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的陶文收藏与研究
2024-10-28巩庆华
摘要: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潜心笃志于文物收藏与研究,成就巨大。他收藏的古陶文为秦之前遗留在陶器或残陶片上的文字,是继商周青铜器、玺印、石刻文字之后发现的又一类古文字,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古陶文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旨在揭示古陶文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为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交流提供参考。陈介祺的古陶文收藏与研究,不仅对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公众理解、研究和学习古陶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陶文收藏;陶文研究;陈介祺
陈介祺,清代山东潍县人,金石学研究领域泰斗,以其广博的见解和独到的鉴定能力,在古陶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他的古陶文收藏不只是数量多,更重要的是质地精良,尤其对于齐鲁一带的古陶器、古陶文,他更是倾尽心力进行搜求[2]。
笔者将着重探讨陈介祺在古陶文收藏与研究上的成就,从他的个人背景、收藏范围,到其对古陶文的影响和贡献,深入分析他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意义。通过考察其收藏和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不仅能够仰望一位对古陶文有突出贡献的金石学大家,更能洞见一个时代对于文化遗产认识和保护的态度,从而在当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议题中寻得历史的智慧和启迪。
一、 陈介祺生平与学术历程
(一)生平简介
陈介祺是清代杰出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收藏家,清嘉庆年间出生于山东潍县。他自幼勤奋好学,尤为聪颖,记忆力惊人,年少时便以诗文名扬京城,19岁“以诗文名都下”,初露头角。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等。在京期间,陈介祺不仅研究经史与义理,还钟情于金石学,其对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3]。
(二)学术成就与影响
陈介祺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对金石学的贡献上,他向清代学者阮元等人虚心学习,并与好友何绍基、吴式芬等金石学者相互切磋。陈介祺以传古为核心,不惜重金搜求文物,在潍县建立“万印楼”,集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古印万余方。在此基础上,他编成《簠斋印集》等重要著作,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
咸丰四年(1854),陈介祺借母丁忧返回故乡,自此专注于文物研究,他的勤奋与执着为后世的金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陈介祺的著作极为丰富,包括《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毛公鼎考释》等70多种。他留下的大量书札、考释、专著、拓本,影响深远,在金石学、古文字学等领域有着不朽的建树[4]。
陈介祺的学术成就赢得了金石界的一致赞誉,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他未发表的著述与大量个人收藏的文物,由其后人捐献给国家,成为宝贵的学术资料,至今仍为研究者提供着重要的研究依据与启发。
二、陈介祺的陶文收藏
(一)搜集历程和方法
陈介祺对金石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为他在金石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清史稿》更称其“所藏钟鼎彝器为近代之冠”。这位收藏大家探集陶文,拓展了金石学研究的视野。他的收藏过程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搜集,通过实地考证,细致挖掘出土古陶文的背景信息,包括出土地点、时间及流传经过等。其搜集方法不拘一格,多方面获取信息,他在各地搜寻,并且通过交流、购买等方式搜求文物。
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建成“万印楼”,在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收藏。其收藏广泛,涉及青铜器、陶器、封泥、古玺等。而陈介祺在收藏中尤为看重真伪的判定,富有前瞻性的鉴古辨伪知识使其能够准确识别真伪[5]。他提出并实践,在收集文物时注重器物的文字研究和系统分类,确保每件藏品都有详细准确的记录,对后来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形成都有突出贡献。
(二)主要收藏品类特点及对古陶文收藏的影响
陈介祺的藏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但他尤其偏爱三代秦汉之器,且对带有文字的器物情有独钟。在陈介祺一生的收藏中,青铜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其中的青铜重器,是三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可靠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珍贵青铜器的珍藏,奠定了他收藏史上的翘楚地位。他藏有商周青铜鼎、钟等重要文物248件,其中包括毛公鼎、天亡簋等国宝级文物,彰显出其眼光独到。秦汉铜器也是陈介祺的收藏重点之一,其收藏秦汉铜器70余件。在古玺印方面,玺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陈介祺毕生倾力投入的事业,尤其是回潍县后,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古玺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陈介祺在59岁时已有藏印7000余方。其中许多藏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6]。
此外,封泥、铜镜、刻石及砖瓦亦为陈介祺重要的收藏品类,且泉范、碑帖、书画等都有收藏。虽收藏范围广,但他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同样不容小觑。比如陈介祺对古泉有独到的研究,并写下《李竹朋(佐贤)续泉说评语》,阐明古币学与古文字学之间的关系,以文字判断年代、国别,核改不确之论,共同推动了古币学的发展[7]。而陈介祺的藏品,除了多而全以外,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精心鉴别研究每件藏品,且重要特征都有翔实记录,甚至还进行精拓。他的这一做法,为中国金石学乃至考古学奠定了宝贵的研究基础。
正是鉴于大量收藏和研究鉴别的精准眼光和丰富经验,同治十一年(1872)陈介祺得到出土于山东即墨的一件古陶残片,上有文字,令他十分惊喜,通过考证,鉴定为三代古陶文,称其为“黄金不足比其重”,因此自号“齐东陶父”,名斋曰“三代古陶轩”,自此开启了对古陶文的收集。陈介祺的陶器、陶文收藏颇具特色,主要集中于山东地区出土的文物,以齐地为多[8]。
陈介祺对于古陶文的大规模收藏和研究有开创之功,他把陶文与其收藏的封泥文、玺印文、钟鼎文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古文字发展的规律。如今,古陶文已经与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并重,成为现代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三、陈介祺古陶文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一)研究方法论
在古陶文研究领域,陈介祺以其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而著称。他总结和掌握了一套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方法,依据器物的年代背景、出土地点、制作工艺以及款式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陈介祺倾向于实物考察,在对古器物陶文的每一次研究中,他都力求亲力亲为,亲自指导拓印、考释题跋,并与真品进行比较。其次,通过充分运用传拓技术,结合器物上的铭文、款识以及文化传统,陈介祺对不同时代的古陶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此外,他强调研究中的辨伪能力,将器物的形制与文献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以揭示器物真伪和文化内涵。
