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表达对生命本体探索的意义
2024-10-23陈荣彬
随着科技发展,艺术表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而是能融合声音、光影、影像效果等多媒体元素,创作出更具互动性与体验性的艺术作品。这种变革促使艺术表达愈发多元且立体,为生命探索的方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态势愈发显著。艺术家们不再单纯运用传统工具创作,而是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令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这种融合趋势不但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为生命探索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式。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家赋予了更多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使生命探索的主题能够以更丰富、更立体的形式展现。同时,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激发了人们对生命探索的兴趣和思考。纵观历次的科技发展,它们使社会形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艺术对生命的探索始终不变,当下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人类文明精神反馈镜”的艺术依然在反思与探索人类生命的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绘画的手段
2018年,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使用人工 智能创作了的作品《贝拉米伯爵》,无论从绘画技巧、笔触到风格都与印象派的绘画样式一脉相承,这是人工智能通过大量学习印象派各类作品后综合杂糅的结果。这幅作品几乎拥有印象派绘画的所有特征,但它没有提供任何新 的绘画技法、观看视觉和思想观念,也没有回应当下艺术史情境的任何话题,不具备创造性、当代性,无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当代艺术。
2022年,ChatGTP(一种聊天机器人模型)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技术来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人工智能通过关键词生成图像作品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它们除了提供视觉猎奇惊艳之外,似乎可供回味的东西太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大部分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缺乏艺术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而批判性逻辑是当代艺术的关键特征。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代替人的思维,它在运算和大数据分析方面占优势,却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和人类千差万别的“智慧”。当人工智能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人的因素、生命的本源的表达依然至关重要,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时代已拉开帷幕。
二、新媒体艺术对于生命本体的表达
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技术始终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而且因科技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进程,催生了新的美学观念,反哺艺术的进步。自工业革命以来,摄影术与电影影像的发展对影像艺术的进程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诸如印象O9PAD8HBMe0thm0Zj8mriC/RQR/1SrpHbFGnDDPGeoU=派、野兽派、表现主义、激浪派等诸多流派,纷纷借助科技手段以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艺术观念投身艺术实践。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这种关系愈发紧密,技术的发展使艺术的表达工具愈发丰富,大众的感官体验也日益多元,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然而,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虽然能够以更多样的方式参与艺术创作,但其中凸显的人与机械的互动关系,并未改变人们以“人”的本体生命视角思考艺术的行为。
例如,实验影像艺术家比尔 ·维奥拉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以流动影像为载体探索生命意识的感知现象,并借此探讨生、死、存在等重大的哲学、宗教命题,这些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主体。他通过影像进行“精神修行”,以东方禅宗、佛学思想将其艺术回归到最初且最本质的对生命的关注的原点。比如近年的系列作品《殉道者》, 比尔 ·维奥拉采用宗教绘画的构图和色彩构成方式,借助水、火、土、风等自然元素在物理空间中从无到有的演变来展现自然对生命本身的吞噬,同时让观众能够体会到人的生命的演变过程。
同时,激浪派重要艺术家白南准也凭借大量录像作品展现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之间观念的语言关系。白南准的艺术观念深受激浪派先锋艺术家约翰 ·凯奇的影响,佛教禅学是约 翰 ·凯奇创作的核心,白南准受此影响创作了 一系列录像作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电视佛》, 一尊佛像置于电视前,通过闭路电视观看监视器中的佛像,以带有宗教元素的东方形象呈现出观看与被观看、自我观照的主题,并引申出宗教意识与自我存在的关系,极易让人联想到生命处境中物质与精神的本体关系。
无论比尔 ·维奥拉还是白南准,他们的作品都能够以如此丰富的当代语言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这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存在必然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语言的探索带来了诸多可能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多媒体技术确实让观者有更多的感官感受来领略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听觉冲击,那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也为未来虚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解构与重构对生命探索的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人在对科技的依赖中,其自然性逐渐消失,人类意识的主体性也被解构。长久以来,自然所承载的生命意识所形成的象征式隐喻变得难以明晰呈现。自然所代表的现实世界中的纯洁、真实、丑陋、善恶、悲喜,象征着生命的原始、完成以及本能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自然状态均有所展现,只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其存在形式发生了转变。虚拟现实基于纯数据构建,依照人们的语言和欲望被设计成程序,描绘出某种意识形态并形成大数据,它常被置于自然生命意识的对立面,试图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对新的元宇宙世界做出意识反应。随着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国家与城市不再是商业、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固定场所,人们能借助元宇宙技术的各种虚拟工具构建自己的社区群落。在如此情形之下,人类的生活与本体生命意识在科技发展中被解构。
然而,人类真能完全依凭自己的意愿改变自然的基本关系和生命的本体意识吗?真能成 为如上帝般的造物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在传统绘画领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影响观念,画家们始终将生命和自然作为创作的核心。人工智能与虚拟技术构建的元宇宙世界及其相伴的价值观念虽影响着使用者,但其必须以现实世界这一真实客体为参照,方能彰显其有效性。现实世界的一切源于自然及与之相随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在科技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具备重构的功能以适应生存模式。尽管人工合成的虚拟世界与本体的生命意识之间存在悖论,但这种悖论恰是探讨虚拟时代下艺术有效性的关键,也为艺术发展带来众多创作灵感。
四、虚拟身份的多样性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往往别具一格且个人风格强烈,许多艺术家凭借在色彩、笔触、主题等方面的独特表达,让作品脱颖而出,其主体性不言而喻。当下,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平台大行其道,其特定的算法和大模型虽使生成的作品具有一定特点,但这也不禁引人深思:艺术的主体性究竟为何?艺术中的“我”到底是谁?
人工智能虽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方法,但也对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身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在现实世界中,随着认知的深化和阅历的积淀,人们能够明晰地认识自我。而在由人工智能构建的元宇宙虚拟世界里,个体自我逐步分化为多个不同的自我,身份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流动性。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人,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期许,而非固定的角色设定。虚拟世界试图凭借超验的认知体验来构建多重身份架构,不断以人造的身份对自我进行诠释和探索。
虚拟世界构建在数字与符号的逻辑基础上,现实物理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因此失 效。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对自我身份的探讨会逐步深入,生物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主观意识与价值判断会在对虚拟世界的适应和利用中不断调整、变更和进化。
随着对虚拟世界探索的逐步深入,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技术对虚拟身份的表达形式也层出不穷,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例如,美国前卫艺术家劳里 ·安德森(LaurieAnderson)的多媒体艺术装置作品《沙中房间》,在虚拟现实中构建一个互动的空间,让观众在其中穿梭,探索和体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她借助新 媒体技术,不仅扩展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对生命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这种虚拟身份的多样性,虽然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物理限制,但同样蕴含了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和理解。
五、结语
人工智能在模仿或学习经典艺术风格上的具有卓越能力,然而,这些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批判精神,无法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尽管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和运算上有优势,但不能替代人类的思维与感知,因此,人的因素与生命本源的表达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仍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艺术表达,无论如何变化和创新,其对生命的探索始终是核心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艺术的语言和形式,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性始 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在虚拟时代,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技术对生命的探讨,既是对科技进步的回应,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次反思。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对生命的探索将更加多元和深入,为我们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生命图景。
[作者简介]陈荣彬,男,汉族,广东江门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韩国灵山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