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博物馆讲解策略研究

2024-10-28李婷婷

东方收藏 2024年8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体验需求的不断增长,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讲解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博物馆讲解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将体验式学习融入博物馆讲解中,以提升观赏者的参观体验和学习效果。通过对体验式学习价值的分析,以及对具体讲解策略的研究,包括互动叙事、技术融合、情感共鸣和社群互动等方面,从而构建一套系统的、适合博物馆应用实际的讲解策略体系。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博物馆讲解;互动叙事;技术融合;情感共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桥梁。面对公众对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博物馆讲解方式已难以完全满足观众的期望,因此探索并实践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博物馆讲解策略,成为提高博物馆吸引力、增强文化传播力的关键所在。体验式学习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来促进知识的吸收与理解,该方式能够极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探讨其在博物馆讲解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增强其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博物馆教育的有效传播。

一、体验式学习在博物馆讲解中的价值体现

博物馆作为历史与艺术的宝库,将体验式学习融入其中,打破传统讲解单向传输壁垒,构建了多维度、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1]。观众不再是静默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展览叙事的一部分,通过亲手操作复原古器物、参与角色扮演重现历史场景,或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时空界限,直观而生动地进行体验,极大增强了参与感。观众的“五感”(形、声、闻、味、触)被全面激活,知识吸收不再局限于视觉与听觉,触觉、嗅觉乃至情感的共鸣都被纳入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全方位、沉浸式的享受,极大地提升了参观的愉悦度与记忆的持久性。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更能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博物馆讲解策略创新实践

(一)互动叙事:编织观众参与的故事网

1.角色扮演:让历史人物“复活”

角色扮演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观众穿上古代服饰,根据翔实的历史背景资料,扮演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或市井百姓。博物馆可提供定制服装、道具与简明角色背景介绍手册,组织专业历史讲师进行简短培训,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2.情景模拟:穿越时空的沉浸之旅

情景模拟乃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构建逼真的历史场景。例如:在展示古代城市生活的区域,打造一个完整的古代街道场景,包括建筑、店铺、行人等。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行走在古街上,感受当时的生活气息。同时,设置各种互动元素,如与虚拟人物对话、参与传统技艺制作等,进一步增强沉浸感。而在模拟的古代工坊中,观众可亲手尝试制作传统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与工艺技巧。为提升情景模拟的真实感,博物馆需注重细节的打造,从场景布置到音效氛围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且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设计不同难度和主题的情景模拟,如针对儿童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冒险主题、针对历史爱好者设计更为严谨的学术主题[2]。

3.互动剧场:演绎历史的现代篇章

互动剧场是一种将传统戏剧元素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观众参与或观看现场演绎的历史剧目[3]。在剧目设计上,可以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结合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进行重新编排,以达到古今对话的效果。实践中,除了专业演员的表演,也可设立观众互动环节,如让部分观众临时加入演出,担任相应角色或参与关键情节的选择,通过即时投票决定剧情走向,使得每次演出都独一无二。此外,剧场内外可布置成与剧目主题相符的环境,搭配光影效果与现场音乐,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让观赏者在享受艺术的同时,p6brdQsYacDSzl0DftbG71c96dqVz9yRnFD3T9BeJuE=深入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二)技术融合:数字科技赋能传统展示

1.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重塑文物背后的世界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的体验式学习开辟全新天地。博物馆应开发定制化App或小程序,借助VR设备,观众“踏入”古迹遗址,全方位、无死rw5Z+aiVVbDZTD6Vyd6xE0aov9LxQFJyzvsw726J9Yc=角地探索那些因地域限制或保护需要而难以实地访问的历史现场。佩戴VR头显,观众即可漫步于秦始皇兵马俑坑深处,近距离观察每一尊兵马俑的细节,甚至“参与”挖掘过程,体验考古学家的发现之旅。而AR技术则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叠加虚拟信息层,使静态展品“活”起来。只需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平板电脑,观众便能在摄像头捕捉的实物上看到动态的三维模型、历史背景介绍或专家解读视频,如同开启一扇通向过往的窗户。

2.交互屏幕:触控探索的知识海洋

交互屏幕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工具,为博物馆教育提供无限可能。安装大型触控屏或一系列小型交互终端,博物馆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转化为直观、互动的信息图谱,访客可以自由点击屏幕上的热点,深入了解特定展品的详细信息、制作工艺、历史背景,甚至通过时间轴追踪其流变历程。例如:在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访客通过触控屏幕“解剖”恐龙化石,层层揭示其内部结构,或是调整参数,观察地球不同地质年代的生态环境变化。此外,设计游戏化学习模块,如拼图复原文物、匹配历史事件与日期等,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挑战,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交互屏幕的配备设置需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确保访客操作流畅而不造成拥堵,同时界面设计应简洁友好,兼顾各年龄段用户的使用习惯与认知水平,使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学习的桥梁。

