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菏泽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4-10-28陈霞季增伟张莹蕊

东方收藏 2024年8期

摘要:革命旧址作为重要载体,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凝聚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抱定初心、忠贞不渝的红色精神。菏泽市革命历史悠久,遗留了大量的革命旧址,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菏泽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面临着保护级别不高、产权属性复杂、文物保存状况一般、展陈方式单一等挑战。针对影响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的保护、革命精神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革命旧址;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展示利用

一、菏泽市革命历史及革命资源概述

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革命历史悠久,从近代的“巨野教案”、大刀会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苏鲁豫边区、鲁西区,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事件。“巨野教案”直接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鲁西银行币的发行为菏泽抗日民主政府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后期,为帮助南方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人民政权推进工作,冀鲁豫区从所辖8个地委、57个县和区党委、行政公署机关共抽调3468名干部(其中湖西地区抽调580名),在菏泽城南晁八寨开展军事训练和时事政策学习,为南下西进接管新的解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菏泽市革命历史波澜壮阔,在那个漫长的峥嵘年代里,革命先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2020年,菏泽市六县二区被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1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入选山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88处。公布菏泽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4处。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菏泽市革命旧址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持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城镇化率达66.16 %。[1]菏泽市作为中小型城市,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持续攀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不足、大量农村民居废弃拆建等“城市病”。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有利于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的支撑作用,促进城乡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推动乡村振兴。

经调查,目前菏泽市共有旧址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6处(见表1),革命旧址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革命历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所述革命旧址主要为重要事件、重要机构的旧址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旧址、故居旧居等,不含战斗遗址、烈士墓和纪念设施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一)保存保护现状

1.门类齐全、分布广泛

按文物类别划分,菏泽市革命旧址中有机构旧址39处、活动旧址8处、会议旧址3处,以及旧居故居6处。根据革命活动区域分布,革命旧址呈散射状分布,如因湖西地区革命活动频繁,单县就有18处革命旧址,且多为机构旧址。此外,还有成武县9处、牡丹区6处、巨野县6处、东明县4处、鄄城县4处、定陶区3处、郓城县2处、曹县2处、鲁西新区2处。

2.文物级别普遍不高

从菏泽市革命旧址的文rD0niELmXjH9GXaqa08y9ym3qngpej8uf+otfvZmvP8=物级别来看,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总体可见文物级别普遍不高,且缺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公布时间跨度大

56处革命旧址中,42处为在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中8处旧址被合并公布为1处文物保护单位,合计共35处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单位。从革命旧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来看,最早为1977年,最晚为2022年。2022年新公布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57 %,可见2022年为革命文物普查、认定的高峰年份。相应的,革命旧址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整体上较晚。

4.保存状况较一般

将菏泽市革命旧址按文物时期分,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8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5处等。可见,菏泽市革命旧址多集中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多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留存的建筑,受战争破坏程度较大。从革命旧址的所有权归属来看,其中,国家所有10处、集体所有29处、集体和私人共有2处、私人所有15处。保护机构和管理人员主要以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产权所有个人为主,文旅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对一些革命旧址实施具体的管理和维护。

将革命旧址的保存现状分为完好、较好、一般、较差及破坏严重五类进行统计,整体而言,菏泽市革命旧址保存状况均较为一般。首先,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不可避免地增加全市土地资源利用,城市的地理空间布局、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革命旧址一方面极有可能会出现因城镇化建设而消失、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开展革命类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革命旧址的保存状况及环境也并不理想。其次,受洪水、霜冻、雨雪、台风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加上建筑物年久失修,部分革命旧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受腐蚀程度不断加深,文物受损趋势仍在持续。再次,由于革命旧址类文物级别普遍不高,能够争取的文物保护资金非常有限,加之文物产权和隶属关系复杂,在前期协调、文物保护方案编制等过程中困难重重,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二)展示利用现状

1.开展展示利用的革命旧址数量较少,展示利用的整体水平较低

截至目前,菏泽市共有21处革命旧址开展了展示利用工作。革命旧址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其中,湖西人民会议厅旧址被公布为市级国防教育基地,湖西人民会议厅旧址、丁官屯村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定陶战役指挥部旧址3处被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菜园村磨盘砸坦克旧址、刘土城村党支部旧址2处被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展示利用水平较低

