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的色彩特点
2024-10-28谢睿欣
摘 要:法国是 18 世纪欧洲“中国风”发展的中心,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是当时中法双方在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多轮次深度的互通、发展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将从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的色彩为切入点,首先对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简要介绍,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简要梳理,继而对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特征进行讨论。从艺术的角度对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构成特点进行分类梳理,对色彩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色彩
Abstract: France was the cent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oiserie" in 18th century Europe. The art of "Chinoiserie" in 18th century France was an artistic expression of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 round deep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in social life, culture, and art at that time.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colors in the"Chinoiserie" art of 18th century France. Firstly,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oiserie" art of 18th century France will be given, an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briefly summarized. Then,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oiserie" art of 18th century France will be discussed. Classify and sort out the color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8th century French "Chinoiserie" art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and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form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appli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Keywords: 18th century France;"Chinoiserie" art;color
0 引言
18世纪法国“中国风”的艺术表现具有中西融合的代表性与借鉴性,在研究其艺术的分类及特征中发现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对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在色彩特点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是18世纪法国“中国风”的艺术特征分析的一个小分支,以丰富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研究内容。
1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概述
随着海上航线的开辟,世界的联系逐渐变得紧密。在13至19世纪,中国对于欧洲而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当时欧洲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幻想与向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中国热”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中国热”逐渐升温。“中国热”在艺术领域中成熟发展,形成了“中国风”艺术,“中国风”艺术作为“中国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其发展。并在欧洲各国逐渐形成一股强烈的风尚,影响曾遍及欧洲各地,仅有少数欧洲地区没有受其影响。[1-2]
在17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中国风”艺术尚处于萌芽阶段,发展较为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然而,到了18世纪,随着世纪之初中法航线的开通。法国“中国风”开始迅速发展。其原因有:中法航线的开通,促进了中法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随着法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多,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流入法国市场;法国本土文明崇尚自由、浪漫、新奇,来自遥远国度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充满东方趣味的装饰品,具有无法抵挡的魅力;18世纪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环境;法国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学者们对中国的兴趣和研究也积极推动了“中国风”在法国的发展;在法国王室的引领下展开了以王室为主导,贵族阶级推动与支持的文化为先的交流方式。