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检监察业务图书封面设计的色彩应用
2024-10-28康丹
摘 要:图书的封面设计是人们认识一本图书的第一印象,色彩元素在封面设计中作为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能够帮助封面快速准确传达图书信息,在宣传功能中甚至超过了文字与图形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色彩心理学、视觉传达原理的研究,结合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专业性、严谨性、权威性的特点,分析色彩在吸引读者、传递信息和塑造图书形象方面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发现,合理运用色彩元素能够增强封面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图书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为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的传播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纪检监察;业务;图书;封面设计;色彩
Abstract: The cover design of a book is the first impression that people get to know a book. As a powerful visual language in the cover design, color elements can help the cover quickly and accurately convey book information, and even exceed the role of words and graphics in the publicity func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lor psychology and the principl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rigorous and author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boo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color in attracting readers,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books. Through cas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reasonable use of color elements can enhance the visual impact of the cover,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and attractiveness of books,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business books.
Keywords: Discipline inspection;business;books;cover design;color
0 引言
在图书封面设计中,有三大构成元素,即:色彩、文字、图形。无论是传统印刷类书籍还是电子图书,这三大类元素都不可或缺。而其中,色彩元素具有最有效的辨识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直接触动人的情感。随着读者群体对于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对设计的创新性、文化内涵的体现以及艺术价值的彰显都有了更高要求。色彩具有不同的美学属性、自然属性,在搭配的千变万化中产生的对比关系、节奏韵律、情感表达、独特个性等都是需要设计师把握的尺度,设计师不仅要掌握单向的色彩本身的元素,还要研究其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内容[1]。因此,封面设计中色彩的合理运用需要能够准确快速地传递图书的基本信息,彰显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要能够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设计出符合读者期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够帮助图书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
但影响图书封面设计表达形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作者要求、读者需要、内容特色、市场定位等方面。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具有主题明确、实践性强、强调图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而此类图书的读者群体专业性强,有着明确的系统知识学习需求,思维认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因此在针对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进行封面设计的时候,尤其在色彩的选用上,要特别兼顾到业务类图书的风格特征及受众群体的实际需要,突出大气、简约、庄重的设计特色。
1 色彩元素是重要的视觉识别符号
色彩是视觉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首先是被色彩抓住眼球,从而头脑中开始对产品产生一定的认知。设计师在色彩选择上应“确保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效果,展现出其迅速诉诸情感的作用,使色彩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作品内部信息”[2]。色彩元素的合理运用使我们更容易受到特定的物品或者信息的吸引,间接影响到我们的反应和行为决策。
1.1 直观认识
视觉是人的第一感觉,而对于视觉本身而言,色彩是对其影响最大的要素,是人类对世界的直观认识。研究表明,色彩表达能够增强图形在人脑中的印象[3]。它能够迅速、直接地被人的视觉系统所感知,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解释和思考过程,甚至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认识应用从未间断,而不同的颜色带来的感受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感应,是由于不同色彩带有特定的情感因素所产生的。而这种直观性也影响着人们对不同事物所产生的感情、情绪和判断。