在研究考证过程中,陈介祺还特别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哪怕是最微小的纹饰或器型的轻微变动,也可能是解读器物历史背景的关键。这种细致严谨的方法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学术价值和实证意义,成为后来专家学者古陶文研究的重要参考[9]。
(二)古陶文重要研究著作及论点
陈介祺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收藏,更在于他所撰写的研究著作和发表的学术观点。陈介祺研究陶文的学术著作有《簠斋藏陶》(8卷)、《陶文考释》、《陶文释存》、《陈簠斋藏古陶文》(15卷)、《簠斋藏陶拓本》(25卷)、《簠斋藏古陶拓本》(5折册)。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古陶文著作《陶文释存》《簠斋藏陶》,对古陶文研究起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陶文释存》《簠斋藏陶》与古陶文研究
《陶文释存》《簠斋藏陶》是陈介祺在长期收藏和研究基础上汇编的重要文稿,他边收边拓边考释,发现陶文之后的几年里,其共收集陶文残片5000件,并拓印4043纸,为此付出了极高的热忱,也得到金石同道的充分肯定。吴大澂说:“古陶残字与金石同寿,奇文逸体,可补鼎彝款识所不及。”可以说,陈介祺是这一学科当之无愧的发现者、奠基者和开拓者。
2.古陶文考证与释读
陈介祺对古陶文的考证与释读,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鉴赏,而是深入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含义。在他的研究中,每一件陶文残片都被赋予一个历史坐标,他考证器物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他通过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人其事”,这一结论为陶文研究者指明了方向。此外,他对古陶文的解读更是细致到字字斟酌,堪称经典,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对后世的古陶文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介祺在古陶文研究领域的贡献,通过他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传拓、考释、题跋体现出来。相关著作文稿增进了人们对古陶文的认识,可见其陶文收藏与研究至今仍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意义,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翔实资料。
四、古陶文收藏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对金石学和古陶文研究的贡献
陈介祺的古陶文收藏、考释、题跋,不仅为古陶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也对金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陈介祺通过系统收藏与深入研究,为金石学增添了珍贵的实物文献,他所藏的陶文残片及器物目前大部分收藏于青岛博物馆。陈介祺通过对陶文的科学整理、分类和考释题跋,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拓宽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并提高了深度。而其收藏与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金石学的内容,还使得这一学科能够以更为细致的视角来考察研究古代历史文化。
同时,陈介祺对古陶文的考释题跋,揭示了古陶器物背后的历史,为理解古代文明提供线索,并且通过他的研究工作,学术界对于实物考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2.对后世收藏、研究和鉴赏的影响
从整体研究来看,陈介祺的收藏研究和学术成果,对后人的收藏、研究和鉴赏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其注重古陶文的原真性和文献价值,对古文物的悉心研究和妥善保存,提倡具有历史记忆的收藏观念。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收藏家和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古陶文的学术探究,而非仅仅满足于收藏器物的表层欣赏。
在此基础上,陈介祺对古陶文收藏、鉴别、研究的严谨学术态度,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陈介祺古陶文的收藏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源,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资料。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的古陶文得到有效保存,并通过他的研究为公众所知晓。
1. 古陶文的历史意义
古陶文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陈介祺的研究揭示了古陶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古陶文、陶器的形状、纹饰、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是历史的见证,代表着古代文明的科技水平和审美标准。陈介祺对这些古陶文的收藏和研究,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历史发展,增进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2.陈介祺对古陶文收藏研究的贡献
陈介祺的贡献不仅在于个人对文化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更在于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搜求文物“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理念。他的收藏与研究工作提醒我们,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缩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存传承。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更应从学术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承。通过研究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对陈介祺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弘扬。
综上,陈介祺以其非凡的学识和毕生对古陶文的热爱,不仅为金石学留下了丰厚的研究资料,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筑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他的古陶文收藏与研究,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术成就,更彰显了他对文化遗产深远价值的正确认识。陈介祺的巨大贡献,激励着我们将历史的珍宝持续保护、研究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项昌贵.试论清陈介祺对古文字学的贡献[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1):6.
[2]陆明君.陈介祺与陶文的发现、收藏及研究[J].青少年书法,2011(02):44-48.
[3]赵欣波,陈文.金石之光闪耀画都——首届陈介祺艺术节侧记[J].走向世界,2016(S1):62-65.
[4]李涛,葛宝宇.陈介祺金石学遗产与潍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J].人文天下,2015(13):46-52.
[5]李凤勇.金石大家陈介祺[J].档案春秋,2007(01):47-48.
[6]林驰.清代潍县金石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陈鹏.陈介祺书法研究[D].南京大学,2021.
[8]孙国强.陈介祺的金石学成就和历史地位[J].潍坊学院学报,2004(03):21-25.
[9]张振民,刘燕,周晓晴.陈介祺与潍坊金石文化[J].走向世界,2020(39):76-83.
作者简介:
巩庆华(197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区域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