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创作:革命文艺的双重视角
2024-10-23杨茜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称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创作在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院校,延安鲁艺培养了一批具备革命意识和艺术才能的文艺工作者。在此背景下,陕北秧歌剧作为一种源自陕北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延安鲁艺艺术家的创新和改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内容上来看,陕北秧歌剧不仅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还注入了深刻的革命内涵,成为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群众的重要工具。为此,本文将从革命与文艺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其在革命文艺理论中的贡献,以期全面理解这一独特的文艺现象及其深远影响。
一、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的历史背景
(一)延安鲁艺的成立与革命文艺运动
延安鲁艺于1938年4月10 日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成立。该学校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旨在培养具备革命意识和艺术才能的文艺 工作者,以服务于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
延安鲁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战线上的重大布局。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这一指导思想成为延安鲁艺及其后继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可见延安鲁艺不仅是革命文艺运动的摇篮,更是探索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阵地。
(二)陕北秧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陕北秧歌剧起源于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歌舞,陕北秧歌以其律动性强、表演生动、通俗易懂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其歌剧表现形式主要包含歌唱、舞蹈和简易的戏剧表演,是一种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抗战时期,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民众觉醒的需求,秧歌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而陕北老区丰富的文化土壤和革命斗争的现实,使得秧歌剧逐渐从单纯的民间娱乐演变为鼓舞民众、宣传革命的有效工具。
(三)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的结合
延安鲁艺的成立推动了陕北秧歌剧从民间艺术向革命文艺的转化与升华——延安鲁艺艺术家在深入乡村、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秧歌剧形式进行革新,注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革命内容。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改造与提升,陕北秧歌剧逐渐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陕北秧歌剧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实践
(一)陕北秧歌剧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陕北秧歌剧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陕北秧歌剧以舞蹈、歌唱和戏剧表演结合的形式出现,保留了陕北民间秧歌的传统,舞蹈部分动作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劳动场景。歌唱部分大量使用陕北民歌的腔调和曲式,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其次,陕北秧歌剧的戏剧表演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注重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戏剧冲突往往紧密围绕现实问题展开,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质朴有力。在表演风格上,陕北秧歌剧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情节的起伏转折,强调演员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投入,使得戏剧情感真挚,富有表现力。
此外,陕北秧歌剧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还注重创新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延安鲁艺艺术家们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新。例如在舞台设计上借鉴了现代戏剧的布景技术,在灯光、音效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另一方面,在剧本创作上,艺术家们不仅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革命斗争的艺术表现,提升了陕北秧歌剧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二)代表性作品分析
1.《兄妹开荒》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兄妹开荒》作为陕北秧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离不开特殊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环境——20世纪40年代初,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以克服抗战时期的经济困难。在这一背景下,《兄妹开荒》应运而生。该剧通过描写兄妹两人在艰苦环境中开荒种地、战胜困难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艺术特色方面,《兄妹开荒》融合了陕北民间秧歌的传统艺术形式,表演风格质朴而生动,剧中的舞蹈动作简洁有力,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歌唱部分采用陕北民歌的曲调和腔调,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且富有教育意义。并且,该剧注重人物塑造,通过对兄妹俩的细腻刻画,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整剧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使得整部作品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革命精神。
2.《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与革命意义
《白毛女》作为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经典歌剧,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已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歌剧,也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创作于1945年的《白毛女》,其灵感源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经过延安鲁艺艺术家们的多次改编和集体创作,最终形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白毛女》讲述了穷苦农家女喜儿被地主黄世 仁逼债抢婚、被迫逃入深山的悲惨遭遇,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解放的故事,该剧通过对封建地主压迫农民的揭露,激发了人民对旧社会的愤怒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创作过程中,延安鲁艺艺术家们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广泛搜集素材,并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以此确保剧本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在艺术表现上,《白毛女》大胆创新,将陕 北秧歌的舞蹈和音乐元素与现代戏剧手法结合,整体舞蹈动作富有表现力,音乐旋律动人心弦。舞台设计上,通过简洁但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增强了戏剧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同时还通过艺术的形式教育和激励了广大民众。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在延安和边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国范围内也广为传播,成为那个时代革命文艺的重要标志之一,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追求解放和幸福生活的斗志。
三、革命文艺视角下的陕北秧歌剧
(一)陕北秧歌剧的双重视角
陕北秧歌剧作为延安鲁艺的重要创作成果,融合了革命意识和民间艺术的双重视角,体现了文艺工作者以文艺服务革命、以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理念。在革命视角下,陕北秧歌剧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革命斗争的宣传工具和思想教育的载体——通过展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陕北秧歌剧传达了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从民间艺术的视角看,陕北秧歌剧广泛吸纳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如传统的秧歌舞、民歌以及地方戏曲等,艺术形式不仅亲切自然,且更易于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和喜爱,使得革命宣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可见,双重视角的结合,使陕北秧歌剧既 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又保留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革命文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陕北秧歌剧对革命文艺理论的贡献
一是实践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革命文艺理论。通过创作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的剧目,陕北秧歌剧实现了文艺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尤其在解放区发挥了极大的思想动员和文化启蒙作用。
二是陕北秧歌剧丰富了革命文艺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该类型戏剧不仅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还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革新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戏剧表现语言。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将传统的秧歌舞蹈与现代戏剧手法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戏剧形式。
三是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文艺的传播和推广中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广泛的演出和传播,陕北秧歌剧不仅在解放区深入人心,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文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扎根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艺术形式激发和凝聚人民的革命力量。
(三)当代视角下的反思与传承
反思与传承陕北秧歌剧的艺术特色和革命精神,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反思陕北秧歌剧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而这对于当前文艺工作者思考如何服务时代、反映现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承陕北秧歌剧的艺术特色,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继续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前许多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面临传承危机,而陕北秧歌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扎根本土文化,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因此,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尤其是富有革命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创作在革命和文艺的双重视角下,通过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方法,为革命文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历史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新时代,通过传承和创新这一宝贵遗产,将继续激励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 “延安时期秧歌剧创作共鸣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1JK0442。
[作者简介]杨茜,女,汉族,陕西甘泉人,延安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