1.2 象征意义
色彩还能够引发人们的特定联想,但象征意义并非绝对的,应当充分结合应用主体、应用环境、应用背景的区别来辩证地看待。例如红色运用在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领域,往往带给人喜庆、艳丽的感觉,有美好之意。而应用在指示标识中,又会带有危险、警告之意。黄色在中国传统色之中,是高贵、典雅的象征,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却会因宗教信仰问题,将其视作耻辱的表达。再比如白色往往被看作是纯洁、干净、质朴的代表,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白色,也会寓意着死亡、结束。
1.3 装饰作用
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传递情绪与认知,还要合理运用色彩的构成形式。颜色独有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通过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变化对比来创造,使设计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在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中,根据内容的严谨性、理论性、学术性的特点,有序合理使用色彩搭配,能够实现独特美感。这就需要应用到色彩平衡、色彩比例、色彩节奏、色彩呼应、色彩重点等设计规则。注重色彩平衡能够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大方、庄重、稳定的感觉,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也与业务类图书调性相统一。同时应注意色彩的局部与局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需要有大小、主次之分,以显现出对比之美。而节奏、呼应、重点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变整体设计单一、沉闷的视觉感受,在规律之中点缀变化。
2 色彩元素在封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不同的图书主题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表现,封面颜色是整个封面乃至整本图书的“提取码”,当读者对于内容尚不明确的时候,要通过封面传达出图书类型、主旨特征等信息。例如少儿类读物的封面设计更倾向于选择充满活力的颜色,因为高纯度的颜色表达的含义往往比较直接,便于理解,所以能够准确抓住儿童的视觉中心,扩展儿童的想象力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4];历史类图书往往运用单一色彩进行设计,以体现此类图书的严肃庄重之感。合理的搭配才能够创造出既美观又符合图书主题和读者期待的封面设计方案,对于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则应当避免使用视觉效果对比过于鲜明的颜色进行搭配,色彩变化不宜过多,以彰显稳重、大气的气质。
2.1 单色、邻近色运用
单色多运用于法规类单行本图书的设计之中,在印刷过程中以专色形式进行印制。这也是由单行本印量大、加印次数多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专色印刷,是指采用C(青)、M(品红)、Y(黄)、K(黑)四色以外的其他色油墨来复制原稿颜色的印刷工艺。采用专色能够提高印刷的准确性,有效避免因厂家更换、印刷批次的不同使同一本图书产生较大色差。同时当印刷品只有一两种颜色时,使用专色印刷,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节约成本,在制版过程中,一个专色对应一个印版,相较于CMYK四色印刷的多个印版成本更低。
但除单行本外,很多图书在封面中如果仅采用一种颜色,会让封面显得过于单调。尤其在纪检监察业务书中,封面元素较为简洁,往往仅由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三部分文字信息所构成。此时若色彩上也缺少变化,整本图书的封面设计就会显得过于沉闷单调,使读者缺乏阅读兴趣。因此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单色的透明度、饱和度、明度来寻求视觉变化,也可以采用色环上相邻60°的两种邻近色来搭配。邻近色虽然相似,但仍有较为细微的差别,能够产生一种流畅的视觉层次感,不仅可以避免色彩杂乱,也更容易达到整体视觉的和谐统一,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为稳妥的一种色彩搭配方式。
2.2 对比色运用
对比色是指两种色相上差异明显的色彩,易于区分,在色环上相距120°±40°。根据纪检监察业务书沉稳、专业的调性,不宜用提升色彩明度与纯度后的强对比,强对比虽然能够产生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力,但不符合读者群体对于这类图书封面的统一认知。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应反其道而行,一是可以通过调低明度与纯度,适当减弱对比色之间的冲击来完成设计;二是以一种颜色为主,其对比色为辅助点缀的方法,适当加入中间色起到过渡的作用,使得整个设计更加和谐、自然。
2.3 互补色运用
最常见的互补色有三组:红与绿、紫与黄、橙与蓝。在色彩搭配使用规则中,也当属互补色的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局部采用互补色可以让封面设计有灵活的变化,但与对比色使用方法相同,在此类业务书中也不宜采用纯度较高的强烈对比,因此在设计中如果涉及到互补色的运用,我们最常见的处理办法就是通过调节互补色之间的配色面积、比例、位置,或采用对比色各自的邻近色来中和搭配。图书的封面设计中在合适的位置适当地运用互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而且也能达到视觉上的对比与平衡效果[5]。起到突出主题和信息,强化设计记忆点的功效。
3 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中常见色彩的选择与应用
