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河东道寺观壁画的题材与图样
2024-10-28马新广程雅诗
摘要:文献可证,唐五代时期河东道的栖岩寺等13个寺观曾创制过散脂大将等诸多壁画,而据文献所记的壁画题材名称,亦可检索到大部分壁画题材所对应的今存文物图样。通过辑考可以明确文献所记载的唐五代河东道寺观的题材信息及其所对应的今存之图像,丰富相关寺观的史料文化,并结合这些寺观至今有存有废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今存寺观的旅游文化。
关键词:唐五代;河东道;寺观壁画;题材;图样
山西今存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唐五代寺观壁画,而文献亦可证唐五代河东道存有诸多寺观壁画。这些壁画虽已漶漫消失,但我们依照文献载述,依然可以找到诸多同题材的壁画文物,将这些文献与文物提供于今存所在寺观,或可丰富所在寺观的文化,并丰富当地的旅游体验。因此,本文拟据文献考索唐五代河东道寺观壁画信息,并尽量将今存相应佛寺壁画图样信息系于其后,而对今存于佛光寺、大云院等寺观的唐五代壁画文物不纳入考察范围。考录将壁画题材、画家等信息系于所在寺观下,寺观系于所在《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州(府)下。
一、河中府
1.栖岩寺
禅客痴人画散脂大将、山麋之怪。
《宋高僧传》卷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记载:“[贞元七年(791)释澄观]至蒲津……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禅客)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栖岩寺,今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下寺村东南方中条山。
散脂大将,又作“散脂修摩”或“散脂鬼神”,北方天王麾下夜叉八大将一、鬼子母的次子,其父名为德叉迦,一说他是九子母之夫。散脂大将之塑像多为金刚武将忿怒相,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但按照《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的记载,散脂的形象丑恶,面似大象,獠牙如犬,眼中喷火,火落地则流。
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今存有金代散脂大将塑像,然其形象与文献记载有异。
2.未详佛寺
展子虔画有《鬼拔河图》。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八《和江邻几学士画鬼拔河篇》记载:“蒲中古寺壁画古,画者隋代展子虔。分明八鬼拔河戏,中建二旗观却前。”
蒲中、蒲州即今永济一带,亦即河中,惟寺名俟考。
《鬼拔河图》未见相关图像作品。
3.栢梯寺
画有释昙延画像,画家俟考。
《宋高僧传》卷二五《唐河中府柏梯山文照传》记载:“释文照,不知何许人也……一旦诣柏梯寺,礼昙延法师画影出家,专念诸经。”
释文照,初唐僧人。据知昙延法师画影当存于唐代,画家俟考。
昙延法师,北齐、隋初著名高僧,俗姓王,桑泉(今山西临猗)人。他16岁出家,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72—577)被授职为僧统,以统监全国僧尼事务。隋开皇元年(581)奉皇上赐令主持延兴寺;隋开皇八年(588)八月十三圆寂,时年73岁。栖岩寺供奉的祖师就是昙延,其后的住持真慧、道杰、神素等都是法师的真传弟子。
柏梯寺又名石佛寺,位于今虞乡镇石佛寺村南,已毁。
莫高窟多处存有与昙延法师相关的壁画,如莫高窟五代108窟有《昙延法师隐居图》,图上有榜题,内容为“此是百梯山昙延法师隐处”。敦煌莫高窟第323窟见有初唐《隋文帝迎宾求雨图》,表现隋文帝率领群臣邀昙延入朝内设坛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的故事。莫高窟108窟还有五代的《昙延法师隐居百梯山图》。
4.普救寺
画有二狮子(中含连吐明珠、相续不绝),画工俟考。
《续高僧传》卷二九《唐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记载:“[仁寿四年(604)]七月……(释道积)南旋蒲阪……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乡邑耆艾请积继之……初积受请之夕,寝梦崖傍见二师子……(释道积)即命工匠,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今犹存焉。”
