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云霄之上》中的摄影技巧与色彩运用

2024-10-28沈磊闫博文

流行色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影《云霄之上》的摄影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诗性电影在摄影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的探索。文章重点分析了影片中对浙西南自然景观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导演和主创团队如何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光影的处理,营造出影片整体的诗意氛围。通过长镜头、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的运用,影片打破了传统战争电影与文艺片的界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文章还探讨了影片在黑白色调的控制和色彩运用上的独特性,展示了学院派电影创作在视觉艺术上的创新尝试。

关键词:《云霄之上》;诗性电影;摄影语言;黑白色调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inematographic language in the film "Beyond the Skies", exploring the technical and artistic endeavors of poetic cinema.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southwestern Zhejiang in the film, as well as how the director and the main creative team create the overall poetic atmosphere of the film through the movement of the camera and the processing of light and shadow. Through the use of long takes, handheld cinematography, and natural light, the film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war films and art films, establishing a unique visual style.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film’s distinct approach to black-and-white tone control and color usage, showcasing the innovative attempts of academic filmmakers in visual arts.

Keywords: "Beyond the Skies";poetic cinema;cinematographic language;black and white tone

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青年科研课题“诗性电影摄影语言的探索——以电影《云霄之上》为例”(课题编号:QN2023009)。

0 引言

《云霄之上》是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小成本战争电影,影片摒弃了传统战争电影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聚焦于红军挺进师的局部战斗,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历史事件。影片选择了战争真实发生的浙西南地区为拍摄地,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间,打造出了一部极具诗性表达的战争电影。这部影片代表了学院派对战争电影的艺术探索,主创团队均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该学院一贯倡导诗性电影的创作理念,主创团队因共同的美学认同与艺术经验,融合了写意与写实的风格,创作出这部独特的战争影片。《云霄之上》在影像语言与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尝试,成功地打破了战争片与文艺片之间的界限,通过摄影的独特运用,构建了影片整体的诗意氛围。

1 摄影空间表达

陈旭光在论文《略论新主流电影几种“空间生产”模式》中提到:“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不仅现实主义地创造真实空间,也创造一种独特的美学空间。”[1]电影画面作为电影叙事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电影空间的基本载体,电影《云霄之上》的故事发生自1935年前后,主创们为准确还原历史中的场景,以史料与文献为基础,走访当地曾参与战争的士兵后代,足迹遍布浙江西南部的山区,前期数次的勘景后才将主要取景地缩小至故事发生地丽水龙泉市,以此地为驻扎点前往周边各地进行拍摄取景[2]。

1.1 山水空间

在《战争故事的诗意讲述——<云霄之上>导演刘智海访谈》中,刘智海导演提到:“学院特别强调核心现场,通过社会调研或者把创作现场带入社会中,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3]《云霄之上》通过独特的摄影手法和空间构建,营造出一种既具现实感又充满诗意的电影空间。影片在战争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取景,让整个团队都沉浸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与氛围中,所有场景都是实景拍摄,实景拍摄是主创团队的共同创作追求。实景拍摄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还通过对空间的精准再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影片中大部分山林的外景取自一座海拔较高的森林公园内,该森林公园内涵盖了多种自然景观,有原始森林、峡谷、溪流、瀑布、芦苇荡、竹林、草地等,这些景观相对集中并且少有现代人工痕迹,是非常理想的拍摄地。外景的选择对内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创团队在勘景初期就曾去横店找过年代相近的室内景,影视基地虽能满足了影片所有场景的拍摄,但其搭建的景物对拍摄角度限制很大,所呈现的质感不符导演的预期。直至开机前半个月,摄影组才找到了一个坐落于大山中的古村落,此村落内仅剩几户老人居住,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未经过任何商业的开发,石头砌起的步道和河道连接着村头与村尾,这些都有着历史沉淀的质感,为影片的拍摄取景提供了绝佳的选择。这种真实的空间再现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空间的一种“生产”——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再现,更是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新构建。通过这种空间的再现,影片赋予了观众一种历史参与感,使空间成为故事叙述的重要一部分。

影片中的场景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更象征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这种空间的象征性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与破坏。影片的取景进行了多种不同地貌环境的替换,景貌的变化影响着演员们的表演,让演员们的互动性达到了最大,也吸引着观影者的注意力投入,随影片中的演员在一次次的真实情感体验中,观影者沉浸式地感受到近百年前战争的发生瞬间。通过对这些象征性空间的呈现,揭示了空间背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赋予了影片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1.2 无法“安定”的镜头运动

