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视域下文物活化利用路径研究
2024-10-28徐义伟
摘要:“清正廉明 修身齐家——肇庆市廉洁文化展”作为“主题大纲先行型”展览,在展品的展示上采用让文物与观众对话的策略,尝试从文物的造型、纹饰、铭文、功用等方面解读廉洁文化内涵,并综合运用多种展陈方式挖掘、展示文物背后的廉洁故事,从而展现肇庆2000多年廉洁文化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展览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把观众带入与文物对话的氛围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进观众对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启发观众对“清正廉明”等廉洁思想的深层次思考。展览对展品的解读方式,是举办类似主题展览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对中小型博物馆策划类似展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廉洁;展览;展品;路径
“清正廉明 修身齐家——肇庆市廉洁文化展”(以下简称廉洁文化展)是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自主策划的临时性展览,2022年3月开始策划,2023年8月22日对外展出,展期90天。该展览展线400 m,展出展品217件(套)。展览内容分“源远流长”“物以载廉”“薪火相传”“时代新赋”四大部分,结合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梳理肇庆廉洁文化脉络,聚焦肇庆廉洁文化特色,展现肇庆市2000多年廉洁文化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该展览从文物的形状、纹饰、铭文、功用等视角出发,以文物与观众对话的形式,展示文物所蕴藏的廉洁文化,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展览对展品的解读方式,是举办廉洁文化主题展览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对中小型博物馆策划类似展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根据文物特征挖掘廉洁文化内涵
倡导廉洁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古代的廉洁思想往往凝聚于物,以导人心、以传久远。为了让文物跟观众对话,让文物“活”起来,廉洁文化展特设“物以载廉”部分,让文物自己向观众讲述廉洁故事,从而避免生硬的说教,增强观众的观展兴趣。从文物本身特色出发,设置了“造形彰廉洁”“纹饰寓廉洁”“刻铭寄廉洁”“翰墨润廉洁”“古籍载廉洁”五个单元,从造型、纹饰、铭文、功用等几个方面展示廉洁文化,以物见廉,引导观众去发现和品味文物中的廉洁文化内涵,从而有所启发。
1.造形彰廉洁
造形彰廉洁,就是引导观众从文物的形状特征中体悟廉洁文化内涵。物为人所使用,其造型被赋予创作者或使用者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其中也不乏为政需清廉、人品需高洁等君子操守,使用者见物思意,时加鞭策、警醒。廉洁文化展从文物造型所蕴含的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出发,选取文物,挖掘廉洁文化元素,向观众展示廉洁文化内涵。
如宋代獬豸形铜熏炉(图1),此熏炉以兽首为盖、兽身为炉,二者组合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獬豸”之形。相传,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是遇到疑难重重的事情,他总会找獬豸帮忙,每次都是准确无误。[1]所以古代的獬豸是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的法官帽也被称为“獬豸冠”。熏炉作獬豸形,可见制作者的价值取向。獬豸造型的熏炉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可结合肇庆市人民法院大门两侧的两尊獬豸瑞兽来介绍这款展品,引导观众了解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纹饰寓廉洁
古代器物之纹饰,讲究“图必有意”,特定的纹饰往往超出最初的装饰作用,而被赋予人们的某种情感和特殊的含义,给予使用者或观赏者某种启发或激励,如梅花被赋予的崇高气节,竹子被赋予的谦虚、坚毅、清廉等精神,菊花所象征的士人风骨等。廉洁文化展选取一部分饰有松、竹、梅、菊、莲、兰、蕉叶、饕餮、高士等纹饰的文物,展示其所蕴含的廉洁文化价值。如“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青花釉里红梅竹纹折腹碗,以梅与竹作装饰,竹象征清雅有节,梅象征一身傲骨,不仅外形清雅,更体现了高尚雅洁的审美取向。清代夔龙纹双狮耳三足铜香炉、赖少其铭夔龙纹椭圆形端砚等展品的夔龙纹,象征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雅士。
3.刻铭寄廉洁
在古代器物上刻写DhYxjaA3VnP58YZUp1ca+w==文字,用途繁多。其中,有一类是寄托廉洁思想、传递廉洁意识,用以自警、自励,同时亦可与人共勉的文句,值得我们品读、借鉴。例如:明代青花“公平交易”瓷权,权身刻“公平交易”字样;清代粉彩山水人物花鸟纹方形笔插(图2),绘粉彩花鸟纹和山水人物纹,另外两面书写“近朱氏赤,近墨氏黑,慎尔勿染”和“毋玷尔洁。时己酉春月,笏善作”;“赖少其铭”夔龙纹椭圆形端砚,砚额纹饰为夔龙,砚背有赖少其落款铭文,内容为“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辛酉赖少其”;清代天然随形端砚砚背刻行书铭,内容为“太古有水,化而为石,故虽刚中而有柔德。千里之润,百世之泽,以弘尔业”,以砚之品德喻人之品德;民国时期诗文方形铜墨盒,盒盖有“君子交”三字铭文。
4.翰墨润廉洁
国画和书法使用高超的笔法、优雅的线条,或描绘图画、或书写文字,歌颂廉洁高尚。书画中的廉洁文化可体现在书画作品内容上,也可出现在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中。
廉洁文化展还展出一幅清代苏廷魁的行书七言联(图3),苏廷魁(1800—1878),字德辅,号赓堂,今肇庆市鼎湖区长利村人。苏廷魁是著名的直臣,担任御史、工科给事中、东河总督,曾疏劾穆彰阿、赛尚阿等权臣。在清末内忧外患之时屡次为朝廷练兵、推举人才,以图自强,可惜清政府屈辱求和,苏廷魁愤而回乡教书。这幅书法作品“用笔沉实稳健,丰容有力而自带骨气”[2],表达了不与污浊世道同流合污、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观众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苏廷魁耿直、清正的精神品格,以及他怒劾权贵、不惧沉浮的气概。
