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笔情 花卉寓祥
2024-10-28梁艳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的变化,明清时期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装饰图案和装饰技法也相应改变。在装饰图案上,花草树木、折枝鲜果、祥禽瑞兽、鸡鸭鱼鹅、兔马牛羊、卿士庶人、黄童白叟、名人诗句、吉祥词语、世俗对联等,更添了几分唯美细腻;在装饰技法上,明代磁州窑在传统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基础上,延伸出“白地褐彩”装饰风格,其中,花卉纹饰简洁清晰,构图新颖独特、主题突出,强调图案的整体感,表达了吉祥祝福的寓意。
关键词:磁州窑;明清器物;花卉纹饰
明清磁州窑生产的罐类实用器,主要包括鸡腿罐、八棱罐、瓜棱罐、冬瓜罐、尊式罐、四系(长腹)罐等,制作精巧,形态各异,有的端庄挺拔、素雅高洁,有的玲珑娇小、妙不可言。装饰图案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虽少了宋元时期的豪放粗犷,却更添了几分唯美细腻。在装饰技法上,明代磁州窑在传统的“白地黑花”装饰基础上,延伸出了“白地褐彩”装饰风格。“褐彩”的呈色釉料实际上还是“斑花”料,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将“斑花”料的浓度进行稀释,这也就意味着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降低。氧化铁含量高的釉料烧成后呈现的是“黑花”,氧化铁含量低的釉料烧成后呈现的则是“褐彩”[1]。
明清时期受社会对文人书画追捧的影响,磁州窑的画师们顺势而为,紧跟潮流,采用绘、划、刻、剔等多种装饰技法,将暗喻壮志少年、社会贤达、世外隐士、谦谦君子等群体高洁清雅、坚贞不屈的品格精神的梅、兰、竹、菊、牡丹、芍药、莲花等植物,装饰在瓷罐的方寸之间,既起到美化装饰的效果,又具有美好的寓意[2]。
一、梅花纹罐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作诗咏梅,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叹其神形俱清、或颂其节操凝重;文人雅士画梅,多以斜横、疏瘦、老枝、怪奇为贵,乃因枝疏则风神洒脱、干瘦则骨格清癯、株老则苍劲古朴、花苞含蓄则厚积薄发、花朵绽放则凌寒独放……梅花高洁清雅、凌寒傲霜的品格精神,备受卿士庶人的喜爱,磁州窑画师们便把梅花的多种形态绘于瓷罐上,赋予其各种美好寓意。
1.明代白地褐彩梅花纹罐
圆唇,直口,短直颈,折肩,鼓腹下收,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饰双环纹,肩部饰连叶纹,亦称“富贵不到头”,空白处绘点缀装饰纹,腹部对称绘三朵折枝梅花纹。
2.清代开光白地褐彩梅花纹盖罐
罐盖穹顶,直沿,母口。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腹部开光内绘折枝红梅花和蝴蝶主题纹饰。
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罩化妆土罐坯上,用竹木类尖状工具划出开光,剔除化妆土至罐坯,凹凸感和颜色对比跃然而出。用“斑花”料于开光内绘梅枝,再用稀释的“斑花”料堆点梅花纹、绘蝴蝶纹,罩上透明釉,晾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窗外梅花三两枝”“窗外梅花解笑人”……窗外梅花的意境油然而生。
二、兰花纹罐
兰花多长在幽僻之处,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花色淡雅,花香清冽。于空谷中绽放的幽兰,既不艳丽也不张扬。将兰花绘于瓷罐之上,寓意人品如同谦谦君子一般温润如玉、高洁端庄。
如清代白地褐彩兰花纹瓜棱盖罐(图1),整体呈瓜棱形,盖呈瓜棱穹顶,顶部有圆钮,平沿,子口。盖罐为圆唇,母口,短直颈,折肩,瓜棱腹,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腹部绘褐彩兰花纹主题纹饰。
褐彩兰花纹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罩化妆土罐坯上,用“斑花”料绘兰叶于罐腹部,再用稀释的“斑花”料堆点兰花纹,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只见红兰花绽放,花随风舞,为瓷罐增添了空灵之美。
三、竹纹罐
竹子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植物,它四季常青、高拔挺直、宁折不屈的品质独树一帜,历四时而茂盛、临霜雪而不凋的形象更是让人惊叹和钦佩。因此,绘竹子于瓷器之上,寓意人品高风亮节、谦虚淡泊、潇洒俊逸。
1.清代酱釉(白竹叶)竹纹罐