《云霄之上》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和手持摄影,使得镜头始终处于动态中,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空间感。这种镜头运动不仅跟随人物的行动,也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展示了空间的广阔与复杂性。摄影机一直追随着片中的士兵在浙西南山林中穿梭、隐藏、游击,镜头似乎无法“安定”,当镜头随着角色们穿梭在山林河流当中,摄影机进一步模拟了人的视觉感知,使视点伴随人物在空间中连续地移动,镜头极度克制地追随着主人公一行士兵,摄影机时而贴近人物,洞察着细微的表情与动作,时而与人物保持距离,观察着全局的变化态势。摄影机如在场的战地记者“客观纪录”着事件的发展,带领观众去感知一百年前曾发生过的这一幕故事。

面对长镜头的拍摄,摄影机需在山林溪流中游走奔跑,摄影组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基础上选择轻量化设备,保证了手持摄影的长时间运用。在面对个别复杂的拍摄场地中,长镜头调度需跨越落差较大的山坡与河流,摄影组采用了“人海战术”,摄影师们以接力的拍摄方式来RkbWbP8yjLWJjSh/r5rKbqx/5UmPbgcoQ0X9UjoZJfM=完成极具挑战的运动长镜头。因受拍摄场地和预算所限,主创团队以因地制宜的取巧方式来挑战高难度的长镜头拍摄,开篇长镜头就使用了轨道结合载人摇臂的方式(图1),此镜头前段由摄影指导宓鑫君手持稳定器,脚踩青苔遍布的溪石拍摄,再传递至坐在摇臂上掌机摄影师手中接力拍摄,当摄影机如火炬般传递至掌机摄影师手中时,轨道向后、摇臂向上运动,经多个部门共同合作,从而完成开篇镜头的拍摄。

在浙西南独特的崇山峻岭、山明水秀的风貌中,将战争的残酷与山水的意境相融合,影片中较少用单独的镜头去描绘山水风貌,而是以长镜头的方式将人物角色置于其中,让观影者随片中人物游历在如此的山水意境之中。在学院历史文化中长期浸养出的山水之情,主创团队在勘景时,就有了行走在山水中的切身感受,当摄影机镜头捕捉角色的质朴表演的同时,也着重描绘人物所在的山水自然环境,尝试表现出山水画中的诗性意境[4]。镜头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强调出空间的广阔与无限,成功地在电影中营造出一种类似于山水画的空间意境。这种空间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战争的残酷。影片部分镜头中还点缀着不少存在于自然中的动物和昆虫,是对自然诗意的一种描绘,也是作为人物视点之外的补充,引领观影者在烟雾缭绕的山林当中穿行的同时,渲染着危险不安的氛围。影片中少有的固定视角的山水空镜,这是对曾发生过战争的山水场景的一种凝视,也是延续学院对山水的“望镜”,是对山水观望中的诗性表现。

2 黑白灰的尺度

在黑白电影时期,电影创作者用黑白灰三种色调来表现物象,形成高度简练具有表现力的影调,而在美院的素描绘画教学中一直延续着对黑白灰控制的训练,这种对灰度极致的把握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创作者对影像美学的认同,通过对黑白灰影调的精确掌控,电影创作者不仅能够再现现实中的光影效果,还能通过影调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电影空间。

2.1 《云霄之上》的色彩处理

画面的消色处理让影片颜色导向了黑白,导演在接近黑白的色调中加入了微妙的灰度变化,巧妙地避免了画面的单调与呆板,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既沉稳又富有层次感。通过黑白灰的运用能够突出主体的形状、纹理和光影,削弱色彩对观众注意力的干扰,使影片的构图、光影和质感成为叙事和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影片对画面的黑与白都控制在一定的阈值,这个阈值不同于其他电影天空白亮与夜晚黑暗的强烈对比,如同素描绘画对结构塑造的好坏不在于颜色的深浅,关键在于结构位置是否准确。而在影片中无论是白天或晚上的镜头,不同画面的黑白亮度始终保持相似的阈值范围,如水墨画一般黑白疏淡,人物和大部分景物都藏在于灰色之中,不会刻意凸显某个人物或景物,任由观影者在长镜头中寻找其画面的重心。经过消色处理后的画面颜色也与现实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让画面更趋向于统一,这种处理既是对百年前存留下历史影像的追溯,也是对影像画面意境化处理的审美追求,从而形成高度简练且具表现力的深沉影调。

