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2024-10-23徐帅兵
摘 要:针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现状,文章聚焦于“岗课赛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课程为例,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结合,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和建立全过程、多元化可评可测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动力电池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岗课赛证 动力电池 评价体系 教学改革
0 引言
以强化职业教育特色、破解育人之道难题、协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与方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能够依据具体岗位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并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等结合起来,强化学生未来职场实战操作技能与应对能力[1]。在这种模式下,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实现了课程与考证的结合,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最终实现“赛课”融通。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发布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其目的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通过改革让评价回归本质,该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2]。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下,结合“岗课赛证”协同育人机制,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课程为例,进行课程内容重构,优化教学策略,构建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1 研究现状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的检修技术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何更好地将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建立全过程、多元化可评可测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陈旧,职业技能提升不明显
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要求的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安全性能以及续航里程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很多教材以学科课程为本位编制,导致市面上大量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教材中的实训内容往往以某一车型为例讲解,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虽然各大职业院校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但是大多数教师工作经历与实际专业课程内容相关项目所需要的技能呈现弱相关。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在课程教学中及时融入“岗位”的新技术、新流程和新规范,难度较大。教师在技能大赛中缺乏经验,教学内容要做到与“赛”、“证”内容同步迭代,同步变化,同步提高,难度相当大。教学内容不能与产业同步,职业技能不能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教材与设备不匹配,教材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陈旧,出现很多假任务型课堂。
1.2 课程实施过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的传统教学实施过程通常遵循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教师习惯于在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的情况下,根据教材目录进行教学。课程案例往往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经验,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由于实训设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学生往往只能进行基本的操作,难以深入探索复杂的故障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真实任务实施内容存在较大偏差,课程的最终考核虽然慢慢地由理论考试向实操考核转变,但实操多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无法真实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1.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监测和反馈
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很少有评价的话语权,评价过程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评价课程的积极性难以激发。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指标千篇一律,忽略了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没有将团队协作能力、科学思维、数字素养、应用能力等有效融入评价体系;缺乏职业素养,评价方式侧重理论考核,缺乏与岗位能力匹配的实践考核,重视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下,教师仅通过作业批改这种手段非常有限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缺乏互动,不能将学生课前线上测试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去,很难动态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和持续的教学改进。
2 课程改革意义
基于“岗课赛证”教学,紧密地结合了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实践环节、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以及推动证书认证,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2.1 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往往存在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而“岗课赛证”课程改革则强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结合。这样做,在实用性和针对性上都有较大提高,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的衔接。
2.2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引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竞赛的技能点,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2.3 推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评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认证是一种关键方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保证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4 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创新《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课程评价体系和方法,让评价目标、方式、内容、主体实现多元化,通过学习通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评价过程及时有效互动,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深度融合,优化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突出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反馈作用,通过“岗课赛证”协同让评价系统由提出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
3 课程改革的思路
3.1 探索将“岗赛证”的内容有效融入课程体系
传统的《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学校的实训设备以及教材的目录,缺乏与时俱进和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对接。要深入理解“岗赛证”的内涵及其与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紧密对接。需要我们将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转化为典型的课程案例,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元素融入教学,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融入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优化教学实施过程,科学掌握学习行为
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对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优势,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动态地掌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无论是综合实践能力还是专业素养,都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动力电池领域的职业需求。
3.3 科学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如何进行合理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课程的评价不应该仅仅着重技术技能层面,迫切需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样化,如何将“岗”的规范、“赛”“证”的工单评分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如何对学生思政教育、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等关键因素进行评价,是构建全过程、可评可测的评价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课程改革的建设过程
4.1 基于“岗课赛证”重构教学内容
