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传播
2024-10-26邹滢
摘 要:自公众考古的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各地方省市及学界均有考古学如何走近大众的相关探讨、实践。各形各色公众考古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不乏佼佼者以新形式、新手段点燃大众对于考古学的热情。2023年,厦门市汲取前人经验,依托地方特色,初次进行公众考古相关实践,所获颇丰。
关键词:公众考古;厦门;博物馆;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42
1 让考古学走向公众
公众考古,源自欧美的“Public Archaeology”一词,有时抑或翻译为公共考古。学界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于“Public”一词的不同理解,在考古学与公众关系之中各取所倚进行探讨,衍生出公众考古与公共考古两种理念。前者聚焦于考古学的社会化,偏向于强调考古学与大众的实践互动;后者更加偏重于考古资源公共化,重点落在了职能部门如何使得考古资源惠及大众①。然两种理念殊途同归,本质都在于推动考古学揭下神秘面纱走向公众,即延续苏秉琦先生所倡导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之理念。
于此,国内已有诸多实践,此处简要划分为体验类实践与传播类实践两种。
体验类实践注重于加强公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譬如: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对于考古遗址遗迹进行原址展示,考古遗址社会志愿者招募等尝试。大众可以通过遗址遗迹了解考古;可以对考古现场观摩学习甚至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考古现场,以此加深对考古的理解。
传播类实践则是对考古学的再解构与泛传播。譬如:出版考古相关科普书籍刊物、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对考古工地现场进行直播、拍摄播放考古相关纪录片、制作考古相关衍生综艺等。媒体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传统纸媒或是新型流媒体,以多种渠道扩大考古的辐射力,更能广泛地影响大众。
以闻名遐迩的三星堆遗址为例,其一系列公众考古活动亦可划分为遗址展示体验与社交媒体传播两大类别,二者相结合,于公众、于考古,均有裨益。例如,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三星堆新发现》的直播,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让三星堆遗址与世界各地的观众实现了实时交流互动,突破了时空限制,搭建了良性沟通的桥梁。又如,当地修建的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与三星堆保护修复馆,游客可以通过透明窗户观看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通过开放的文保平台了解文物修复、保护的日常。再如,《探秘三星堆》《走进三星堆》《三星堆新发现》《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等系列纪录片将三星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实践操作拍摄记录,进行宣传推广。
截至目前(2024年3月),2022年推出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已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获得1.5亿的高播放量与9.8分的高评分,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拉近了古蜀文明与大众的距离。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中,三星堆博物馆突破重围占据中博热搜综合指数第六名(图1),在体验与传播的结合之中,古蜀文明揭开神秘面纱走向公众,获得热烈反响。
2023年,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亦结合了以上两种实践类型,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开展了面向大众的“厦门公众考古月”系列活动,进行公众考古初实践,并选定于当年的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开始,于文化遗产保护日(6月10日)结束。
2 厦门公众考古实践
2.1 体验之前
2.1.1 浓缩课堂
由于考古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本次公众考古活动报名前来参与的考古体验员大多没有考古学相关基础,田野考古的操作规范与现场安全问题在活动规划之中纳入了考量。在正式走进考古体验之前,考古体验员们需要参与主办方安排的田野考古相关讲座并进行一个随堂小测试。尽管这样的浓缩课堂与真正的考古教学相差甚远,但可以让考古体验员们对考古学与田野操作形成一个大致认识,为后续的考古体验打下了基础。
课堂虽浓缩,知识分量不减。本次公众考古月除了厦门市博物馆深耕闽南本地考古的考古专家郑东副馆长前来《“铲”释厦门》,对厦门近年本土考古发现进行回溯外,亦与其他科研机构联合开授考古讲座,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刘翀老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梁国庆副研究员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刘志岩主任皆受邀到馆开授考古学相关讲座。其中不仅涵盖考古学的基本知识、考古发掘技术要领与相关工具使用,还有以漳州圣杯屿沉船为典例的水下考古科普及别具特色的张献忠遗宝发掘亲历分享。此外,在考古体验员动手体验的现场,全程皆有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现场保障,确保考古体验员在考古体验全程的安全性与田野操作的规范性。
