,没有门牌号,所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只能靠住屋色彩来识别各家各户。

3 巴勒比群岛建筑的色彩演变

在哥伦布进入这些“西印度”(哥伦布错误地误以为是印度的西部)群岛后,带来了西班牙烧结砖瓦技术与石材加工技术,并首先开始了教堂以及后来住屋的新建设,应该说,开始的民居还都是以木构为主,用西班牙烧结红瓦做屋面,也有用更廉价轻便的瓦楞铁板做屋面。由于没有东亚大出挑屋檐构造,为了加强木材与铁皮防腐,便采用油漆涂层保护,以便和屋宇色彩相匹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危地马拉城在西班牙殖民时代的早期1543年建城,是一个小城镇。1775年由于地震摧毁了原来的旧都城安提瓜危地马拉,使这里成为西属中美洲的首府,城市才日渐发展。中美洲共同市场总部就设在此地。危地马拉市是全国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在南部火山区的高原上,气候温和,终年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季节变化小,故有“常青之城”的美称。国家文化宫 Palacio Nacional de la Cultura是一座中央庭院式的混凝土建筑,于1939年由建筑师拉斐尔?佩雷斯(Rafael Pérez)设计,1943年完成建造。这里曾是总统办公的地方,现在除了行使国家行政职能外,也成了艺术品展览的场所。危地马拉大教堂 Catedral de Guatemala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巴洛克式风格结合的双塔楼结构大教堂,91.5米长,30.5米宽,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师 Marcos Ibá?ezand在1815年设计建造。教堂里面有很多的艺术作品,其中的圣母像是1522年由Hernan Cortés从西班牙带来的,大教堂的管风琴是在1937年安装的。大教堂分别经历了1830年、1917年和1976年三次大地震的考验。除了国家文化宫、大教堂是外边看像二层,实际上内部是一层的大厅,建筑的外表就是白色,以显示宗教教堂的庄严。窗户彩色玻璃绘画出圣经的故事,以解决信众文化水准不高的教育问题。其他的住宅都是一层砖混的小建筑,表面砂浆抹灰,涂颜色,应该是这一时期加勒比地区保护下来的典型城镇模式(图7)。197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后来独栋小住宅变成联排别墅,就不得不将各户编成区街号码进行区别(图8)。由此,色彩的识别作用就开始逐渐减退。在飞机进入加勒比地区的现代化时代,在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下,人口剧增,地价高倍上涨,在电梯的支持下楼只能越盖越高。这样在高楼多户其中的每一户就很难表达个人对色彩的喜好意志,而不得不将楼体色彩的装饰工作交给政府规划部门与建筑设计师来完成。在加勒比地区,完成高楼高密度林立建设的目前就只有巴拿马新区。几乎所有的高层都采用清一色的白色微黄处理(图9),这样即使在没有阳光的照射下,城市看上去在海天之间也显得比较清爽。

尽管如此,在巴拿马城新区,也在力图保留过去的城市色彩文化。有一栋法国设计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就是在解构主义的现代建筑中,屋面板块采用了红黄蓝绿等色彩进行了处理,以唤起人们对于传统色彩的思念(图10)。

在加勒比地区,大多数建筑都是在二层以下,也都还保留着传统的文化色彩。在巴哈马首都拿骚,整个城市所有建筑都采用了彩色化处理,新建的4层坡屋顶小住宅也在要求之内(图11)。即使是严肃的政府与司法部门建筑也不例外。在拿骚,国会大厦采用粉红色设计,据说这是为了和国鸟美洲红鹳色彩保持一致(图12)。还有警察总署所有建筑采用绿色设计,以彰显安全的职能,这和世界各国大多数采用局部蓝色设计有所不同。学校建筑则采用黄色设计,据色彩医学研究,是为了达到增强学生智力开发的目的,当然具有这类教育功能的颜色还有紫色。

在安提瓜和巴布达首都圣约翰的港口,当邮轮靠岸,映入眼帘的二层独立分体商业建筑,分别采用了钴蓝、土橙、果绿、莲紫等色,色卡选择与分析得当,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图13)。

