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协和礼堂的戏剧活动
2024-10-23陈清茹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7年修建的,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医学院,它在医学界的贡献和成绩自不待言,整体建筑很有特色,是东西方风格融合的宫殿式建筑群。它里面的协和礼堂外观上保持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灯光、音响等内部设施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不仅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重要仪式在这里举行,而且这也是民国时期北京城一处著名的文化场所,举办了多次戏剧活动,如新月社英语话剧《齐德拉》、洪涛生剧团的《牡丹亭》和《琵琶记》、清华教授王文显用英文创作的《委曲求全》的演出。这些活动体现了东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反映了当时东西方人士对东西方戏剧的接受和理解。
一、泰戈尔话剧《齐德拉》的演出
1924年5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作为梁启超的学生承担了翻译任务,此次访华可谓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泰戈尔在华期间为了庆祝其64岁生日,在徐志摩的张罗下,新月社众人经过精心排练在协和礼堂特意演出了泰戈尔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改编的英语话剧《齐德拉》[1],并把它作为宴会的压轴节目献给泰戈尔。演出中呈现了丰富的印度文化元素,如精美的服饰、动人的音乐和舞蹈。此外,该剧还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演出由胡适主持,梁启超还给泰戈尔取名“竺震旦”,以此显示文化界对泰戈尔访华的高度重视。此次演出不仅是对泰戈尔文学成就的致敬,也是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为了方便对英语不熟悉的国人了解剧情,新月社专门制作了美丽精致的说明书,对剧目进行了简要介绍,还特意请当时的名媛陆小曼女士在礼堂门口发放。这次演出的女主角齐德拉由林徽因饰演,男主角阿纠那由张歆海饰演,爱神由徐志摩饰,春神由林长民饰,村人由王孟瑜、袁昌英、蒋百里、丁西林饰演,张彭春导演,梁思成布景。尽管演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参加演出,但他们的表演还是受到广泛称赞,如“第五幕爱神与春神谐谈,林、徐的滑稽神态,有独到处。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嘉妙。张歆海君做作,恰与相称,可谓双绝”[2]。特别是女主角林徽因美丽的扮相和流利的英文让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然也有一些人不满意他们的表现,客观上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演员出身,加上排练时间短暂,肯定无法与专业 水平相比,但是他们的演出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不管他们艺术本身的成功或失败,我以为他们曾经不知不觉地给了中国一般普通观众一个很紧要的暗示。”在当时戏剧还不受人重视甚至演员被人瞧不起的情形下,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化精英们亲自排演话剧,他们的行为本身对于推动话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其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要远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二、德译戏曲的上演
身为汉学家和诗人的洪涛生(1878—1955)出于兴趣和爱好翻译了多部中国戏曲作品。1934年,洪涛生在北京大学教德文期间以私人之力组织了洪涛生剧团,以演出古典戏曲名著为主,尤以京剧为特长,在协和礼堂演出的《牡丹亭》和《琵琶记》两部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当时的北京城,协和礼堂是一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演出场所,众多戏曲表演团体在此举办演出活动。洪涛生剧团应协和礼堂邀请, 上演了经典昆曲《琵琶记》。演员阵容为:蔡 邕由清华教授施坦宁扮演,赵五娘由德国大使馆秘书梅海伦小姐扮演,牛氏由王素潵小姐扮演,蔡父由北平施密特洋行经理哈格曼扮演, 蔡母由高吉克夫扮演。王荫泰之女王素潵女士(其母为德国人)饰剧中蔡邕之妾牛氏,扮相纤妙,美丽古装,重珠叠翠,益显妩媚;饰蔡之发妻赵五娘者,为使馆女秘书梅海伦小姐, 大体尚称不恶,衣饰、神情、动作、故事皆一如原剧,然音乐、腔调、语言、唱词则悉为德国者。由于《琵琶记》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因子,全体团员决定在天津德国球房出台,为了 演出成功,洪涛生在演出之前先在天津利顺德饭店做公开演讲,对《琵琶记》一剧做一些介绍和说明。此次在协和礼堂的演出,洪涛生剧 团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呈现出极具美感的舞台效果。剧团在演出中运用了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沉浮。演出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赞誉其为当时戏曲界的一次盛会。