2.1.2 古道古寨古民居
本次厦门公众考古的选址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前格村的半岭古道,是古代安溪通往泉州府的必经之路,因主要通过古道运送粮食、食盐、茶叶等,使用驴骡牲畜进行驮运,亦被称为厦门的“茶马古道”,是厦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有力见证之一②。半岭古道以数块不规则鹅卵石、山石铺设而成,从前格村五里林自然村环山蜿蜒通至半岭村,全长约为2.5千米。此古道于宋元时期修筑,一直使用至20世纪30年代,因使用时间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是厦门同安地区乃至于福建省唯一现存最原始、最为完整的古道遗迹。与此同时,同安作为厦门文化荟萃之地,因其历史悠久,所存文物古迹不在少数。单此处选址而言,除主活动区域的半岭古道之外,附近还有炮楼、古寨址以及古厝共六处遗迹点,造就一幅古色古香人文之景,与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相辉映,考古体验员在体验考古之余亦能感受同安古村落之美(图2、图3)。
2.2 流程完整
大众所了解的“考古”,可能仅仅局限于考古发掘这一手段。但在田野考古工作之中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田野调查、发掘、清理。落到实际工作之中,经常是几种工作方式的混合运用,在田野调查时往往会配合着试掘,发掘之中也会继续着田野调查。而以上三种工作方式皆属于野外工作的范畴,完整的田野考古工作还包括野外工作之前的准备、野外工作之后的室内整理以及最后的考古报告编写。本次厦门公众考古月之中,设计了田野调查、试掘、器物修复模拟以及绘图四大环节,将田野考古工作简化但较为完整地保留,让考古体验员们更能感受到完整的考古流程,同时更好地普及考古知识。
在时间上本次公众考古体验安排也做到了尽量贴合真实的考古工作,依照事前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与报告编写的流程进行。考古体验员们首先在半岭村附近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调查,范围包括后期主要活动区域的半岭古道,以及古道附近的半岭8号民居和半岭寨址。深耕汀溪文化多年,熟知同安历史的汀溪镇文化站原站长刘良阵鼎力相助本次公众考古月活动,在田野调查期间他为考古体验员们介绍半岭古道的古往今来(图4),带来关于半岭的独家记忆。田野调查之后,考古体验员们在实地进一步学习考古勘探相关知识,包括探铲、手铲的使用,如何布方,如何对遗迹进行清理,遗迹平面示意图绘制等(图5~图7)。
本次公众考古月活动与实际中的考古工作具有较大差异的是,由于本次活动是面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的公众考古活动,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这一环节简化为考古体验员们提交一份自行制作的考古vlog(短视频日记)作为对于本次活动总结。大多数参与本次公众考古活动的考古体验员或在厦学习,或在厦工作、生活,本次公众考古活动不仅让他们对于考古有了初步认识,更让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以此,既可以让考古体验员们在考古体验结束后进行一个简短的回顾,又可以形成公众考古活动的二次传播。
2.3 媒体宣传
本次厦门市公众考古活动与厦门本地知名媒体海峡导报建立深度合作,后续亦得到厦门日报等多家媒体支持。在活动前期的公开招募阶段就收到了上百份申请表,可见公众对于考古体验活动的热情。在公众考古活动进行时,海峡导报、厦门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于活动持续跟踪,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其中有时兴的短视频形式制作的《体验员赶“考”记》每日进行更新,有公众号图文新闻推送,也有传统纸媒版面报道(图8)。媒体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活动,让考古通过本次公众考古月活动揭开神秘面纱走向公众。
3 对于日后厦门公众考古的遐想
由于本次公众考古月活动是厦门地区进行公众考古初尝试,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对活动进行及时反思,便于进一步推动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对于日后的类似活动亦有借鉴意义。首先,是建立考古志愿者团队。对此,国内各地已有不少先例。本次厦门公众考古月活动已将所有报名参与活动的考古体验员信息留档建库,后续如果能建立属于厦门的考古志愿者团队,开展持续性的合作,公众考古活动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月,对于推动厦门的考古事业走向公众大有裨益。其次,是对公众考古类型的拓宽。目前厦门正在着手厦门城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推动厦门城遗址公园的建设。若干年后,厦门城遗址公园建成时,公众可以到厦门城遗址原址参观,于古城墙之中远眺今日之厦门,更加深入了解厦门本土的历史文化。同时,本次公众考古月活动推出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日后加入最新的AR技术等搭建考古云探索平台,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考古相关操作知识,利于考古爱好者自行进一步学习。最后,是关于传媒手段的利用。新媒体时代可以乘媒体之风让考古知识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厦门在城市之中并不缺乏流量,反而还有些“网红”。庞大的流量可以让厦门考古更快进入公众视野,但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抓住科普这一核心,切忌将考古过度娱乐化。
注释
①魏峭巍,方辉.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J].考古,2018(8):114-120.
②洪卜仁,靳维柏.厦门传统村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