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拓片展研究

2024-10-28徐瑞民

东方收藏 2024年8期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并以“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济宁、潍坊两地教育主题精品拓片展”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入“贞珉寓教”理念,分析展陈设计如何有效融合历史体验与教育功能,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体验;博物馆展陈设计;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

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其展陈设计对于观众的历史体验和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而“贞珉寓教”理念则为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富有深度的教育视角。笔者以“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济宁、潍坊两地教育主题精品拓片展”(以下简称“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拓片展)为例,探讨如何在展陈设计中实现历史体验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策略

(一)历史体验在展陈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体验是指观众在博物馆中多感官与历史互动的感受和理解,在展陈设计中,历史体验是学习过程,帮助观众融入历史,并深刻理解历史。

(二)基于历史体验的展陈设计策略解析

1.情境化重现

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将文物置于其原本环境中,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从而深入理解历史和文化。如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圣书体:解密古埃及”展览,通过复原宫殿、神庙,模拟生活场景,呈现完整的古埃及世界。

2.互动叙事

在设计互动环节,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历史,从而提高参与度和体验感。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倾听历史故事,触摸屏幕答题,在互动中学习历史。

3.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VR、AR等技术,直观展示历史,增强观众感受。如“数字故宫”项目,通过VR技术提供虚拟游览体验,感受古代宫殿的壮丽。

二、“贞珉寓教”理念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以“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为例,探讨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分析其学术价值与意义。笔者认为,“贞珉寓教”理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推动了碑刻学研究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

(一)先贤式范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其好学不倦、终身学习,于是将他放在展览的第一单元引导观者。

《项橐与孔子拓片》的画面分为四层:第二层中有四人站立,应为孔子与项橐的故事。《三字经》曰:“昔仲尼,师项橐。”孔子认为,学习要多闻博见,“问”正是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的好方法。对于“问”,他不仅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重要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代时追封为“亚圣”。孟子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因此,有关孟子的拓片是必不可少的。本次展览中就见有《孟氏宗传祖图碑拓片》,原碑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孟子第54代孙孟思谅所立,是现存最早的《孟子圣迹图》,比《孔子圣迹图》早了200多年。该碑文共12组,分左右两图,两面共有248幅图画。《孟氏宗传祖图碑》记录了孟子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古代县志、庙宇变迁、孟母、历代封赠、师承关系、游说诸侯、著书立说等珍贵的图像资料。

(二)六艺教化

这一单元主要涉及先贤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教育体系中的“六艺”概念,还有孔子作为音乐家和理论家的身份,以及他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的目的性,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六艺”是指周代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通过“礼乐教化”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此外,本次展出的拓片具体展示了与礼乐文化相关的图像,它们是孔子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也反映了孔子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传播,主要由《舞乐、迎接拓片》《渔猎、石阙拓片》等来体现。

(三)五恩毓秀

该单元主要包含儒家的思想体系——仁: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仁慈;礼:社会行为的规范,侧重强调尊重、秩序与和谐;孝:家庭伦理的核心,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上述观念在孔孟的教育思想和道德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个人修养、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本次展出的《孔门七十二贤拓片》,孔子弟子众多,其中精通“六艺”有72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他们虽然清贫,但坚守善道,以“仁义礼智”自居、自重、自尊,以为国家培养英才作为人生乐趣,这种教育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五恩”观念——天、地、君、亲、师,代表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是儒家推崇的道德观念。

以上内容主要讲述儒家的思想体系及其对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涉及古代的艺术作品和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海岱丰神

该单元聚焦山东儒家文化以及它对名士的深刻影响,还有书法艺术及其教育。

1.儒家文化与名士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吸引名士聚集。这一部分研究名士及其作品,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2.书法艺术及其教育

书法不仅是技能,更是艺术。书法与文字共生,商周时期与教育融合。书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文人品格的标志,凸显教育在培养名士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范式碑拓片》,原碑立于三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已残,经多次转移和刻跋,现仍存世。其书法风格雄浑自然,笔法有隶书向楷书变异现象,基本形态仍为隶书,结体方正,字形均匀,疏密和谐。又如《张崇训墓志拓片》,为后世提供了研究魏晋南北朝地方选官制度及清河张氏、渤海高氏迁徙历史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贞珉寓教”理念应用于博物馆展陈设计,能够丰富博物馆展示内容,体现孝义思想。研究“贞珉寓教”理念,可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挖掘现代价值,从而为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思路,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发展。

三、“贞珉寓教”理念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陈设计在博物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领域中都是核心议题,影响文物展示、保护及教育功能的实现。“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拓片展的展陈理念和设计手法得到广泛关注,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其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贞珉寓教”理念的创新性

“贞珉寓教”理念结合碑刻、拓片等文物,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实现寓教于乐。其创新在于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局限,提升教育功能。通过拓片,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的深入思考。

(二)“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的学术贡献

1.推动碑刻学研究发展

精选碑刻作品,为观众提供视觉盛宴,并为碑刻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分析拓片能够深入了解碑刻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及历史背景,从而推动碑刻学研究发展。

2.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寓教于乐,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接受教育,为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提供新路径,并为其他博物馆提供借鉴,推动教育功能的创新与发展。

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的学术价值涉及碑刻学、博物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展。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全面理解“贞珉寓教”理念的内涵与价值,挖掘其潜在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基于历史体验的展陈设计的实践意义

除了学术价值外,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借鉴“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的成功经验,其他博物馆可以在展陈设计中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拓片展以其独特的展陈设计理念和手法,为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展览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关注并研究这一领域,共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一)成果

首先,基于历史体验的展陈设计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设计理念强调通过还原历史场景、重现历史事件等方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能够深化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拓片展的成功举办,为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该展览通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将碑刻拓片这一独特的文物形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博物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其他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最后,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具有广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博物馆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更能够为公众提供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体验和教育机会。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一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展望

展望未来,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基于历史体验的展陈设计效果。通过构建更加生动逼真的历史场景和互动体验环节,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对历史文化体验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展陈设计理念和手法。可以借鉴“贞珉寓教,立德树人”拓片展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不同文物类型和展览主题的特点,设计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展陈方案。

此外,还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推动博物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共同研究和探索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深化其理论内涵。

综上所述,基于历史体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关注并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文化体验和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欣洁.探析信息可视化对博物馆信息定位型展览的阐释作用——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为例[J].上海工艺美术,2024(01):106-109.

[2]吴蓉.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的维度创新[J].文化产业,2024(07):91-93.

作者简介:

徐瑞民(1977—),男,汉族,山东邹城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