此后又应万国美术所的邀请,洪涛生剧团再次公演于协和礼堂,剧目是《牡丹亭》。男主角的饰演者雷特格由洪涛生邀请,他当时是飞鸟游行剧团的演员,他第一次表演中国戏剧。梅海伦小姐在《琵琶记》公演后已显露了她的舞台天才,这一次仍然担任女主角——杜丽娘。王素潵以扮演《琵琶记》的牛氏著名,这次改饰天真烂漫的小丫头春香。特别要提到的是雍竹君(RosaJung,1908—1995)的加入,她是当时著名的外国籍京剧演员,曾在北京的德国学校读书,通晓中、德、英、法四国语言。她 先从关广智、吴富琴学戏,后来又经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的指点,艺事更为精进。作为外国籍京剧演员,雍竹君将中国京剧艺术带到了国际舞台,拓宽了京剧的传播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洪涛生作为一个德国人,出于喜欢想把中 国的京剧介绍到欧洲艺坛,他这种动机令人钦佩,演出效果也不错,当时的观众多数是外国人,中国人只占三分之一。从艺术表演来说,他们的演出水平肯定无法和中国优秀的专业戏曲演员相媲美,留下很多瑕疵和遗憾,如德译《琵琶记》总体上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戏曲的优势其实无从发挥。但是他们用德语演出却得到德国人士的认同,洪涛生带着剧团不仅在京津两地演出,后来又到上海和德国演出。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由于国力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还处于不被认可的状态,洪涛生剧团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戏曲宣传到西方,让西方人了解并喜爱中国戏剧文化。
三、英文话剧《委曲求全》(SheStoopstoConquer)的演出
王文显(1886—1968)是中国早期剧作家,是清华研究院特级教授。1927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从戏剧理论家乔治 ·贝克教授学习编剧,在此期间他用英文写成了《梦里京华》和《委曲求全》两部话剧作品。《委曲求全》是三幕喜剧,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剧院首次公演,由乔治 ·贝克教授导演,次年在马萨诸塞州的福莱特俱乐部公演,“一时评者鹊起,胜为赞美”。
随着王文显归国,《委曲求全》在国内也开始上演。1930年,“女青年会于5月27 日、28 日两晚九点一刻起,在协和礼堂公演英文戏剧《委曲求全》……演员均为协和医院荣独山等诸有名主角排演云[1]”。接着由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外国教员在清华排演,深得观众赞许。之后,协和医校戏剧社于1931年1月20日、21 日九时在协和礼堂上演。同年2月因受到观众的喜欢再次上演该剧。该剧最初由外国教员排演,台词全部用英文,传播范围有限,只在英文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演出。
1932年7月,人文书店出版了《委曲求全》的中文本,由王文显的学生李健吾翻译,之后便有了中文的表演。1935年2月13 日晚八时,李健吾、舒又谦等人组织青年会剧团在协和礼堂化装试演,14 日晚正式上演。李健吾不仅是导演、编剧和翻译者,而且他扮演的张校董还得到了称赞:“戴小帽红结,黑马褂黑袍,扎腿,平底缎鞋,于讲话,于表情,均能达出官僚作威作福虚伪下流之行动,尤以背手踱步,踉跄于客厅中时,最为酷像,引观众欢笑不止,于全剧表演中,当为首屈一指。”[2]演员们的表演深入人心,导演对场景和氛围的营造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剧中的讽刺元素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使得《委曲求全》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委曲求全》是一部用英文编写的讽刺喜剧,剧本聚焦中国高等学府,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美国人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欣赏,但对王文显的讽刺手法和幽默风格表示赞赏。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戏剧的传统相吻合,尤其是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得它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委曲求全》在中国演出时,因其选题现实、讽刺手法独特以及演出效果出色,受到了中国观众的高度评价。但也遭受一些知识分子的指责,“觉得作者冷酷”“缺少一种东西——人性”。胡适甚至向译者李健吾当面表达不满。其实此剧的讽刺程度比较温和含蓄,尽管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很丑陋,但作者设定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大家为了饭碗而委曲求全,这样的处理和安排大大降低了观众的厌恶感和不适感,增加了同情感。不仅为当时的社会问题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佳作。
经过一百多年历史沧桑的协和礼堂今天依然古色古香,这座灰墙碧瓦的建筑还在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只是很少有戏剧演出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戏剧故事,留下了民国时期诸多文化人士的活动身影。因此,协和礼堂见证了民国时 期这一段戏剧文化方面的中外交流的历史。
[作者简介]陈清茹,女,汉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学史。
[1] 《齐德拉》又名《契玦腊》《契忒拉》《契玦拉》,是泰戈尔根据印度古典叙事长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的一个抒情诗剧。
[2] 出自《竺震旦诞生与爱情名剧〈契玦腊〉前晚协和礼堂空前盛会》,《晨报》1924年5月10 日。
[1]出自《女青年会公演英文剧》,《世界日报》1930 年5月25 日。
[2]出自《协和礼堂春夜观佳剧青年会表演〈委曲求全〉成绩极圆满》,《世界日报》1935年2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