释道积续建大像之事发生在隋仁寿四年(604)前后,壁画今犹存。而《续高僧传》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撰毕,可知画作存时长久,形制当为壁画。其虽创制于隋,然留存于唐,录入。
蒲阪亦作蒲坂,即今永济一带。普救寺今存,位于永济蒲州古城东之峨嵋塬。
二狮子,未见同题材壁画。
二、晋州
1.庆唐观
画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六人像,画家俟考。
《庆唐观纪圣铭》记载:“汾阳之龙角山者,天地降福之庭……划坛于受命之场,刻饰圣容,彩绘真卫。”《庆唐观碑铭并序》记载:“此观……居晋南隅……先是李唐以神尧至玄宗,图六帝之容,翼侍三皇正殿……时大中祥符元年(1008)岁次戊申四月辛卯朔二日壬辰建。”
庆唐观位于今临汾市浮山县贯里村,近代已毁,近年重建。
《庆唐观纪圣铭》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所绘六帝当为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由于唐玄宗认为武周时期不属于李唐,因此玄宗时期的祭祀活动所绘图像必然不会有武则天。
关于唐代的帝王形象,可信度较高且作于唐代的有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像和韩幹《明皇试马图》中的唐玄宗像。然庆唐观壁画为祇祀所用,当为衮冕装帝王像,与上述二图有所差异。
三、潞州
1.七祖院
吴道子画释氏下生变相。
《潏水集》卷六《七祖院吴生画记》记载:“上党七祖院壁画释氏下生变相,共传为吴生画,无遗识可考。僧维缜寿九十三岁,聪明不衰,犹能记旧事,言其师寿亦一百岁,乃唐末时人,常扃钥此室壁,谓是吴生亲笔。师弟子所传其已久矣,至今为信。壁今穴凿十无七八存者,多断缺不完,诘之云,有势力者取之,完则柙藏而归,坏则弃之粪壤间。前人创意,谓名笔可以永久,不知此画因名而毁,语之嗟悯不已。”
七祖院今已不存。
释氏下生变相,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故事变相,疑“八相成道”,即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涅槃等。今莫高窟76窟有唐代创制、宋代重绘的《如来八相图》,包括《鹿野苑说法图》等。
四、泽州
1.宝林寺
画有释迦像一铺、西方净土一铺、维摩诘居士功德一铺、土王像一铺,画家俟考。
《广寺经幢福》(在凤台县)记载:“弟子李宗大……发愿造宝林寺一所,敬画造迦像一铺,又画西方净土一铺,敬画维摩居士功德一铺,又画土王像一铺……时大唐天复三年(903)。”
迦像一铺,疑即释迦像一铺。土王像,据后“农稼丰饶”,结合唐代佛寺壁画时有地方神祇和道教偶像题材的情形,土王或指职司农事的土地神。又因土王与十王形近,或为佛教中职司冥途的“十王”之讹,具体俟考。此碑原在晋城郊区周村镇广福寺(今周村中学),今不存。现存文献均据《山右石刻丛编》而来,故具体是否讹误难断,姑且以“土王像”录入,具体俟考。
凤台县,即古凤台,治所泽州,位于今晋城城郊。宝林寺(广福寺)遗址在今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已毁。
西方净土描绘阿弥陀佛净土的极乐世界,今莫高窟第217窟有盛唐作《西方净土变》。维摩居士功德当为上绘维摩诘、下绘供养人的壁画,莫高窟103窟有盛唐作《维摩诘像》,此二图像均保存较好,可作参照样图。
2.龙兴寺
画有《法华感应事(变)相》,画家俟考。
《龙兴寺造上方阁画法华感应记》记载:“兼造上方阁一所,并画法华感应事相,及素画弥勒佛……龙兴寺上座大德道振撰。”
素画当为塑像图绘色彩,不录。清代胡聘之《山右金石丛编》卷九《唐》对此文注曰:“碑高三尺二寸……行书,今在凤台县。”凤台县,唐属泽州。龙兴寺,今存,即今之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硖石山中。
五、太原府
1.奉圣寺
画有《尉迟敬德像》,画家俟考。
《修奉圣寺记》记载:“(奉圣寺)肇于李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尉迟)施此别业,创为梵刹……(尉迟)居长安……后人思之,绘其象于殿壁。”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本名尉迟融(《新唐书》作尉迟恭)。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隋末唐初大将,参与唐初统一战争。“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力主先发制人,后在玄武门外射死齐王李元吉,协助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后封楚国公,显庆三年十一月甲辰日(658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74岁,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成化山西通志》卷五记载:“奉圣寺……在太原县晋祠之南,唐武德五年(622)建。”奉圣寺今存,位于晋祠内。
