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藏品管理研究
2024-10-26黄丹
摘 要:智慧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应围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藏品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性的核心问题展开。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基于建立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打造高质量文博队伍入手,实现藏品保护与传承的现代化,从而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创新的技术应用,不仅极大提升藏品的保护和展示效率,还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能够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教育价值实现。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藏品管理;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17
博物馆行业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云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从而衍生出“智慧博物馆”。通过不断的模式、技术及理念革新,智慧博物馆成功地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和信息资源的需求,标志着未来博物馆建设和进步的方向。传统藏品管理依赖于人工记录、物理存储和线下展示,面临着信息孤岛、安全风险及互动性不足等问题。而智慧博物馆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能够实现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管理及多元化展示,极大地提高藏品管理的效率、安全性和观众的互动体验。特别是在藏品监测、环境控制、信息检索与数据分析等方面,智慧技术的应用为解决传统藏品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深化智慧博物馆中的藏品管理,不仅关乎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更关系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模式探索,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博物馆背景下藏品管理工作概述
1.1 智慧博物馆文物知识管理
文物知识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全面、动态的文物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涵盖从考古发掘、图像搜集、文物征集到影像资料等多渠道收集来的文物基础信息,而且还涵盖对文物动态信息、数值数据以及文物与文物之间、公众与文物之间互动信息的持续更新与记录。通过构建数据库系统,不仅能够确保文物资源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而且还能够提高文物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藏品的精准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支撑①。
在智慧博物馆的操作框架内,对于文物数据的管理和应用需要依托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管理者能够从庞大的数据集中筛选出与特定展览主题或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物信息。其不仅有助于策划具有高度主题性的展览活动,还能够提升展览的质量和观众的参与度。
此外,智能检索系统的应用可基于关键词快速定位相关文物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信息获取方式。
智慧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深入挖掘文物数据的内涵,为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此类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精确性,还能够为文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智能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博物馆能够根据社会教育的需要,快速提供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文物信息和多媒体资料,从而在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实现文物资源的有效应用。
1.2 智慧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
在智慧博物馆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经历从传统方法向高度智能化技术的转变,不仅体现在管理方式和保护理念上,更是在技术应用和操作流程中寻求创新和突破。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方面迈进新的时代,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运用成为该转变的代表。RFID技术为每件文物配备了“电子标签”,为文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进,每件藏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代、位置和名称等都被电子化记录,极大地提高文物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文物的实时跟踪成为可能,而且有效地防止文物的丢失和损坏②。
此外,智慧博物馆还利用无线智能感知技术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湿度、光照和污染物等关键指标的监测,以及虫害和霉菌的预防。技术的集成构建全面的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确保文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得以保存。通过此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出环境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还包括电子票务、智能导览等服务系统的整合,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照明和文物环境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持。人工智能在文物修复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价值的挖掘和文物数据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为文物的精确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1.3 智能展示与服务
智能展示与服务作为核心内容之一,能够显著提升博物馆的互动性和教育功能,将传统文物展示转变为全新的文化体验。通过利用5G、人工智能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极大丰富了文物的展示手段和形式,还能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体验。特别是通过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文物的数字影像可详细采集,从而实现对其色彩、光影和空间结构的精准还原。此技术能够使文物展示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使公众可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全面体验到每一件文物的独特魅力③。进一步地结合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平台和直播技术的使用,为文物的信息传播开辟广阔的空间。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有效地提升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促进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构建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通过移动设备,观众可随时随地接触到文物信息,VR设备的应用则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极大地增强用户的感官体验。5G技术的高速传输能力为采用曲面投影、全息投影等先进展示技术提供可靠支持,5G技术不仅加强观众的参与感,而且为进行文化和历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智能化的展示和服务,数字化文物展览的影响力和效果得以最大化,不仅拓宽博物馆的教育和文化传播路径,也实现从传统展览向互动体验的转型,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2 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藏品管理运用路径分析
2.1 建立藏品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藏品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实现藏品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其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为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强大支撑。在藏品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中,每件藏品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包含详尽的藏品信息,如历史背景、尺寸规格、保护状况和展示记录等,实现藏品信息的全面数字化。
合理划分管理系统板块是保证系统运行的基础。管理系统板块的划分需根据博物馆的具体需求和藏品管理的特点进行,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板块。同时,优化系统功能是提升管理系统性能的关键。智慧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对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例如,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藏品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优化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此外,增强系统平台的便捷性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智慧博物馆管理系统的用户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和观众等多方面,因此需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便捷、易用的系统平台④。例如,设计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终端设备的访问和操作。