从展陈内容来看,主要有三类:一是用展板展示革命历史、革命人物事迹等静态文字内容;二是直接展示原状保留的民居、旧址等建筑本体;三是陈列展示与革命事迹相关的可移动革命文物,如煤油灯、军装等。从全局来看,展陈内容缺少动态吸引力及体验类活动;从展示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自然开放的露天原状展示、依托建设博物馆或纪念馆等的场馆展示、设置文物立牌及说明牌等的标识展示……总体而言,缺少多元利用,展陈方式单调,而且由于对全市的革命文物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和挖掘,尚未出台统筹性的保护展示规划,革命旧址难以发挥单点突出、线性联动的组合作用。

三、菏泽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本文拟以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为例,探讨菏泽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革命旧址保护、展示、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基本情况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位于单县朱集镇张寨行政村张寨村内,南北长385、东西宽220 m,面积84700㎡,现存有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中共湖西地委、《团结日报》、抗日自强小学、抗日自卫团训练班、训练场、地道、左守善旧居等旧址,旧址分布距离均较近、动线清晰。2018年,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及其内8处旧址单体分别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革命历史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始建于1938年7月下旬,徐州西北区委与鲁西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苏鲁豫特委;次年5月,中共苏鲁豫特委撤销,成立中共苏鲁豫区党委。新诞生的苏鲁豫边区辖区内总人口近千万,地理范围最东可到津浦线、向南则达安徽省宿县、向西可至山东省菏泽市、向北则可达山东省济宁市,区党委下辖2个地委,分别是鲁西南地委和湖边地委,以及金嘉巨、沛县及萧县三个中心县委和单县、丰县、砀山三个直属县委,合计共有22个县级单位。1940年11月,经山东分局决定,苏鲁豫区党委撤销,并成立中共湖西地委。

(三)价值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单县革命活动频繁,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中共湖西地委先后驻扎在单县张寨村。同时,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也是中共第一届单县县委成立所在地,是研究湖西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发展壮大了苏鲁豫边区的各级党组织,为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旧址现状

现存旧址内均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砖木土结构,矩形平面,五檩抬梁式结构,前后檐墙承梁,两山墙承檩,前后檐均为封护檐,硬山起脊,干槎瓦屋面,双层如意滴水,传统木质板门、直棂窗。因文物建筑自建成后未经系统的维修保养,院落环境保存状况较差,文物建筑病害较为严重。例如:屋面瓦件缺损、松动,局部有渗水、漏水情况;苇箔糟朽;檩条弯垂;墙体青砖酥碱、土坯墙残损;山墙墙体开裂;内外墙面存在开裂、空鼓、局部脱落情况;门窗糟朽开裂、棂条缺损,后期更换的门窗均与原形制尺寸不符;室外地面抬升导致雨水倒灌等情况。

此外,由于文物产权属性复杂,如抗日自强小学旧址、抗日自卫团训练班旧址、左守善旧居等8个革命旧址的建筑产权分属6个产权人所有,在旧址保护方案制定、实施建筑修缮时曾遭遇产权所有人不理解、不配合等问题,一度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保护利用方式

1.解决产权复杂性阻碍文物保护进程问题

文物保护工程不仅涉及革命旧址这一建筑主体,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涉及产权所有人的主观意愿。当地文物工作者意识到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对广大群众的普法宣传。为此,单县文化和旅游局多次组织召开文物局、镇政府、村委会及产权所有人的四方座谈会,集中普及法律法规及私有产权文物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邀请产权人积极参与修缮监管和方案提升工作,逐步取得产权所有人的信任和支持。经努力沟通,产权人由开始的不接受到积极配合,主动腾挪物品,监督修缮工程,并且担任文物巡查员及景区管理员,成为新时代革命旧址变迁的见证人。