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酱釉及底。腹部绘竹纹主题纹饰,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酱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绘竹竿和竹枝于罐腹部,再用化妆土(白碱)绘竹叶,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酱釉和白竹叶颜色对比强烈,竹枝挺拔,竹叶摇曳,寓意高风亮节的人品。
2.清代白地黑花竹纹尊式罐
圆唇,盘口,短直颈,溜肩,球形腹下收,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腹部绘竹纹主题纹饰。
白地黑花竹纹装饰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妆土罐坯上,用“斑花”料绘竹竿、竹枝和竹叶于罐腹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
四、菊花纹罐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爱菊、咏菊、画菊的作品流传至今,数不胜数。菊花在每年百花凋零的秋季盛开,不仅清丽淡雅,而且不畏严寒,寓意真诚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成为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
如清代酱釉(白)菊花纹罐,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酱釉及底。腹部绘菊花纹主题纹饰,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酱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绘菊枝、菊叶于罐腹部,用化妆土(白碱)绘菊花,再用“斑花”料绘辅助叶纹,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罐体酱釉和白色菊花的颜色对比,突出了罐子的雅洁之美。
五、蕉叶纹罐
在瓷罐上饰蕉叶纹,以清代居多。在汉字中,“叶”谐音“业”,瓷罐上装饰蕉叶纹,寓意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清代酱釉(白)蕉叶纹罐
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酱釉及底。腹部绘蕉叶纹主题纹饰,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酱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绘蕉叶轮廓、茎脉、绶带及其他辅助装饰于罐腹部,再用化妆土(白碱)填绘蕉叶内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罐体的酱釉和白色蕉叶颜色对比强烈,突出罐的雅洁之美。蕉叶搭配云纹和绶带纹,寓意“壮志凌云,大业高升”。
2.清代白地黑花剔蕉叶纹罐
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腹部绘(剔)蕉叶纹主题纹饰。
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妆土罐坯上,用竹木类尖状工具划出蕉叶轮廓,剔除化妆土至罐坯,在蕉叶轮廓内用“斑花”料绘蕉叶茎脉,轮廓外绘辅助纹饰,凹凸感明显,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蕉叶搭配绶带纹,寓意“大业有成,前程似锦”。
六、莲花纹罐
莲花,又称荷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便成为佛教的标志性符号,因此,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佛寺称“莲宇”等。受佛教影响,莲花成为磁州窑瓷罐的主要纹饰之一[3]。
1.明代白地黑花莲花纹罐
圆唇,直口,短直颈,溜肩,鼓腹下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饰多道环纹,肩部饰莲叶纹,空白处绘点缀装饰纹,腹部绘三组莲花纹。
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妆土罐坯上,用“斑花”料在不同的部位根据需要绘制莲花纹饰及其他辅助纹饰,用尖状竹木工具划出花、叶茎脉,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
2.清代酱釉剔填白莲花纹罐
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酱釉及底。腹部剔莲花纹主题纹饰。
