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中的巴洛克音乐
2024-10-23马成傲
《库普兰之墓》包含六首小曲,根植于巴洛克音乐形式,承载历史沉淀与精神内核。这些音乐形式历经岁月洗礼,形成独特模式,被后世作曲家所遵循并焕发新光彩。拉威尔通过该组曲展现了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尊重与继承,同时巧妙融入20世纪音乐语言,创造古典与现代交融之作。这是对巴洛克音乐的深情致敬,也彰显拉威尔的音乐才华与独特视角。
一、前奏曲(Prelude)
在巴洛克时代,前奏曲、赋格和托卡塔等音乐形式被艺术家们巧妙地编排成优雅的套曲。其中,《库普兰之墓》中的前奏曲,是拉威尔为缅怀英勇的战友雅克·夏洛中尉而精心创作的。这首前奏曲以e小调为基础,采用12/16拍,呈现出一种带有鲜明再现性的二部曲式结构。作为整部组曲的开篇,这首前奏曲基于一种快速而重复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模式,乍听之下似乎没有明显的主旋律,但实则巧妙地将主题融入这些复杂而波动的音型之中,这种手法体现了巴洛克音乐对统一性和对称美的极致追求。其中,乐曲巧妙地运用了装饰音,装饰音的巧妙使用正是巴洛克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的巴洛克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那个时代音乐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赋格(Fugue)
赋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的复调声乐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大量作曲家的努力下,赋格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器乐体裁。这部作品在拉威尔的音乐生涯中独树一帜,是他唯一创作的赋格作品,因而更显珍贵。
全曲结构清晰,分为三个部分,其主题动机来源于该曲中的第一首前奏曲,但不同于前 奏曲的是,赋格将主题旋律移高了八度,在极弱的力度下进行演奏。拉威尔通过分解、倒影和模仿等复杂的对位手法,精心构建出一部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音乐作品。在赋格的开篇,拉威尔巧妙地遵循了巴赫时代的传统写作技巧,通过声部间精确的对位处理以及三个声部从高到低的直线进入方式,为整首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威尔巧妙地将答题和对题分别在中声部和高声部依次呈现,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复调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而在作品的尾声部分,拉威尔再次展现出他对巴洛克时代卡农式手法的深刻理解与运用,通过不同声部间的模仿和追逐,营造出一种既错综复杂又和谐统一的音响效果,为这首赋格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弗尔兰纳舞曲(Forlane)
这首优雅的e小调舞曲,以轻快的6/8拍节奏和回旋曲式的结构,献给了尊贵的加布里埃尔·德尔克中尉,其旋律洋溢着活力与生机。“弗尔兰纳舞曲”源自意大利,曾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至17世纪末,弗尔兰纳舞曲凭借其独特的4/4拍节奏和适中的速度,蜕变为一种活泼的6/8或6/4拍舞曲,其特点在于附点节奏和主题的巧妙反复。这首舞曲在17世纪被引入法国宫廷,融入组曲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拉威尔在创作此曲时,不仅汲取了巴洛克时期的织 体、节奏和装饰音的精髓,更巧妙地将现代派的和声融入其中。
在A段,主旋律以附点节奏和独特的跳进音程开场,这一动机贯穿全曲,为听众带来一种新鲜而变幻莫测的听觉享受。和弦结构以三度叠置为主,增三和弦尤为引人注目,同时五度和七度音程频繁出现,为乐曲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第一插部的右手旋律继续沿用主题的附点节奏,装饰音的点缀和七度音程的运用,以及增七和弦的加入,为乐曲增添了一抹忧郁的灰色调,最终巧妙地回归至主题旋律。第二插部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动机为基础展开,其切分节奏简洁而有力,右手旋律柔和而富有表现力,包括对纯四度和声的运用尤为显著,为乐曲增色不少。
四、里戈顿舞曲(Rigaudon)
这首献给巴斯卡·果丹·皮厄兄弟的舞曲,以C大调的明亮色彩和欢快的2/4拍节奏,采用了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尽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中,《里戈顿舞曲》以其鲜明的民间舞蹈风格,成为独树一帜的佳作。该舞曲在调性上选择了明亮的C大调,而非《库普兰之墓》的基调e小调,展现了拉威尔对色彩的独到运用。