2.开展旧址保护修缮工作,推动革命旧址连片保护

结合前期的调查研究、勘察测绘、现状评估、修缮技术方案编制等系列工作,2021年至2022年,菏泽市有关部门与单县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积极争取省级文物保护资金,对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分阶段实施修缮工程,消除文物本体安全隐患,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及文物价值真实延续,为后续保护利用创设基本条件。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定期进行文物安全巡查,确保文物本体安全。

3.活化利用革命旧址

将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作为单县红色旅游路线的重要一环,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发展中。改善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的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增加保护围栏,大面积增补绿植,在张寨村打造优质红色文旅阵地,让游客看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在张寨村连续举办“全域旅游文化节”“红色文化研学”“弘扬长征精神 踏寻红色足迹”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接待旅游团500余个,累计参观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产业发展带动610人实现增收脱贫。

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菏泽市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布局谋篇

在借鉴陕甘宁及山东日照、临沂等革命老区先进保护经验基础上,从全市发展的高度,探索全方位、立体化、针对性开发利用革命文物资源的顶层路径、政策措施。组建专门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旅游、教育、财政、党史、民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部署,完善具有菏泽本土特色的法规、政策。

(二)守牢安全底线,完善文物体系

牢固树立文物安全意识,明确革命旧址所在地政府及产权人的保护职责,严格落实日常安全巡查制度,做好文物安全检查及监管工作,重点抓好革命文物病害监测工作与受损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根据各文物不同情况做好相应的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对传统民居等建筑物,寨墙、亭楼等构筑物,会议室、居住室等建筑内部展示空间,植被区、菜园等院落环境,休息座椅、路灯公共设施进行一体设计,使其整洁、和谐、有层次、成体系[2]。同时,注重加强对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和保护利用。将革命旧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与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同步统筹,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建设规划。此外,持续做好革命文物资源的收集调研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组织开展革命文物(藏品)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革命文物(藏品)体系。

(三)重视创意创新,打造特色展陈

在建设革命场馆、打造数字化展示时充分运用“两创”思维,丰富展陈的吸引力,采用演艺活动、亲身体验等方式提高群众的参与度。针对不同年龄层,分年龄段设计展陈内容,打破“文字+图片”的传统展陈模式,充分利用VR、AR等现代声光影像技术手段,引进换装体验等沉浸式活动方式,增加公众参观与交互体验时间。在新时代用新技术讲好历史故事,尤其要激发年轻观众对革命旧址的兴趣,吸引公众主动了解革K8ZurbnzfDV3NHHU/huS5A==命历史,自发深入体会其精神内涵,让革命旧址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既有厚重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创意。

(四)深化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树立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以革命文物保护带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展望实施“革命文物+”战略,规划适宜菏泽市本土的红色研学旅游专线,推出一批研学旅游项目,打造红色旅游示范点,推进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文博单位+”跨界融合,鼓励博物馆研发文创产品,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同时,注重以“革命文物+”战略巩固拓展文物所在地脱贫攻坚成果,通过改善革命旧址基础服务设施和周边景观环境,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五)创新宣传推广,扩大受众层面

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旧址,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品位提升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优化革命旧址的宣传方式,提升既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运用直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和微博等平台,与网络大V积极合作,广泛宣传,利用多平台宣传革命文物故事。比如在不同的短视频网络平台,采用对标用户偏好的方式直播宣传杨得志、李贞乾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有效提升用户黏性。此外,紧抓重大节庆时间点,联合教育局、旅行社、有关乡镇街道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

(六)打造专家K8ZurbnzfDV3NHHU/huS5A==队伍,讲好革命故事

做好革命旧址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的人才队伍建设,吸纳文物、党史、教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织建立革命文物专家队伍。充分考证和挖掘革命旧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时代价值,形成翔实而生动的素材,充分展现革命史实所蕴含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同时,加大培养优秀的讲解员和青少年讲解志愿者,通过新一代年轻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讲述和阐释,丰富革命历史内涵,激发革命文化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从红色故事“聆听者”成为“讲述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4(03):4-21.

[2]周振辉.乡村环境中红色文化展示设计研究——以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4):102-103.

作者简介:

陈霞(1992—),女,汉族,浙江玉环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

季增伟(1975—),男,汉族,菏泽郓城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

张莹蕊(1996—),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