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地区出土龙形文物看龙纹的历史变迁
2024-10-28海青肖博
摘要:文章对新石器时代至北朝时期山西地区出土的龙形文物进行梳理,以不同时期龙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并结合相关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旨在直观认识各个时代龙形文物的历史变迁,浅析其背后的成因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西;龙纹;历史变迁
从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起,龙的雏形便开始在中国出现。龙的形象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宗教、政治、艺术、民俗等领域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龙同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和历史息息相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新石器时代原龙纹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龙的形态也从最初的混沌模糊到逐步清晰化。在新石器时代的动物纹样中,有一些是现实动物的变形,具有浓重的图腾色彩,尽管不能称之为龙,却是龙的前身,它们与龙一脉相承,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与龙有关的物体。鉴于这些动物形象与龙的渊源关系,我们将之统称为“原龙”。
如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水鸟啄鱼纹彩陶壶,以鱼为原型;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出土的距今6500多年的龙虎蚌塑,以鳄鱼为原型;甘肃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鲵纹彩陶瓶,以鲵为原型;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玉猪龙,以猪、龙为原型……这些都是远古时期各个地区、不同文化的“原龙”。
山西地区出土最早的“原龙”,是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龙盘(图1)。它出自陶寺遗址中的一座高级别大墓,由泥质陶土烧制而成,口径37、底径15、高8.8 cm。内壁以红彩绘出一条盘龙,蛇躯鳞身,方头巨口,口中伸出长长的信子,以蛇、鳄鱼为原型。其口含嘉禾,预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研究这件龙盘,一方面,从纹饰上看,体现了陶寺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及对祥瑞的美好期盼;另一方面,从其仅出现在高级别墓葬中且数量稀少等信息判断,当时只有上流阶层才配享龙盘。因此,从相关材料分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神权与王权在陶寺首次实现统一。
二、商代龙纹
商代是龙纹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龙纹依然是具有神性的图腾,但在形式上固定下来,继承并发扬了各文化区域的“原龙”,使它们融为一体。《诗经·商颂·玄鸟》记载:“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商王朝的建立,使得各地文化得以融合汇集。通过对“原龙”的加工创作,使其脱离原型动物的自然形态,并加入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瑰异谲诡的商代龙纹风格,从而奠定了中国龙纹的基础形态。
商代龙纹具有以下特点:
1.爬龙为商代主要龙形,头较大,尾部向外卷起,与商代甲骨文“龙”字如出一辙。
2.在商代人心目中,头上加角是具有特殊神性的标志,能够为动物增加神性,使它们更好地起到沟通天地的作用。且角是这一时期常见的角,又称棒槌角,犹如两个小锤子一样立于头上。
山西石楼县桃花庄(今桃花者村)出土一件商代中期龙形觥,高18.8、长43、宽13 cm。其主体造型为张口吐信的龙,头顶且角,身侧是两条蜿蜒曲转的龙纹,背部刻画鳄鱼形象。桃花者庄位于黄河附近,而远古黄河是鳄鱼栖息之地。从此件文物来看,充分说明了鳄鱼和龙纹的创作息息相关。
3.有些龙纹是从不同动物身上各选取某一特殊部分,将其拼凑到一起形成全新的形象,这也是商代人惯用的艺术创作手法。如山西灵石旌介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簋,鋬部饰有C形龙,龙身似鱼、蛇,首似虎,角似羊,吻似鳄鱼。
4.商代蟠龙一般表现为头在圆器中心,尾身向外卷曲,眼睛为“臣”字形,背部采用阴线刻套叠斜的方格纹和U形纹。如龙纹圆牌(图2),上径5.1、下径5.36、厚0.67 cm。以阴线雕刻,正面龙首,眼呈“臣”字形,身躯呈逆时针向外盘绕,身背装饰方格纹和U 形纹。
商代龙纹通过神秘的色彩和狞厉的线条表现出来,正如《诗经·商颂》所说的“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三、周代龙纹
商代人热衷于把不同地域的图腾元素融汇到龙形上,以达到“敬天保民”的政治和宗教目的,而周代人的宗教观念更突出人文色彩。《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因此,此时的龙在器物上表现的含义,也由通天神兽向祥瑞象征转变。