结构上,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ABA的曲式,A段在C大调上,充满了普罗旺斯地区里戈顿舞曲的野性与活力,节奏明快;B段开始则转至c小调,情感更为宁静、抒情,速度也随之放缓。
乐曲的再现部分,A段主题再度呈现,但省略了重复部分,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紧凑、有力。而在乐曲的中部,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装饰音这一巴洛克音乐特点。在第37小节(见谱例1),装饰音轻轻落在弱拍上的g音上,绵延三拍半的时间,为旋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第43小节中,倚音的运用又与前奏曲中的倚音 相呼应,为旋律增色不少,展现了拉威尔对细节的精致处理。
五、小步舞曲(Menuet)
小步舞曲作为巴洛克时期法国宫廷中的流行舞蹈音乐,依旧散发着其特有的典雅和高贵气质,与赋格并驾齐驱,这首小步舞曲是为了纪念让·德雷菲斯而创作的,它采用了G大调,4/4拍的节拍,并以复三部曲式作为整体结构。
尽管在曲式结构和体裁上沿用了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但在和声处理上,却展现出了现代派音乐的鲜明痕迹。通过多次的转调、不协和音的运用、复杂的装饰音以及结尾处的双重颤音,为整首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听众在结束时仍感意犹未尽。
A乐段的起始部分就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核心主题,该动机贯穿了整个作品,进而当乐曲进入B乐段时,持续而深沉的低音旋律在双手和高低声部之间交替出现,如同水面上的波纹缓缓扩散,为音乐增添了一种宁静而宽广的节奏感。
六、托卡塔(Toccata)
《托卡塔》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也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变化。主要是体现在主题之间紧张感与抒情性的对比之中。A乐段一开始便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快速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而主题旋律便藏在这些众多的十六分音符里,对演奏者的技术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B乐段一开始便引用了A乐段中的素材进行发展,从而引导出新的素材,是一个抒情的主题,与A乐段的紧张感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右手上方的旋律声部富有歌唱性,而伴奏声部仍持续着敲击性的节奏,并没有因为主题旋律的变化而停止。随后,主题旋律线条相较于B乐段开始时更加抒情,并且调性也转入#d小调,此时的旋律与乐曲刚开始的旋律交替出现。
A’乐段则是在音乐的一开始回归了主题 A乐段的素材,又穿插着B乐段的素材音乐,使两个新旧素材交替,最后,左手主音和弦的 八度跳跃与右手带有和弦的琶音跑动,在极强(fff)的力度下结束全曲。
《库普兰之墓》这部作品巧妙地融入了即兴元素,为整首曲子赋予了巴洛克时期独特的灵魂。在拉威尔的笔下,这些即兴元素如同巴洛克音乐中的精髓,既彰显了作曲家的自由与灵动,又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无论是 精心安排的装饰音,还是音乐中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对比与变化,都透露出拉威尔在创作过程中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不仅表达了拉威尔对库普兰的哀悼,也体现出他对库普兰创作风格的致敬。
七、结语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与舞曲体裁,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拉威尔的妙笔下得以重新演 绎,焕发新生。他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选择了这些体裁,更是尊重并遵循了它们原有的风格,同时在结构、节奏等方面进行了精心雕琢,确保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整体来看,《库普兰之墓》中的六首小曲,其体裁运用也与巴洛克法国组曲的特征相吻合,彰显出拉威尔对古典音乐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库普兰的作品深受当时流行舞蹈形式的影响,拉威尔也巧妙地将这些舞蹈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其中《弗尔兰纳舞曲》更是直接体现了库普兰的影响。
可以说,《库普兰之墓》不仅是拉威尔对巴洛克音乐的致敬,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得以领略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作者简介]马成傲,女,回族,陕西安康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