并且贵族阶层对于“中国风”艺术的追捧和在风格发展中对样式提出的新要求,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法国“中国风”艺术的发展。法国“中国风”的盛行不仅与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高度重叠,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相互融合的艺术特征。法国艺术家围绕欧洲形成的中国观念,在艺术领域向中国探索,以“中国风”艺术的创作形式,为欧洲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18世纪“中国风”艺术风格的成形,形成新时代的艺术潮流,让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因此法国可以说是18世纪欧洲“中国风”艺术发展的中心。[3-4]
2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构成特点及分析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具有中西融合的代表性与借鉴性从色彩角度出发,主要观察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运用的几个典型载体的色彩构成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单色运用和色彩组合运用。
2.1 单色运用
2.1.1 纯单色运用
在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纯单色运用主要是指纯色的“中国风”艺术品,其中主要是纯色的瓷器、金器、银器等,如这个瓷制中国人物摆件(图1)。
2.1.2 单色黑白灰的运用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单色黑白灰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瓷器、家具、绘画、印花棉布等,这里将类别定义为单色黑白灰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单色运用的制品里都可以看到,虽然一些中国元素的装饰尽量仿照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样式。但很多时候即使单用一个颜色,这些颜色的使用也保留了西方绘画里黑白灰阴影深浅的绘画表达,强调光影和焦点透视以营造体积感、纵深感等西方技法。所以此时单色在运用时,虽然是同一种颜色却会呈现出深浅的变化。如穆斯蒂尔彩陶盘细部展现出的,以绿色深浅关系而表现的黑白灰(图2)。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蓝色为一个较为典型的颜色出现,这种深浅不一的蓝色的运用与纯白底色的结合,对17至18世纪的欧洲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到了各种品类或者装饰的颜色,如崔西城堡“中国房间”中的马丁漆柜和布歇单彩画(图3)。[5]
2.2 色彩组合运用
2.2.1 浅色底与色彩的组合搭配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浅色底与色彩的组合搭配一般分为在浅色背景底上简单颜色搭配或多个颜色搭配,主要体现在陶瓷、印花棉布等。其中简单颜色搭配一般是指两到三个颜色在保留单色运用的表达下,再进行色彩搭配组合。如穆斯蒂尔彩陶盘中的三个颜色,都是在本身深浅渐变变化的基础上再互相搭配组合(图4)。
较典型的有法国鲁昂窑与纳韦尔窑都的釉陶产品,主要由蓝、红两色变化组成。除了红色有时也用其他暖色点缀(图5)。
多个颜色搭配则是大于三个颜色由多个颜色组成的色彩丰富的组合搭配。如圣克卢的瓷塑彩绘(图6)。
较典型的有鲁昂五色彩陶盘。鲁昂五色彩陶的影响遍及法国,尤其是法国北部地区。从桑斯尼出产的彩陶盘,可以看出鲁昂彩陶的影响(图7)。[6]
在浅色底与色彩的组合搭配中,无论是简单颜色搭配或多个颜色搭配,颜色的上色都比较纤细,多用曲线装饰,装饰元素较多。不会出现大面积或者大片的色彩,即使看起来颜色面积较大的情况也是因为装饰的图案较多且排布密集,但背景一定会有空白,并且背景底为浅色,所以整体上这种颜色搭配,大多呈现出了一种色彩在浅色的底面上自由随意伸展的明快风格。
2.2.2 多元的色彩组合搭配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多元的色彩组合搭配主要分为低饱和色彩组合搭配和饱和色彩组合搭配。
在色彩学中,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纯度,是色彩的构成要素之一。色彩纯度越高,颜色表现越鲜明,颜色比较鲜艳。反之纯度越低,颜色表现则越黯淡。随着饱和度降低,色彩变得暗淡直至成为无彩色,即失去色相的色彩。
多元的低饱和色彩组合搭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因为这种低饱和色主要是由于多种颜料的混合而来。在此类作品中许多颜色在表达时都在固有色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混合了其他颜色。纯净的颜色如果混合其他颜色,它就会变灰,饱和度也由此降低。甚至会透出别的颜色,这弱化了各种颜色间的差异,降低了画面不同部分的对比,使画面整体颜色为暖色调,呈现一种温婉、梦幻轻松愉悦的感觉。如布歇、毕勒芒等艺术家彩色绘画作品中展现出的氛围(图8)。
而多元的饱和色彩组合搭配,则是表现在织物、家具等(图9)。像织物中的壁毯,在大型油画登场之前壁毯高超的工艺、绚丽的色彩以及生动的叙事方面,一直起到大型油画同等的作用。并且1730年后,法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可以将不同的颜色丝线以某种方式混合,创造出过渡色,像是西方绘画一样在织物上表现阴影的效果和光线的细微差别,从而使法国的丝绸设计有了新的突破(图10)。[7]所以在此类织物中色彩像绘画一样变化多元,色彩一般都比较鲜明。
此时的织物若呈现温婉、梦幻轻松愉悦的感觉主要是洛可可式的奶油色基调颜色的运用,像象牙白、奶油黄、浅金色、肉粉色、淡橘色、水蓝色等的运用,不难发现大多这种颜色的形成本身也是因为颜色的混合而来。例如水蓝色,水蓝色是一种偏绿的蓝色,由蓝色和不等分量的绿色调和而成。也有因制造时混色形成的低饱和色彩的组合影响,如博韦厂生产的《捕猎》壁毯局部(图11)。
2.2.3 装饰的华丽化:金色流行的色彩搭配
