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后怎么养老
2024-10-24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40期
退休之后怎么养老,这是古往今来具有高度共通性的话题。那么,在魏晋南北朝,人们如何退休及养老呢?
名士退而不休
自先秦时期起,养老问题就很受重视。《礼记·曲礼》记载:“七十曰老,而传。”意即人到70岁要把自己的职责传给下一代。又载:“大夫七十而致事。”意即人把本职所统之事交还给天子。
秦汉以来基本上约定俗成70岁为退休年龄,但也有例外。历代都不乏名士退而不休。比如,刘宋名将沈庆之70岁提出退休,当时宋孝武帝对沈庆7a884c8e178a1adfbaa2a786be072cc2aa99851867dc644d5c04fa2d731294dd之非常倚重,百般挽留,沈庆之仍请辞,皇帝只好应允,但心照不宣地退而不休。后来战乱再起,沈庆之立即出山平乱。
80岁以上赐谷加帛
普通民众则划定明确的退休年龄线,魏晋时规定, 60岁以上免赋役。南北朝时调整为60岁以上免力役,66岁以上免除赋税。并特别对80岁以上老人出台特惠政策,刘宋王朝下诏令:鳏寡孤独笃癃不能自存者,赐谷五斛;年80岁以上,加帛一匹。北魏和北周的普惠面更宽,年满80岁者,可以免掉一个儿子的力役。年满百岁者,全家都免力役。
不过囿于古人寿命较短和古代社会行政条件所限,朝廷的养老政策很难落实到全民,仍有许多贫苦百姓无法安享退休生活。
重视养老立制度
魏晋南北朝各朝各国在基本官俸之外,产生了许多制度化养老措施。比如实行刑律优免政策,年满70岁以上,即使有过失也不得罚没为奴。魏晋南北朝重视养老,孝文化大行其道。比如著名的《陈情表》作者李密,因孝名而被朝廷重用为官。
南朝还探索了社会养老职能。梁武帝下令,郡县要收养不能自存的老小。并下令,在京师开办孤独园,收养老人、孤儿。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