罐子上剔填莲花纹饰,工艺繁杂。首先在施酱釉的罐坯上,用尖状竹木工具分别划出莲花、莲叶和莲蓬的轮廓,然后剔除轮廓内的酱釉至罐胎坯上,在轮廓内填入白色化妆土,之后在罐坯表面绘出花梗或水草等装饰图案,最后罩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白色的出水莲花栩栩如生,使瓷罐亦有了亭亭玉立、洁白无瑕的感觉。
在汉字中,“莲”谐音“廉”,瓷罐上装饰一茎莲花,寓意“一品清廉”;莲花纹搭配一只鹭鸶,寓意“一路清廉”;莲花搭配篷子,则寓意“连(莲)生贵子”等。
七、桃纹罐
桃自古以来便象征长寿,两个桃子或桃纹搭配蝙蝠纹,寓意“福(蝠)寿(桃)双全”;多个桃子搭配多只蝙蝠,寓意“多福(蝠)多寿(桃)”……
1.清代白地褐彩桃纹瓜棱罐
瓜棱形,圆唇,母口,短直颈,折肩,瓜棱腹,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腹部绘褐彩桃纹主题纹饰(图2)。
2.清代白地褐彩福寿桃纹盖罐
罐盖穹顶,弯沿,母口。罐圆唇,子口内敛,短直颈,口颈处无釉,溜肩,腹部下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盖顶部绘褐彩桃纹,腹部题“福寿”。
褐彩桃纹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妆土罐坯(器盖)上,用稀释的“斑花”料绘桃纹主题纹饰于罐腹部(器盖上),再用“斑花”料绘桃枝、桃叶,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红润诱人的桃子在罐子上显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喜庆、吉祥的视觉效果。
八、石榴纹罐
石榴纹是中国传统纹饰图案之一,石榴状似球形,果实之中满是石榴籽,被视为祥瑞之果。
1.明代白地褐彩石榴纹四系罐
圆唇,直口,短直颈,折肩,颈肩部对称饰有四个桥形系,瘦长腹,隐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双系之间饰桃叶纹,腹部绘石榴纹等。
磁州窑工匠在施化妆土的罐坯上用稀释的“斑花”料绘硕大石榴,用“斑花”料绘出石榴花嘴,再绘石榴的枝、叶,在另外两处绘辅助装饰,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红润诱人的石榴在罐子上活灵活现,寓意子孙昌盛、后继有人。
九、葫芦纹罐
葫芦用途广泛,果实可食用。成熟后的果实可作为盛酒器、盛水器,一切两半还可以制作成舀水、淘米用的瓢。也可供玩赏。
1.清代白地褐彩葫芦纹瓜棱罐
瓜棱形,圆唇,母口,短直颈,折肩,瓜棱腹,隐圈足。通体施白釉及底。腹部绘褐彩葫芦纹主题纹饰。
褐彩葫芦纹是磁州窑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妆土罐坯上,用稀释的“斑花”料绘葫芦纹主题纹饰,再用“斑花”料绘绶带纹和辅助装饰于罐腹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窑烧制而成。葫芦谐音“福禄”,挽上绶带,寓意“万(挽)代”,合起来寓意“福禄万代”。
十、其他花草纹饰
除了上述典型纹饰外,明清时期磁州窑瓷罐上还有许多其他形态各异的花草纹饰,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表现在瓷罐上,展示了磁州窑装饰图案的多样性。
1.明代白地黑花花卉纹四系罐
圆唇,直口,短直颈,折肩,鼓腹下收,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整体分三组纹饰,以双环纹为框架,罐口沿绘连环纹饰,肩部和腹部绘变形花卉纹和叶纹组合一周,寓意“富贵不到头”。
2.明代白地黑花花卉纹鸡腿罐
圆唇,大口,短直颈,溜肩,鼓腹下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不及底。鸡腿罐的颈肩部为波浪形纹饰,腹部双面开光,开光内绘花卉纹图案。绘画以线条勾勒为主,运笔飘逸洒脱。腹下部有连续的线条纹饰,足部有一圈简单的褐色勾线(图3)。
总而言之,明代早期磁州窑纹饰在瓷罐上画面较满,线条舒展流畅、笔法潇洒。清代磁州窑纹饰则以雅、秀为主,纹饰简洁清晰,构图新颖独特、主题突出,强调图案的整体感,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尧成,张筱薇.磁州窑古陶瓷装饰技术成就[J].文物春秋,1997(S1):93-96.
[2]刘敬华,李翠轻,谭浩楠.磁州窑纹饰艺术[J].大舞台,2012(03):166-167.
[3]尹梓鉴.浅析中国传统莲花纹饰的形式与意味[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20-22.
作者简介:
梁艳亭(197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学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磁州窑瓷器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纹饰的演变过程及装饰纹饰的寓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