在英属托尔托拉岛的商业购物区,也设计了众多的坡屋顶彩色单层小建筑,屋顶色彩统一为粉色,墙体色彩则分别采用了柠檬黄、湖蓝、粉红、粉绿等高彩度色彩进行设计,加强了商业氛围,引导顾客有购物的欲望(图14)。

在加勒比地区,建筑的层数是和22l3GTxYxKWh54u6Uwbj1Q==当地岛国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商业建筑也是和市场需求相吻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拿骚的天堂岛,俄罗斯商人科兹纳投资了亚特兰蒂斯酒店,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体,酒店的名字是为了纪念遗失的大陆亚特兰蒂斯城市。为了配合拿骚城市的彩色建筑要求,体量巨大的酒店采用了土红色设计,达到了稳健不张扬的效果(图15)。赚得第一桶金后,业主在迪拜又建造了第二座亚特兰蒂斯酒店。建筑、室内、景观元素基本上没有改变。

4 波多黎各圣胡安建筑色彩的配置原则

波多黎各圣胡安老城,198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圣胡安是美洲第二古老城市,1521年由西班牙建立。现属于美国的自由邦。

在圣胡安老城区,所有建筑都在保护之列,颜色的改变都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整个加勒比地区堪称建筑色彩设计的典范。老城的建筑都是联排沿街道布置,建筑彼此相连,每家私有的建筑既要体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同时也要做到色彩彼此协调。22l3GTxYxKWh54u6Uwbj1Q==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它的色彩配置原则。

4.1 色系靠近原则

暖色系靠近一起,冷色系靠近一起,冷暖之间一般用黄色与蓝色接壤,有道路分开的两侧建筑除外(图16)。

4.2 白色分离原则

各种颜色建筑,不论是冷色建筑,还是暖色建筑,接触的边界都用白色中性色加以区分。而街道两侧的建筑则不作分离白色描边处理(图17)。

4.3 中性色统一原则

在建筑的檐口、门套、窗套、门窗套连线等统一和楼体边角线色彩取得一致,这样就加强了整体建筑的统一协调效果。在阳台的铁艺栏杆,一般统一为中性黑色(图18)。

4.4 墙身明度浅色原则

墙身明度浅色原则,就是墙身大面积色彩很少采用黑色及沉重的有彩色,一般都是湖蓝、浅黄、浅粉红、浅紫罗兰等色。和加勒比海湖绿、湖蓝、浅蓝相协调。总体上给人以轻盈荡漾的飘忽动感,合着潮起潮落,有如一首特有的加勒比浪漫之歌。由于总体色彩明度高,所以在明度对比上,大都采用白色描边勾线设计,而不采用灰色,也是为了总体感觉更加清爽明亮。形成加勒比地区特有的色彩感觉。

4.5 突出重点部位原则

重点部位一般是指建筑的入口。在圣胡安历史街区,门是建筑入口的重点部位,一般都是在与墙身同色系的同时,采用沉重明度配色的比较多。相邻色系,对比色系的门也有,同样也是采用明度比较重的色彩。由于面积不大,色重也就强调了重点的部位,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图19)。

最后,当在现场进行建筑色彩比对时发现,评文化遗产采用的那张图片,右侧的粉玫瑰红色,时隔40年后,竟变成了湖蓝色(图20、图21)。远处的一层屋面加建了有栏杆的空廊。据当地人介绍,政府部门在管理审批这项工作时,由于都是私有房产,住户有改变色彩要求时,还是可以商量的。

5 结语

加勒比地区建筑的共同特点,就是面向蓝天与热带海洋,还有一年四季的绿树鲜花。低矮的小建筑就像该地域的植物与动物一样多彩缤纷。但是它的统一配色原则是值得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加以借鉴的。如果说熊本提供了多彩灰进行城市色彩统一规划管理样本,那么加勒比地区则提供了一个多彩纯度统一的另一个城镇色彩统一规划管理的样本。加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城市单一白色的城市色彩统一规划管理的样本,这些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示范。这也正是这篇论文探讨的意义所在。

6 参考文献

[1]张长江.阿什哈巴德城市的色彩管理[J].色彩,2023(12):117-119.

[2]张长江.城市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