周代龙纹更着意于追求时代美感,因此,这一时期的龙纹朝着艺术化、图案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可随着构图的需求任意曲折变化,S形多曲龙纹更为常见。
先来说说西周龙纹。《吕氏春秋·应同》载:“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可知周代人更推崇凤的形象,凤纹大兴,以致龙有凤形,威仪中又添绰约风姿。此时的龙,角如凤冠后扬,尾部婉转卷曲,龙首常作回望状,造型优雅。例如:西周提梁卣(图3),通高20.5 cm,器腹上部有一对凸起的兽头。通体饰云雷纹衬底的凤鸟纹和龙纹,龙形婉转,姿态迤逦。此外,这一时期的龙首前庭多有一小凸,拥有菱形眼或椭圆眼,眼角多有弯钩纹,上唇上卷,下唇外翻,身形较商代龙纹窈窕。
再来说说东周龙纹。经过西周的演变,东周龙纹完全摆脱了商代龙纹“百物而为之备”的特性,演变为以阴阳结合为深层含义的吉祥图像。
东周龙纹具有以下特点:
1.蟠螭纠结
以盘曲纠结的诸多变形龙纹组成的图案称为蟠螭纹,这些变形龙纹大多经过极度简化,完全成为图案的构成元素,纹饰构图严谨有序、追求精雕。
2.龙凤合璧
东周的龙凤合璧造型虽由前代龙凤纹演化而来,但其形象与含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的龙凤纹图案化更为浓重,交缠、顾盼、曼舞等形式的纹饰变化,充溢着和谐、欢快的氛围。
如龙形玉佩(图4),长10、宽3.8、厚0.3 cm。二龙双首同身,身体弯曲内弧,髯须飞扬,顾盼生姿。龙首两侧附3只凤鸟,龙与凤融合在一件器物上,风格简洁,雕刻精巧。
四、汉代龙纹
汉代是龙纹盛行、普及的时期,不仅龙的形象趋于成熟,而且龙纹的运用也更加广泛,大量出现在墓室壁画、画像石及各种器物上。
此时龙形多头尖耳宽,吻有须,躯体修长,卷曲似蟒而有鳍,四足对称,爪甲尖利。从总体上看,其身如蛇而有力,凶悍雄浑。汉代龙纹是历代龙纹中颇具典型性的一种。
通过出土器物,我们发现汉代人为龙的形象赋予了诸多宗 教含义和民俗色彩。
1. 四象之神
作为四象之神,青龙主宰东方七宿,但汉代人已不拘泥于星象方位的象征,而是更多地赋予它们吉祥的含义。以晋阳古城三号基址出土的东汉青龙玄武画像砖(图5)为例,其边长25 cm,纹饰为模制,左右分立双龙,中间为玄武。龙曲颈昂首,张口吐舌,造型瘦长而有力。根据研究,龙有可通天地的象征,玄武则与生命延续、阴阳构精的思想密切相关。二者同时出现在一块画像砖上,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对死后升仙、长生不老等观念的向往,以及追求驱鬼辟邪、祥瑞祈福的美好愿望。
2. 水神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就是风调雨顺。自古以来,民间对能够影响晴雨旱涝的龙的尊崇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中国大地上凡有水的地方莫不出现龙的形象。汉代尤甚,龙形会出现在陶井、陶灶、陶勺、尊等明器上,使用广泛,可见观念深重。特别是山西地区出土的陶井,为“人”字形井架,顶端两侧常装饰龙首。陶勺的勺柄亦常以龙形替代。
五、北朝龙纹
南齐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内容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是对南北朝绘画艺术的总结。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龙纹的艺术塑造,此时的龙头部窄长,身躯矫健,背部和颈部常有鬃毛,造型生动肆意、风骨铮铮、形态逼真,随器物的构图变化,气势雄浑。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龙的形象也融入其中,常以佛教护法的形象装饰在石刻上。
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柱础(图6),通高16.5、底座边长32、柱孔直径7cm,浅灰色细砂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身姿绰约有力。其上的莲花和龙纹都是佛教常用的装饰纹样。
六、结语
新石器时代,原龙纹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却诉说着同样的崇拜。商代人使多元信仰融会贯通,形成了龙形的基础,统一的图腾象征更有利于起到“敬天警民”的政治和宗教目的。周代人赋予龙纹更丰富的人文色彩,当时的龙不仅神圣,也日渐亲和。到汉代,龙被人们认为可辟邪驱鬼、祥瑞祈福、呼风唤雨,瑞兽形象深入人心。北朝时期,龙的形态达到一个巅峰,也日趋定型。随着佛教的盛行,龙的形象渗透其中。之后历代,龙形几已定型,不再赘述。
在中国传统纹饰中 ,唯龙纹贯穿整个中华文化史,凝聚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刘志雄, 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
[2]刘钊,洪飏,张新俊,等.新甲骨文编(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663.
[3]李夏廷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31.
[4]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A]//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器纹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7.
作者简介:
海青(1985—),女,回族,河南鲁山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古陶瓷研究。
肖博(199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