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的培育研究

2024-10-26刘琴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文章旨在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40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中华民族世代的智慧与文明,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高职院校尤其是社科类高职院校注重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义不容辞。

1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培育研究的意义

1.1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宝贵遗产,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借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②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最后,通过培育传承意识,学生能够深刻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与深远意义。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传承活动,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与魅力,从而激发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培育研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学生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中,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共同制订计划并分工合作,进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意,学生在学习和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也鼓励学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最后,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生活技能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培养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依靠大量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持,他们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理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通过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能够培养出一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再次,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PDtGYtLStkeAwDQJWFBVqg==传承人才,此举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理解,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最后,高职院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也能促进教育多元化与特色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教育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4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能够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资源。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相关技能。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最后,还可以与文化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1.5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传统,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强化我们的文化根基。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持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最后,高职院校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展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增强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可,这有助于提升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2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阵地,尤其是理工科高职院校,实用性取向较强,这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常被忽视。学校过分追求实用能力,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了解和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认识的薄弱。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民族鼓、剪纸、形意拳等选修课,可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这导致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缺乏足够的热情与积极性。虽然高职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学生可能因缺乏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践机会,而难以充分投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与兴趣。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相关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缺乏相关教材、设备、实践机会等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师资队伍中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或者研究经验的教师也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缺乏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的指导,使得学生无法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承载着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任务,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充满挑战,我们发现高职院校需要在维护传统与推动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有待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在传承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和组织,导致传承工作不够深入、全面。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注重师生间的传统师承关系,而现代教育强调自主性、创新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大难题。高职院校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资源相对紧缺,尤其是理工科与社科类高职院校间的差距明显,导致一些院校无法充分发挥传承与创新的潜力。

3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的培育路径

3.1 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和重视

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和重视,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校园内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存在片面或模糊的情况,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了解,甚至出现认知误区。这种认知状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阻力,迫切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与展览活动,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校举办讲座和展览,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制作过程、传承现状等,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活动,鼓励师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加强宣传推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宣传,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增强对其的重视与保护意识。利用校园媒体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相关知识、活动和成果,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注度。

从次,设立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校园内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优秀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加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还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学金。

最后,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发展。为了提升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应积极开展专门的师资培训活动,组织教师们深入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提升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和重视,为有效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

首先,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库。广泛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存储、检索和使用。定期更新资源库内容,确保教学资源的新颖性和时效性。

其次,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意识。例如,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传承责任。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赛、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应加大投入,建设相关实验室、展示馆等教学资源,保障教学的有效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吸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增加课程设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列入课程体系,并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再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交流平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展览、比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开展校际合作,与其他高职院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发展。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网络教育,建设在线课程。“高校应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活动,进一步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③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应用在高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还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3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机制

完善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机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任务。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可以为机制的完善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制,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传承体系。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职业技能的结合有助于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方式,弥补传承过程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的良性发展。

其次,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成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汲取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能力与水平。积极深化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的合作,并致力于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和合作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魅力。

3.4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也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还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理解,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策略。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信息,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指导。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的学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和产业化技能。同时,基地还可以作为展示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平台,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再次,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研究。通过对传统技艺的深入挖掘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可以开发出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这种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还需要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注释

①李亚,汪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24(1):46-52.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③张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4(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