封面设计应当与图书的内容、特性、风格紧密相连。纪检监察工作严肃细致,学习所用业务书也极具严谨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封面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此类图书的特点,不宜过分跳脱,也不能沉闷乏味,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到图书内容的权威性,同时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分析总结发现,红色、白色、蓝色、绿色在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封面设计中使用的频次最高。
3.1 红色
红色素有中国红之称,象征着美好、向上、昂扬,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颜色,红色大量运用在纪检监察业务书之中,一方面以体现庄重、权威之感;另一方面红色还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象征着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零容忍和坚决打击的态度。当采用红色为主色调时,最常使用的色彩搭配即为红配金或红配白,辅助色多使用在图书信息及装饰元素中,能够快速提高信息阅读的准确性。以《监督执纪基础法规》(第9版)(图1)为例,这本图书封面的配色采用了邻近色红色与金色的搭配。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使用单色容易产生单调的视觉感受,因此本书以红色作为主色调,金色作为辅助色点缀使用,对比鲜明,能够有效突出重点内容与文字信息。同时配文采用白色,对阅读顺序起到了清晰的引导作用。整个封面端庄大气,层次分明,能够快速传递图书重点内容,符合读者阅读需求。
3.2 白色
白色是全色光,是光明色的象征,带给人纯洁、公正的感受,是一种表现力十分出色的色彩,适合搭配各种鲜明的颜色使用。白色能够有效增强封面信息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在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的封面中,部分法规类学习辅导用书并不适宜采用色彩倾向十分明显的颜色进行设计,以《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第3版)(图2)为例,此类封面追求简洁、朴实的大方美感,需营造专业、严谨的氛围,因此白色往往成为最佳选择。
3.3 蓝色
蓝色作为冷色的代表,给人一种纯粹、冷静、深远、严肃的感受,这种情绪认知与纪检监察工作本身的特性不谋而合,纪检监察干部是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在工作中时刻强调纪律性,因此采用蓝色为学习用书的主色调十分恰当。例如深蓝色常常被用于表现纪检监察工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给人以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感觉。而浅蓝色也可以营造出清新、舒适的视觉效果,适用于一些普及性较强的纪检监察学习读物。在封面设计中,常搭配白色、邻近色、互补色使用。以《常见职务犯罪疑难问题认定》(图3)为例,此系列图书均以深蓝色为主色调,强调出纪律的严肃性,同时为突出主题,增强视觉丰富性,文字信息及装饰框采用了降低饱和度后的对比色黄棕色及白色,弱化了对比色之间的强冲击,使整个封面更加和谐流畅。
3.4 绿色
另外一个最常用的颜色就是绿色,绿色是十分平静的色彩,带给人充实、希望的感觉,在阅读中我们的眼睛也最适应绿色光的刺激。适量运用绿色可以给读者带来希望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在业务类图书的封面设计中,也常常采用绿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米色、白色或运用邻近色、对比色点缀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要强调稳重之感,因此较少使用明度或纯度过高的绿色,以达到内容与封面的最大和谐统一。以《如何做好派驻监督》(图4)为例,降低绿色的饱和度及明度后,能够产生一种沉着、稳重的视觉效果,文字信息采用白色,与绿色对比鲜明,易于阅读。由于封面元素较多,因此装饰线条运用邻近色浅蓝色,过渡自然顺畅,有效避免了色彩杂乱。
4 结语
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具有专业性、严谨性、权威性的特点,在封面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此类图书的内容特征来进行搭配设计,不可墨守成规,亦不可只为吸引眼球而忽略读者及市场需求。色彩的搭配基于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专业特征,要注重统一性、均衡性、导向性原则,提高此类图书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同时美术编辑应当在遵循规范性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进行创新尝试。审美趋势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和发展,读者对于封面设计的视觉美感追求也在持续提高,善于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也成为美术编辑在针对业务书进行设计时的首要要求。
色彩作为最重要的视觉识别符号,使图书具有独特的视觉识别特征,文章关于色彩在纪检监察业务类图书封面设计中使用特点的讨论,阐明了色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在业务类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同类别图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1]李佳宇.书籍设计中色彩语言的情感表达[J].色彩,2023(12):23-25.
[2]田家瑛.探讨色彩?图形?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参花(下),2022(06):78-80.
[3]陈林.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表现探析[J].设计,2016(17):36-37.
[4]赵文强,臧欣慈.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发展趋势[J].设计,2024,37(05):152-154.
[5]师梦茜.浅谈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语言[J],明日风尚,2021(9):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