同时,还可以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图形化建模工具,降低用户的学习和操作门槛,提升系统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增强系统平台的便捷性可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体验,促进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以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不仅作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还承担着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通过紧密结合国家文物保护与数字化转型的指标规范,闽越王城博物馆致力于建设互联互通、具有高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的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其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探索和期待。闽越王城博物馆藏品丰富,涵盖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多个类别。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闽越王城博物馆依托B/S结构构建起藏品信息数据库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藏品从征集、编目、入馆、入库、鉴定、修复、展览、保护、注销到数字知识产权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全面的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件文物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记录和更新,同时也为科研人员、学者和公众提供便利的查询和研究条件。
数字化资源是闽越王城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不仅实现文物的高清扫描、3D重建等形式的数字化呈现,还开发虚拟展览、在线教育资源等,极大地扩展文物的利用方式和影响范围。数字化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文化享受方式,同时也为文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能,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⑤。
业务流程是闽越王城博物馆日常运营的主线。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结合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支撑,博物馆实现业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无论是文物的征集、入库、修复,还是展览的策划、执行,以及科研、宣传教育等各个环节,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以技术为支撑、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运营模式,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保证服务质量,增强了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和满意度。
2.2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藏品保护修复与展示两大领域内的应用,展现深远的影响力和革命性的进步。在藏品保护修复方面,高精度三维扫描、数字化成像技术及环境监测技术等数字工具的运用,为珍贵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
通过先进技术,博物馆能够对藏品的物理状态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⑥。特别是在处理脆弱或难以直接触碰的文物时,非接触式的数字成像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物的潜在损害,确保文物的原貌得到妥善保存。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博物馆能够实时监控藏品存放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以此调整和优化藏品保护措施,预防环境因素对藏品造成的损害。
在藏品展示领域内,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样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使观众即便身处遥远之地,也能如临其境般欣赏到珍贵的博物馆藏品。
此外,数字展览平台的建设允许博物馆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其丰富的藏品资源。不仅极大地扩展博物馆服务的覆盖范围,也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文化学习和欣赏渠道。更进一步,互动式展览设计通过集成触摸屏、互动投影等数字设备,实现展览内容的多维度呈现和观众参与度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展览的教育意义和娱乐价值。
以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采纳高精度三维扫描和数字成像技术,为西汉闽越国云树纹瓦当、西汉龙首玉带钩等珍贵文物提供非侵入式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允许工作人员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其保护与修复需求。此技术的应用,不仅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同时提升了修复工作的精细度和科学性。环境监测技术的引入,通过对温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和调整,为文物创造最佳的保存环境,有效防止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潜在损害。
在文物的展示方面,闽越王城博物馆通过运用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向公众提供全新的互动和沉浸式观展体验⑦。通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光电技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及库藏的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同时留存文物高精度几何、纹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虚拟展示、体验型的数字化开放共享产品,将闽越王城博物馆的馆藏珍贵精品文物更全面、更丰富、更逼真地保存下来,实现闽越王城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同时,通过全息影像这种多媒体科技展示方式,重点展示大型宫殿建筑,全方位地展示宫殿建筑建造过程。
2.3 打造复合型文博管理队伍
为促进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进步,博物馆应建立具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其不仅需具备深厚的藏品管理专业知识,还应精通计算机及通信技术操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深谙传统文博知识,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在藏品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多面作用。
培育此类人才,首要步骤是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该体系需融合文物学、博物馆学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课程,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同时,博物馆应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发实习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藏品数字化、虚拟展览设计等技能,从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针对现有的技术人才队伍,优化其结构需从明确岗位需求入手,对于数据管理、展览设计、网络安全等关键职能,制定详细的职能描述和技能要求。基于要求,通过设计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连续的培训计划,包括在线课程、工作坊和行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以促进人才的持续成长和能力提升。
此外,博物馆应建立人才梯队建设机制,通过职级晋升、项目负责人选拔等方式,激励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引入跨界人才和鼓励内部人才跨领域学习,是拓宽管理队伍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跨部门的学习交流活动、跨领域的项目合作,促进不同背景人才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以此打破知识壁垒,建立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的工作环境。在人才引进方面,博物馆应开阔视野,积极吸引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如项目合作、顾问咨询等,充分利用外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博物馆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博物馆的兴起标志着文化遗产管理进入新的时代,藏品管理作为其核心,其实践与理论研究成为博物馆学科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优化藏品管理流程,提高藏品的安全性、可访问性及信息的准确性,成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未来,智慧博物馆建设将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力量,为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跨时代传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iuIRNDEyfBCug4yxNv622M3eaPOSCB9XaTep3DCJn4c=光彩。
注释
①郁健琼.浅析文物科技信息及共享: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例[J].科技风,2022(17):65-67.
②郁健琼,龚玉武,杨培森,等.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以上海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4):24-26.
③梁颖瑜.基于智慧时代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0):120-122.
④周福波.关于智慧博物馆背景下藏品管理工作的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21(25):190-192.
⑤彭宇,柳泳.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3):193-195,209.
⑥单斌.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探究[J].信息技术时代,2024(4):91-94.
⑦孙晓艳.智慧博物馆背景下藏品管理工作的研究[J].科技传播,2020(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