在研究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的色彩时发现金属色时常出现,尤其是金色。这种金色流行的色彩搭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色作为画面主要颜色出现,另一种是金色作为装饰的颜色出现,两者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金色作为画面主要颜色出现时,画面出现的图案多为金色系的颜色运用,其他颜色多为底色(图12)。其中黑色、红色为底的组合搭配较多,因为受中国漆器的影响,中国漆器的传统是红黑两色。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中最常见的是黑色为底色,即黑漆描金,在黑漆底上用描金的工艺表现漆面上的风景与花鸟图案(图13)。这种配色也被运用在仿漆瓷罐中,以铂金在瓷器上装饰“中国风”的图案。或者金色以图案描边出现,形成彩绘描金。
而金色作为装饰的颜色出现的色彩搭配中,金色主要是其中镶嵌的装饰性部分的颜色。在这种表达中,金色系的颜色运用占比有多有少。
金色大量出现的情况,如大猴子室中的壁板设计,大猴子室的壁板设计中画面底色为白色,主体为多个颜色的组合搭配,四周装饰着大量卷曲的边饰、精致的脚框边、卷曲的藤蔓花纹、曲线、旋涡状的曲线和几何装饰等都是金色,金色装饰覆盖整个房间从地板到天花板,穿过墙壁、门甚至百叶窗(图14)。
金色较少的情况,如克里亚尔制作的“科莫德”,白色的马丁漆底上有着类似青花瓷一样的花鸟及太湖石装饰图案,四周有卷曲的金色边饰(图15)。此时期的器物上也会加入金色镶边装饰或金色镶嵌附件(图16)。
金色系的色调通常象征着高贵、光荣、华贵和辉煌。在金色流行的色彩搭配下无论金色出现多与少,都给人精致丰富、柔丽优雅、装饰华丽的感觉。
3 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构成特点,我们发现其主要形成原因有:在颜色使用上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有受到中国外销艺术品与当时本土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影响,其次与其色彩付诸的载体差异也有关系。
如上文提到的深浅不一的蓝色的运用与纯白底色的结合,有研究表明这种蓝白色源于荷兰代尔夫特陶,在16世纪初期,荷兰国王下令在代尔夫特建立皇家瓷厂,仿制中国青花瓷。在早期仿造时,一部分会尽量照搬中国瓷器纹饰的表现手法,另一部分则是西方手工艺师和艺术家下意识或有意识地添加了一些西洋绘画常用的技法和光影效果。而到后期出现融合创作出更具有本土化倾向的作品已经是主流。这种近似于中国青花瓷的白地蓝纹彩陶被称作“代尔夫特蓝陶”或 “代尔夫特蓝”。影响到欧洲各地的窑厂,这也促使了欧洲制瓷技术的进步(图17)。
此时期,同一种较经典的配色也会运用在不同品类的装饰颜色上,比如除了陶瓷器受到中国外销艺术品瓷器的影响,当时许多家具也会在白色的马丁漆底色上用蓝色和红色绘制图案,营造出类似青花瓷和釉里红瓷的装饰效果。其他的品类的颜色也会使用这种配色。但因为色彩付诸的载体差异,而导致其展现出来的颜色感觉也完全不同(图18)。
因为针对不同载体的上色工艺与方法、上色材料与颜色反应等都有所不同。如油画与壁毯,油画画布上色的步骤与上色的方法材料与壁毯完全不同,上色后和空气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也不同(图19)。
除此之外,还有将中国外销艺术品直接改造的情况,改造是在中国外销艺术品原本的基础上增加本土化的装饰与镶嵌附件进行融合创作。这种装饰与镶嵌附件的运用,有的是从保护、美化、加固为目的装饰思路出发,而有的是为了改变中国外销艺术品原本的器用,以符合当地的使用习惯。因破坏了器物本身,所以用装饰与镶嵌附件掩盖改变痕迹。这些装饰与镶嵌附件的风格是当时时代流行装饰语汇的体现(图20)。18世纪法国的装饰风格趋向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表达,富有动感、纤细、精致,繁复华丽。如范·里桑伯格制作的“科莫德”,范·里桑伯格将中国外销艺术品中两块漆屏的漆面切割下来,使其弯曲成一定的弧度再组装镶嵌在另外的板材上,用与周围相配的颜色和图案对切割部位进行了“化妆”,以掩盖切割的痕迹,最后再加上铜饰。这些镀金的铜饰可以起到美化和加固的双重作用(图21)。[8-9]
4 结语
“中国风”是“中国热”在艺术领域中发展的具体呈现,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也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艺术基础。18世纪的法国作为“中国风”艺术呈现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欧洲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图像之一。从其色彩层面入手,18世纪的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在跨地域、环境、创作、生产、实践与时代文化审美的碰撞融合中萌芽、发展、并逐渐完善形成特点,18世纪法国“中国风”艺术的色彩特点形成的原因不仅表现了18世纪法国对中国的热爱和向往,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8世纪法国人认识东方美学的艺术样态,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对今天的艺术设计也能找到启迪。
5 参考文献
[1][3][英]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M].刘爱英,秦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4][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纳.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M].龚之允,钱丹,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03).
[5][7]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J].文物, 2006(10):96.
[6][8]方曦闽.中为洋用欧洲艺术中的中国元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
[9]刘朝晖,崔璨.改装和重饰:18世纪法国对中国外销瓷的金属镶嵌[J].美成在久,2019(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