影片大量外景拍摄使得自然光与自然色彩成为构建电影诗性空间的重要元素。影片的拍摄周期集中在暑假八月,为了捕捉到自然中真实的光照环境,最佳的拍摄时间为日出日落的几个小时,在梯田、芦苇荡等开阔的场景中有较完整的太阳照射时间,而山中林间的场景则有所不同,阳光照射的时刻根据拍摄地所在的山地的坡度与朝向而变化,光的变化稍纵即逝。浙西南山林外景常见烟雨雾气,而最佳拍摄时刻刚好与每日雾气最为朦胧时刻相碰撞,光线与烟雾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让画面瞬间有了生命力,烟雾让空间环境有了若影若现的美感,人物在烟雾环境里穿梭也充满了未知性,待山林烟雾散去之时,为了保持一致的视觉效果,则会放置大量的人工烟雾进行氛围上的弥补。烟雨雾气的出现能较好地减弱画面的对比度,让画面更具灰调的柔和,这种色彩基调不仅还原了战争年代的沉重与压抑氛围,也通过视觉上的简洁与克制,营造出一种带有“水墨画”般的诗意空间。

2.2 色彩情绪

导演在颜色和黑白上惜墨如金般地处理,黑白灰亮度的克制贯穿着整部影片,灰色作为一种无害的日常象征成了影片画面中最大的占比,而代表希望的白色与危险的黑色在整个影片中不断交错出现。作为一部战争电影,枪战与爆炸戏并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行还原,而画面中时常被烟雾与雨水所弥漫,结合影片在叙事上的“留白”,呈现出一种山水诗般的朦胧感,山水意境流淌在所创作的影像画面当中。

影片通过色彩不仅帮助区分不同的场景与环境,还通过色调的变化,引导观众在空间中“移动”。室内景保持着一致的质朴与真实的光感追求,都把光线控制在低照度范围,除自然光线外,充分利用篝火、油灯、火把等人造光源配合人物塑造,油灯和篝火忽亮忽暗的光影交替暗示着人物命运的变化。室内场景的低照度的暖色调与外景中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得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空间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还通过色彩的变化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情感波动。在山洞集结部队出发完成炸军火库军令的那场戏中(图2),则根据真实自然光线来设定,以洞口自然光线作为唯一光源,洞内光线的微弱与灰暗的色调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压抑与决绝,随着队伍走出洞口,迎接着的偏暖色光明与洞内灰暗形成巨大的反差,暗示着希望与未来。

影片的整体色彩导向有着细微的区别,画面整体的色彩倾向于夜晚的蓝色和白日的绿色,两种冷色调带来的安逸、平和、低沉的画面情绪,与战争的残酷无情相碰撞。影片通过色彩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片尾满银幕的红色血雨作为结尾直击观影者的内心,这场满屏红色血雨的超现实处理别出心裁,而此类主观化的色彩处理形式在《鬼子来了》《红高粱》也曾出现过,将红色作为表意主体,诉说着战争的残暴与人性的复杂,将影片主题得到最高层面的升华。影片通过黑白灰的色调控制、自然色彩的融合、象征性的色彩表达,以及色调的层次化处理,成功地建构了一个既现实又充满诗意的电影空间。

3 结语

《云霄之上》作为一部学院派所创作的主旋律电影,以历史现场与真实人物原型作为创作媒介,成功塑造出革命历史中战斗英雄的人物群像。该片虽是一部小成本的战争电影,但主创团队在实现影像创意上毫不吝啬,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与集体力量,完成一个个复杂的长镜头调度,以人海战术接力挑战电影工业的“难度”,继而将积累的宝贵实战经验反哺于日常教学当中[5]。影片对浙西南地区烟雨朦胧的自然景象塑造,画面上消色与黑白明度上的谨慎处理,让观众能够沉浸在电影所构建的诗意世界中,更通过视觉上的“留白”营造出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的延伸。影片通过对光影、色彩的克制运用以及对山水意境的描绘,成功地在战争题材的框架下实现了视觉与情感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并将其与现代电影摄影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视觉美感的影像风格。

4 参考文献

[1]陈旭光.略论新主流电影几种“空间生产”模式[ J ].现代视听,2021(06):88.

[2]苏七七.当我们谈论“诗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刘智海导演访谈[J].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03):68-85.

[3]刘智海,陈晓云,李之怡.战争故事的诗意讲述——《云霄之上》导演刘智海访谈[J].当代电影,2021(11):42-48.

[4]程樯.“险”的一语双关与“境”的多维创造——与刘智海、宓鑫君谈《云霄之上》的影像实践[J].电影艺术,2021(06):121-125.

[5]刘祎祎.学院派主旋律电影的诗性书写与艺术探索——电影《云霄之上》学术研讨纪要[J].视听理论 与实践,2023(02):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