(三)情感共鸣:激发内心的文化共振

1.情感引导: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情感引导的核心在于挖掘并讲述与展品相关联的动人故事,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色彩,能够触动观赏者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4]。博物馆可邀请专业的编剧与历史学家共同合作,从浩瀚史料中筛选出既有历史价值又富含情感张力的故事线索,通过音频导览、多媒体展示或现场讲解员的深情叙述,将故事娓娓道来。例如:讲述一件文物背后的捐赠者及其家族几代人对这件物品的珍视与守护,或是一个小物件如何见证重大历史瞬间,这样的故事化处理能使冰冷的展品充满人性的温度。博物馆还应注重故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确保覆盖不同文化背景和观众群体,让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共鸣点。

2.共情设计:营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共情设计意在通过精心策划的空间布局、灯光音效以及展品布置,营造一个能够触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体验环境。博物馆应考虑整体氛围的营造,如在展示某一悲伤历史事件时,采用低沉的背景音乐与柔和的照明,使观众在进入该展区时能感受到相应的情绪基调。此外,利用空间叙事手法,如设置环形或线性路径,引导观众按照特定顺序逐步深入体验,每个转折点都精心安排与主题相关的元素,逐渐强化情绪积累,最终达到情感高潮。在特定展览中,可设计情感互动区域,如“心情留言墙”,鼓励观众写下自己的感受或对展品故事的感悟,形成观众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

3.反思启发:引发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体验式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促使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反思与哲学思考。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或工作坊,邀请学者、艺术家和公众共同探讨展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历史经验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在展览设计上,设置反思区或问题墙,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如“如果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结果会怎样”“这个故事对你个人的价值观有何启示”等,这些问题促使观众在离开博物馆后也能继续思考,形成持久的文化影响。同时,利用数字平台建立在线社群,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形成跨时空的思想交流,进一步扩大文化反思的深度与广度。

(四)社群互动:构建共享知识的社区网络

1.主题研讨:汇聚智慧的火花碰撞

主题研讨是博物馆构建学习社群的重要方式,旨在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展览,组织专家学者、观众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深入讨论与思想碰撞。博物馆定期举办公开研讨会,邀请跨学科的学者围绕展览主题发表演讲,之后开放观众提问与讨论环节,促进台上台下互动。例如:对于一场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展览,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国际贸易专家,从不同角度解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为了提高参与度,博物馆可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网络参与讨论。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不仅能够深化观众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思维的激发。

2.工作坊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与成就

工作坊体验作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观众动手实践,通过亲手制作与展览相关的工艺品,或尝试传统技艺,获得成就感与乐趣。博物馆可邀请工艺大师或非遗传承人主持工作坊,如在陶瓷展览中设立陶艺制作工作坊,让观众在匠人的指导下学习拉坯、上釉等工艺,亲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实施时,工作坊应提供充足的材料与工具,并确保每组人数适中,以便每位参与者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此外,结合现代技术,如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文物模型,让参与者在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中体验创造的乐趣。这种跨时代的互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技艺的认识,也激发了观众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与责任。

3.线上交流:跨越时空的思维对话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交流平台成为博物馆扩展教育影响力、构建全球学习社群的关键工具[5]。博物馆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群组或专业应用程序,为观众提供一个持续交流与分享的虚拟空间。在平台上不仅可以发布展览资讯、学术文章、教育视频等内容,还可以开设在线论坛、问答板块,鼓励观众就展览内容、历史文化议题等进行讨论。例如:设立“每日一问”栏目,邀请专家每天解答观众提出的关于展览或历史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即时传播与反馈。此外,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参与博物馆活动,如直播工作坊过程、分享幕后修复故事等,构建一个跨越地域限制、时间差异的全球知识共享网络,博物馆成为一个24小时开放的智慧殿堂,让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与广泛。

三、结论

体验式学习作为博物馆讲解策略的创新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互动叙事、技术融合、情感共鸣和社群互动等多元策略,为观赏者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学习与体验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持续变化,博物馆应持续探索与创新,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更加深入地融入讲解实践,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教育效能和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促进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林.博物馆教育工作中体验式学习理念的实践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1):153-155.

[2]杜维.浅谈体验式学习材料包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5):70-73.

[3]张琳.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以常州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5):81-83.

[4]王旖旎.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文化,2020(05):134-140.

[5]孟佳豪,郝琨,柳絮飞.“情境—体验/探究—认知”——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营造模式[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6(04):19-27+88.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91—),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讲解、教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