5.古籍载廉洁
历代中华先贤优秀的廉洁思想,历代与廉洁有关的政令、法规,历代模范人物在廉洁方面的事迹,历代与廉洁有关的族例、家规等,均被大量记载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典籍、家族谱牒或个人专著等之中。
本次展出的《清惠日端砚行长生义会簿》是一件非常具有肇庆特色的展品,肇庆是端砚的产地,黄岗一带村民世代以制砚为生。早在清代,黄岗采石制砚业就自发组织端砚行会,制定自我管理约束的机构和制度行规,包括行业管理、经费使用、道德教育、警戒处罚等方面内容,对于维护自身利益、保障行业稳定、促进端砚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本次展览还展出民国版的《诗经读本》《新增精校四书补注备旨》《监本四书》《史论初阶》,以及1946年的《何氏家谱》等典籍,以此展示传统经典和家谱中的廉洁思想、廉洁事迹。
二、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展示廉洁文化
为了克服中小博物馆藏品质量和数量的局限,廉洁文化展采用了联合办展的形式。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弥补了展品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达到了突出形象展示廉洁文化的效果。
1.多馆联合办展
为了举办一场展示肇庆廉洁文化特色、观众反映良好的展览,策展团队得到肇庆市博物馆、高要区博物馆、四会市博物馆、封开县博物馆、怀集县博物馆、广宁县博物馆、德庆县博物馆、星湖博物馆(肇庆市星湖文物管理所)等博物馆的积极响应,最终由9家博物馆共同组织展品。
2.运用辅助展品诠释廉洁文化
一些廉洁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藏品,根据现有条件却难以找到,为此,策展团队采用仿制、复制的方式,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出,以弥补展品在某些方面不足所造成的缺憾。
“持坚守白,不磷不淄”是民族英雄岳飞刻于端砚上的铭文,取意于《论语·阳货》的“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3]。砚铭表明岳飞品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100年后,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获得这方端砚,他钦佩文天祥的气节,便把砚送给他。文天祥在砚台背后刻下自己所写的诗歌以表明心迹:“研虽非石难磨穿,心虽非铁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宣。”这方砚台有岳飞和文天祥两位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相距百年的联动,更体现了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操守,还可以讲述爱国诗人谢枋得怒斥权奸的事迹和赤心爱国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廉洁文化藏品。只可惜这方端砚今天已难以寻找,所幸的是其拓片流传于世。策展团队最后决定采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把展品背后的故事讲给观众听,将这种坚持操守的精神和家国情怀传达给观众。
另外,还有明代肇庆府禁谕宋崇水口碑、清代官吏常捐基围经费碑记、清代重修周塘桥大路记碑、清代修培景福围桂林堤加石工记碑等,这些留下的明清石碑记录了肇庆地方官员自捐银两修水利、筑路桥,纾民困、为民谋利的事迹,是肇庆本地廉洁文化史实的见证。由于碑体本身比较硕大等原因,原物无法移到展厅进行展示,就采取了图片展示的方法。
3.精心编写展品说明,突出廉洁文化内涵
作为弘扬廉洁思想和文化的展览,策展团队对每一件展品的说明内容都进行了精心编写,挖掘其所蕴含的廉洁文化元素。如对“古权组合”这组展品的说明文字是这样写的:古人对度量衡器的感情,远超“计量”这一朴素的初衷。《孟子》将度量衡与待人处事的标准作类比:“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4]在古代,度量衡器象征着权衡的标准,乃至王权的威严魄力。权,权衡的不仅是事物,还有人心。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形象展示文物的廉洁文化内涵
廉洁文化展也采用了多媒体视频播放、触摸屏互动装置、VR技术展示等科技手段提升展览的效果。尤其是联合肇庆市电视台录制《看肇庆文物 说廉洁故事》系列微视频、联合西江网制作《廉洁文化展系列文物介绍》系列微视频,在“肇庆发布”、肇庆市电视台、西江网、多彩肇庆、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等微信公众号及其他网络平台推出。视频充分发挥微视频“微”的特点,每期只介绍一件文物展品,时间约1分钟,便于传播。动态的画面,加上解说员生动的介绍,文物的廉洁文化内涵更加形象可感,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参观体验。而且,微视频便于转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显著提升了展览的影响力。
三、结语
廉洁文化展对展品的解读,为观众搭起了解廉洁文化的桥梁。通过这些常见的普通文物来“讲述”廉洁故事,在无形中拉近了廉洁文化与观众的距离,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廉洁文化不只在“庙堂”,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和组织都是廉洁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也是展览着重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朱曼.试论明代官服补子图案的设计及其象征意义[J].兰台世界,2013(27):108-109.
[2]林洁.肇府藏珍:肇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精品图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237.
[3]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04.
[4]梁涛.孟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51.
作者简介:
徐义伟(198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展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