结合区域内动力电池行业现状,深入调研微宏动力、天能电池、蜂巢能源、吉利汽车、超威集团等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通过多方位、深层次交流,掌握岗位需求、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院校实际,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同时,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掌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深入分析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1+X证)中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模块,项目四:电池系统功能检测与维修的考核内容和要求,充分理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故障检修赛项中关于动力电池方面的竞赛内容和要求,积极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有效衔接,将相关考核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当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获得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展示自己的技能成果,同时与其他选手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4.2 基于“岗课赛证”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岗课赛证”优化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竞赛元素、推动证书认证以及注重评估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标,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1)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动力电池领域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注重理实一体,采用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操练习、情景教学、典型案例教学、真实项目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实战中掌握技术技能。同时,还应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分层递进式的岗位能力仿真实训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在岗实训的有机统一[3]。
(2)融入竞赛证书元素,激发学习活力。将竞赛技能点和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实战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让他们在项目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共同提升。
(3)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估和反馈。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3 基于“岗课赛证”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新的评价体系应紧密结合“岗课赛证”的育人理念,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因子、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评价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课程学习的成效、参与技能大赛的表现以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评价标准更加体现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确保评价结果与实际需求相符。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将理论评价、实践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等进行多元化的结合[4],适当引入企业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代表参与评价过程,使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规范等引入课程,根据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调整评价标准,保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先进性。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突出全过程交互评价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掌握课程评价数据,实现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的实时反馈,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回路。
将求证思维、严谨态度、工匠精神、劳动素养、服务意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标准意识等思政元素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强调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优势,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程评价机制。将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应用能力、学习态度等评价因子融入课前评价当中,实现课前评价有效指导课中教学。将理论知识掌握、工具使用能力、方案规划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掌握、团队精神、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等评价元素融入课中评价当中,通过评价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教学实施过程动态调整。将大作业、科创竞赛、职业技能竞赛、企业真实项目、小论文、职业技能考核等评价元素融入课后评价当中,分析评价结果,促进教学反思,制定改进措施,反馈到教学当中,形成闭环评价,实现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提升。
5 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5.1 课程改革的实践内容
《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教学内容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引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故障检修”赛项任务要求将动力电池充电设备装调与检修模块引入课程内容。根据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中级考题,考核项目四:电池系统功能检测与维修相关技术要求,加强电池管理器电路控制电路检测、动力电池模组性能测试和接触器功能检查等3项任务的训练。依托区域蜂巢能源、天能集团、微宏动力等企业对电池(组)装配工、电池测试工、电池部件制备工等职位的职责描述和任职要求,结合企业中对应的真实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以及最新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将动力电池总成及管理系统装配与调试、性能测试、维修保养作为课程重点模块。
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任务,学生通过平台学习,检索资料,完成自主测试,教师通过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中阶段,教师行为:创设情境,引入任务→展示内容,传道解惑→深入点评,方案优化→巡回指导,规范操作→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校企协同,点评成果。学生行为:小组合作,合理分工→制定计划,探究原理→汇报演练,展示成果→小组互评,借鉴学习→任务实施,小心求证→观摩学习,实操演练→交流借鉴,持续成长。课后阶段,学生完成真实工作任务,教师和企业专家综合点评总结。全过程记录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课堂表现、实训操作、项目参与、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指导。
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标国赛、省赛评分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标准,将评价体系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如图1所示。学生自评:课程内容掌握情况,课前预习自测情况,课程任务完成情况,权重确定为6%。小组互评:是否认真、完整、规范地完成项目,小组汇报表达情况,权重确定为4%。“双师”评价:学生线上课程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视频观看时长、互动测验、参与讨论、抢答情况、学习活跃度等,权重确定为10%,按照“岗赛证”技能点和评分标准,在课堂上设置若干项目,学生项目完成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工具使用能力、方案规划能力、规范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权重确定为30%,项目完成度评价主要包括项目进展、工单填写等情况,权重确定为10%。学习内容把握:作业完成及期末考试情况,权重确定为40%。
5.2 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成效
在“岗课赛证”模式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具体落实,对教学内容、方式、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深化。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的检修技能,更好地适应了岗位要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学习热情明显增强,提高了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的获证率为100%。教师团队通过参与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学校也积极与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学习体验。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岗课赛证”融通下的课程改革研究—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检修》为例(项目编号:jg20230196,项目序号:196)。
参考文献:
[1]李云平.《工程制图》课程“岗课赛证”有效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3(23):85-87.
[2]胡庆庆.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有效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3,25(12):131-133.
[3]王欣,金红梅.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2):21-28.
[4]于跃,林聪,杨燕霞,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多元化评价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