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毕业证章背后的光辉岁月

2024-10-24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40期

近日,在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参观时,一枚80多年前的抗大第一期毕业证章吸引了我。

这枚毕业证章,直径3.6厘米,厚0.1厘米。圆形,铜质,镶珐琅漆。证章正面为黄底,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将证章分为数个区间,从右至左分别镌刻“团结”“活泼”“严肃”“紧张”及“毕业证章”等繁体字,五角星中部镌刻“抗大”二字,下方刻阿拉伯数字“1”,即第一期。

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期学员1000余人,全部来自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各部,分为三科。一科38人;二科约200人;三科800余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中央指示第二期学员立即毕业,于8月奔赴各个抗日战场。

抗大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抗大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一家。”

抗大创办后,精心设计了校徽、校旗和校歌。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战胜利后,抗大于1945年底迁往东北,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这枚毕业证章虽历经风雨沧桑,仍然令人瞩目。尤其是上面镌刻的校训,让人领略到英勇奋战的抗战精神。

(摘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李笙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