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的 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
2024-10-23闫垒垒刘寅凯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促成了中国革命文艺活动的革新,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在《讲话》精神指导下,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苏北、陕甘宁、晋察冀等地部分人民军队和干部 相继开赴东北,1945年11月冀热辽画报社跟随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率先进入东北,在沈阳安顿后其创办的《冀热辽画报》改名《东北画报》,配合人民军队和地方干部发动群众、进行美术宣传,其主要任务是报道战争的发展形势,真实、形象地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 过程。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领导下,东 北画报社在艰苦条件下辗转各地坚持《东北画报》的出版工作,直至1948年11月回到沈阳。《东北画报》从创刊到结束共经历10年(1945—1955),其间共出版144期,实际出版143本,其中23期、24期为合刊,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共销200万份,成为解放区发行的画报中印数最多的一种。在东北解放区时期(1945—1949)《东北画报》共出版61期,刊载的美术形式有版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漫画、水彩画、素描等,其美术作品以《讲话》中的“人民性”为基石,可以被看作是延安美术思想和范式在东北的调适——通过改造和结合等方式,将“民族形式”作为切入点,塑造了时代性“人民”图像,推动了东北解放区美术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进程。
一、为工农兵服务——《东北画报》的政治属性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是《讲话》中的首要和根本内容。画报是以照片和图画为主的书刊,具有“图文并茂,视读结合,通俗易懂,有形象性、报道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画报受人欢迎,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舆论宣传工具”。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就十分重视画报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功能,创办了很多画报来宣传革命思想,当时著名的画报有中央苏区时期的《红星画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画报》等。由于画报服务对象的特点,造就了其政治属性。《东北画报》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下,创作了众多契合东北解放区实际情况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东北画报》的政治属性。
《东北画报》的政治属性体现在以工农兵为服务对象上。《东北画报》在东北解放区时期主要面向工农兵,报道内容主要有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基层政权建设等,尤其是对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重大战役均有美术和摄影报道。在部队中,《东北画报》还作为立功奖品,有的部队在战前制定计划就提出了“打个漂亮仗,争取上画报”。同时,《东北画报》常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报道、战斗技巧和生活常识等,例如作品《解放军遵纪爱民》《我是共产党员,请把任务交给我》《攻占牡丹江》等都是对此的艺术化反映。在解放战争初期战事频繁的环境中,《东北画报》成为宣传党和解放军政策的重要载体,其刊载的美术作品也成为启发和教育东北地区广大工农兵的革命武器,起到了图像动员的作用。
《东北画报》的政治属性也体现在其Nr5AOpE5SK9TmIx47QkhYHHDRCNrcbJgPUDu30jP4Ag=反映了工农兵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长期以来东北人民深受日寇奴役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北画报》美术作品是真正以工农兵为主体进行表现,使广大东北人民体会到翻身做主的感觉。例如宣传画《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攻东北》《东北人民团结起来建设自由民主新东北》中均对工人、农民、士兵、进步知识分子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进行描绘,展现出人民战争中波澜壮阔的图景。表现解放战争中四平战役的有连环画《夺取天桥》《独胆英雄白志贵》等;表现农村土改的有版画《分地契》、年画《人民翻身兴家立业》等;表现工农业建设的连环画有《棉纱锭子》《一个女瓦工的成长》等。在美术工作者的努力下,《东北画报》上的美术作品将人民群众和群众斗争上升到了主人翁的地位,描绘了人民群众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东北画报》的政治属性还表现在帮助文艺接受主体逐渐向创作主体转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人民大众对文艺作品有两方面的根本需求,一是可以反映工农兵的生产生活,并且为他们所懂得,也就是如何进行文艺普及;二是可以反映当下时代的思想,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可以真正为工农兵所用,并实现民族和阶级解放的伟大目标。东北画报社除发行以《东北画报》为代表的出版物外,还组织美术工作者下乡参加土改工作,深入农村生活,创作出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美术作品;东北画报社还多次组织美术训练班,学员大多来自东北的学校和进步青年,东北画报社组织专家为他们讲授文艺理论知识并指导创作实践,请曾寒克讲解《讲话》,帮助学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这为东北画报社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美术工作者,成为《东北画报》的“青年军”,真正实现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东北画报》还面向群众进行美术的普及,先后在画报上开设众多面向业余美术爱好者的专栏,并有一定的具体指导意见,这样不仅使《东北画报》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还帮助人民群众从文艺接受者向创作者转变。
二、“旧瓶装新酒”——《东北画报》美术作品的“民族形式”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任务。“形式”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就经历过一系列的讨论,《讲话》中提出过度强调“形式”就是创作者“不熟”“不懂”工农兵生活,对人民群众的语言和生活缺乏充分了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用“旧形式”创造“新形式”,也就是用“旧瓶装新酒”,利用“民族形式”来进行文艺宣传工作,这在延安时期的美术工作实践中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945年末,《东北画报》创刊号中点明了其目的:“保证远东和平,实行民主政治,成立自卫武装,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摧毁旧的奴化教育,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本报乃是东北人民的新兴的文化军,担负起重要任务——报道和反映东北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真实活动。”由此可见,《东北画报》美术作品深入表现东北人民的生产活动,就是还用“旧瓶装新酒”,在实践中就涉及《讲话》中的两个高频词——“改造”“结合”。“改造”“结合”是《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话》中,“改造”的目标就是使被改造者在各个方面转变为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对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身份重塑,真正“接近工农兵群众”,但与延安时期不同的是,东北解放区时期东北画报社的美术工作者几乎都经历了“改造”,他们中很多是从关内调集来的美术工作者,大多都亲历延安文艺座谈会,少数也在其他解放区参加过《讲话》学习。此时《东北画报》的美术工作者更多地将重心放于“结合”,而“结合”的概念也并非单纯地“向工农兵学习”,而是要“以工农的思想为思想,以工农的习惯为习惯”“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同时还要结合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美术作品的表达。