今有清殿藏本《尉迟恭彩像》,可资参考。
2.神福山寺
画有六臂观音、十六罗汉、十王地藏(地藏十王厅)、十二相仪,画家俟考。
《神福山寺灵迹记》记载:“门人法弘……竭成殿宇……当面北壁,造六臂观音;中院檐前,画十六罗汉。十王地藏,兴悲誓救于三途,十二相仪,观生□老于悬壁……天佑四年(907)岁次丁卯五月……寿阳县方山。”
寿阳县,唐属太原府。神福山寺,即今寿阳县神蝠方山的方山寺。
六臂观音,可参照敦煌藏经洞出土、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的五代绢本《六臂观音图》。
十六罗汉,可参照天津独乐寺元代十六罗汉壁画。
十王地藏,为表现地藏菩萨的地狱冥府十王审判之经变,其中莫高窟第390窟有五代的十王厅与地藏。
十二相仪,内容当指佛陀应化事迹十二个阶段,即降凡、入胎、出生、习艺、受乐、出四门、苦行、诣道场、降魔、成道、转法轮、涅槃等。敦煌莫高窟275窟有十六国时期此题材壁画。
六、代州
1.法华院
画《五台山十寺血脉图》,画家俟考。
《广清凉传》卷中《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记载:“释神英,俗姓韩氏……以唐开元四年(716)夏六月中旬到(五台)山……止华严王院。尝一日……忽睹精舍,额题法华之院……三门外,是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发大誓愿,我当如化院建置伽蓝……入神壁画,多是吴道子之真迹。”
据“如化院建置伽蓝”可知,其所画当为化院三门外的《五台山十寺血脉图》,是否为吴道子画样未详,姑且以未详画家录入。
法华院位于五台山南台,今在原址已有修缮寺院。
《五台山十寺血脉图》,今莫高窟第61窟有五代《五台山图》,未详是否与之近似。
2.金阁寺
画有诸尊曼荼罗,画家俟考。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三记载:“七月一日,为往长安……保磨镇国金阁寺坚固菩萨院宿……二日,共义圆供主等及寺中数僧,开金阁……粉壁内面,画诸尊曼荼罗。”
金阁寺,即今五台山金阁寺。
曼荼罗,即梵文Mandala的音译,又音译作“曼陀罗”“慢怛罗”“满拏啰”等,意译作“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今存此类图像颇多。
3.寿宁观
有刘海蟾自画像。
《金莲正宗记》卷一《海蟾刘真人》记载:“先生姓刘,讳操,字宗成,号海蟾公……忽一旦于代州寿宁观……自写真于壁间。”
寿宁观,今代县上馆镇有寿宁观,或即文献所指。
刘海蟾,全真派道教北五祖之一,五代宛平人。他是中国民间信奉的准财神,也是九路财神之一,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今日本知恩寺藏有元代颜辉《蛤蟆仙人图》,其中有刘海蟾像。
七、结论
根据文献信息,我们可以找到大部分文献记载的壁画图样。在历史长河中,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唐五代的寺观壁画已漶漫殆尽,但通过文献记载和现存文物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重建一部分失传的艺术形象,进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具有诸多意义。
首先,这种结合有助于具象化相关寺观的历史文献。文献往往记载壁画的题材,如果依据题材找到对应的图像,将二者相结合,我们可以更生动地还原寺观的历史场景和文化氛围,使文献记载更加具象化和生动化。
其次,对于河东道寺观壁画的研究,还能够为丰富当地旅游文化、提升游客体验创造契机,进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最后,唐五代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寺观壁画作为宗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文化交流情况。通过对文献和文物图像的对照,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河东道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马新广(1969—),男,汉族,陕西宝鸡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美术文献。
程雅诗(2001—),女,汉族,山西长子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