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2024-10-23方光柱
文化记忆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重现和阐释,从中提炼出约束集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通过反复使用的文本,可以确立和巩固集体内每位个体成员的身份意识。扬 ·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指出,巩固群体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包含规范性和定型性两个方面,规范性文化记忆是价值和规范,教会人们如何判断是非,指明正确行事的道路;定型性文化记忆包含关于部落的神话、英雄的故事以及族谱等,实现对自我的定义和校验认同。《诗经》不仅是以韵文讲述的历史,还是展现中国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最佳文本,但是当前学术界对《诗经》文化记忆的研究还非常少,而且研究范围多局限于《诗经》的祭祀礼仪上。本文将从规范性和定型性两个方面对《诗经》里的文化记忆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以增强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集体认同的认识。
一、《诗经》中的中华民族规范性文化记忆
道德规范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儒家“仁孝”的伦理观念,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仁爱之心
《诗经》倡导仁爱之心,在政治上体现为崇德贵民的人本思想。天命是不断变易的,它只会辅助有德的人;民心同样没有常主,只是怀念仁爱之主,因此周人不断告诫后代“聿修厥德,永言配命”(《大雅 ·文王》),这成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古训。《诗经》中的仁爱之心,不仅是为政者要对百姓实施“仁政”,还体现为先民们热爱自然生态的思想,要把对人们的爱推及自然万物,这是中华民族先民们具有的热爱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情怀。《小雅·黍苗》说的就是召伯在治理的过程中,把高田低洼都修葺平整,使河流清澈透明,使都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雅 ·旱麓》把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高度,“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这两句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和楛树起兴,喻周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意为君子“以有乐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禄亦得乐易”(《郑笺》)。
(二)孝悌之道
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它不仅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 的基石。《小雅 ·蓼莪》中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莪”喻人成才且孝顺,“蒿”喻不成才且不能尽孝,诗人借以自责不成才又不 能终养尽孝;“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表达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邶风 ·凯风》中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以此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则是表明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自己无以为报。《诗经》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父母,也要尊重爱护兄弟姐妹,《小雅 ·棠棣》中有“棠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诗中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小雅 ·角弓》中有“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用兄弟之间善与不善的两种不同结果说明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三)爱国敬业
在《小雅 ·采薇》中,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不乏“天下兴亡,匹D/sRuRiht2vrpLNdGcFagPITctijfuzLBUXDLmTxh4Q=夫有责”的责任感。《鄘风 ·载驰》描述了一位女子为国家的兴亡而奔波,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末句“大夫君子,无我有尤”反映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
中华民族提倡和弘扬勤于职守、为民请命的敬业精神,表达敬业精神的“夙夜在公”这一成语,出自《召南 ·采蘩》和《召南 ·小星》。《召南 ·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诸侯夫人亲自参与采蘩,用以供奉祭祀,这是当时诸侯夫人的职责。《召南 ·小星》中有“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表现了一位普通的基层官吏匆匆夜行,为公事奔忙操劳的敬业形象。
(四)诚信友善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诚信的诗句,它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诚实。这种诚信观念不仅体现在个人交往中,也贯穿于国家政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卫风 ·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人通过对赠予和回报的描写,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和友善。《卫风 ·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乘垝垣,期子偕良媒,日后的生活哀苦也罢,幸福也好,女主人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家。《大雅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作者强调语言的谨慎,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必须讲诚信。
《诗经》倡导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小雅 ·鹿鸣》开篇的“鹿鸣呦呦”鸣唱出友好善交之情,全篇的宗旨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宾客亲近主人之好,主人设宴以展示睦宾之情,彼此相敬以领会相安之道。这些诗篇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道德关系。这种和谐共处的氛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诗经》的中华民族定型性文化记忆
定型性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认同同步,神话叙事具有普遍性与未来性,是民众的智慧结晶,促进各族人民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一)神话传说
以神话传说来叙述部族起源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均有这种情况。《商颂 ·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宋国祭祀商代祖先武丁的颂歌,记述了一段“玄鸟生商”的传说。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吞食玄鸟蛋后,生下了契,即传说中的商之始祖。后来典籍中对该神话故事有相当多的记载,如《楚辞 ·天问》中有“简狄 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诒,如何喜”。商部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图腾崇拜是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一种古老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崇拜将本氏族的产生同某一种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氏族与它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进而将它当作自己氏族的祖先、保护神或标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们的农耕始祖后稷留存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大雅 ·生民》一诗赞美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后稷的母亲是远古帝王帝喾的妃子姜嫄;“履帝武敏歆”,姜嫄踩着天帝的大脚指印,心情非常愉悦,于是就怀孕了;“载生载育”,十月怀胎之后生下后稷。姜嫄心生恐惧,便忍痛割爱将后稷抛弃, 可神奇的是,“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后稷被抛弃在小巷里,就有牛羊以乳喂养;被遗弃在山林中,又被樵夫救起;被遗弃在寒冰上,又有大鸟用它们的羽翼护他周全。后稷率领众人去邰地定居,教他们稼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整个邰地都布满了黑黍白谷,而周人也从游牧的生活进入了定居农耕的生活。
(二)英雄故事
《诗经》中的文化记忆还体现在其对祖先和英雄的颂扬上。许多诗篇都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题,叙述了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赞颂了先人的德业。这些诗篇不仅有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也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大雅 ·公刘》描绘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后来定居的生活。后稷之子即公刘的祖父不窋做首领时,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不窋率众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后来公刘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他们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史记 ·周本纪》载“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雅 ·文王》也体现了民族精神,朱熹《诗集传》解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诗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变革精神;“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言王朝由于人才众多才得以世代继承;“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告诫子孙要以殷为鉴,顺应天命施行德政,效法周文王的德行,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规范性文化记忆涵盖了孝道、家庭伦理、诚信、友善、爱国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准则,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诗经》中的定型性文化记忆通过对先王功德的颂扬,强调了忠诚、勇敢、坚韧等品质,这些都是构成民族气节的重要元素。它们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咏叹,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忠诚勇敢的精神风 貌,为后人传承和发扬民族气节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诗经》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规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2024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古代汉语”,项目编号:2024KCSZ03。
[作者简介]方光柱,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