本土视野取代了国际视野,尤其强调对民族特点、风格及底层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吸收。在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中,利用民间美术 形式来进行宣传也成为“改造”“结合”的一部分。延安时期曾出现创作新年画的高潮,在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参军保田的背景下,《东北画报》创作和刊登了众多这一题材的“翻身年画”。1947年,东北画报社出版新年画20多种,其中张仃的《喜气临门》《战地英雄,劳动模范》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翻身年画”的出版发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东北解放区的传统年画主要是受山东、天津等地的影响,在“翻身年画”的创作 过程中,美术工作者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如张仃的年画《儿童劳军》描绘了一群儿童在东北火炕上为慰劳人民军队做准备工作,画中借鉴了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戏”题材,利用孩子嬉戏的场景,不仅生动轻松地表现了“劳军”这样严肃的场景,还表现出东北地域特色。由此可见,东北解放区美术作品的“民族形式”是与“人民性”紧密相连的,《东北画报》美术作品受到传统绘画和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融入工农兵生活和意识,其与民间美术的互动是对“民族形式”的有效实践。“翻身年画”与其他解放区创作的年画作品一同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的先声。
三、“人民性”——《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从工农兵典型形象向“人民景观”塑造过渡
“人民性”是《讲话》中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普及还是提高、党内统一战线三大问题的核心。毛泽东在《讲话》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一论断,并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了解释性阐释,文艺的“人民性”范畴比之前扩大了。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人民性” 的特质。“人民性”是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的重点,这就要求美术工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东北地区的工农兵形象由此开始出场。在东北解放区时期《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工兵农形象大多是单独出场,少数出现了“人民景观”。“人民景观”是一种带有集体主义性质的概念,强调了人民参与出演历史实践的平等权利,此时的“人民景观”还没有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人民”的复数特征与宏大场面,而是处于从工农兵典型形象向“人民景观”的过渡时期。
《东北画报》在创刊之初不仅是革命时期党政方针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媒介,同时也是革命美术实践的重要载体。由于解放战争初期战事频繁,《东北画报》美术作品大多描绘 的是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突出个体的典型形象,例如连环画《郭兴来独战装甲车》中就表现了人民战士郭兴来一人炸毁敌军装甲车的故事。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东北画报》早期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东北解放区早期斗争的艰难,需要树立英雄人物来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东北画报》美术工作者深入连队、农村,与战士群众同吃住、同战斗汲取素材的结果。后期,《东北画报》美术作品除了描绘典型形象和事件外,并逐渐开始向反映经济建设、恢复工农业生产、支援全国解放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人民景观”的表达。例如在陈兴华的年画《支援前线》中,支前长龙由远及近,前景中民工扛着担架、驾着马车,卡车上有一位干部正在进行动员工作,表现了解放战争后期东北支前的“人民景观”。《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中出现“人民景观”的表达是一种工农兵的集体出场,工农兵的典型形象消融于“人民景观”当中,为新中国美术表现“人民景观”的基本范式提供了铺垫和参考。
四、结语
《讲话》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文艺任务的展望,更奠定了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石和话语底色,是新中国美术制度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和历史基因,亦是未来中国美术工作发展走向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美术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得益于《讲话》精神的指导。《东北画报》是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一,在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集合了众多关内解放区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表现东北解放区的美术作品,为东北解放发挥了图像宣传和视觉动员的作用。《讲话》精神对东北解放区美术工作实践影响深远,尤其是《东北画报》美术作品中“人民性”的表现,为新中国文艺作品“人民性”的调整和扩容打下了基础;东北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东北画报》的美术工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陆续外调,在其他地区接收和组建新的美术创作、发行和传播机构,为新中国美术制度的确立贡献了力量。《东北画报》美术工作实践践行了《讲话》精神,对其的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术理论支持,丰富了东北地区美术史料,对当代美术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画报》美术作品研究(1945—1955)”,项目编号:JJKH20220481SK。
[作者简介]闫垒垒,男,汉族,河北蔚县人,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版画创作与研究。刘寅凯,男,汉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和工艺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