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4-10-23叶杉

时代汽车 2024年20期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的学科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多学科交叉教育成为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意义,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通过文章的探讨,期望能够为未来交通运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工科 多学科交叉 交通运输专业 人才培养

0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新工科不仅仅强调传统工科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交通运输领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其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于新技术和新理念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因此,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通过多学科交叉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征,[1]确保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挑战。

首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包括交通系统运作机制、交通规划与管理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涉及传统的交通工程学科,还包括交通经济学、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其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仿真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交通运输问题。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技术操作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25074a863f9da7d0454832e0c31d64b336f4d55035e34780b841476d05a4d30d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跨界合作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开设创新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其在团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领域的进步,也为其未来在行业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也是目标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交通运输行业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胜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

2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

在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角,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流能力。

首先,多学科交叉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角。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的知识,缺乏对其他学科的了解。然而,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其运行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例如,交通规划需要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交通工程需要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的支持,交通管理则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

其次,多学科交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中出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仅靠某一类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很难应对。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控制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工程、交通流理论、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学习到如何综合应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以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多学科交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流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交通运输专业人员常常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和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流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交流和跨界合作,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优化。在现代社会,交通运输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员和货物运输,更涉及能源效率、环境影响、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通过引入工程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为全面的决策,从而满足社会对高效、安全和环保的需求。

其次,多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正面临着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的深刻变革。这些新技术不仅要求工程师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背景,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交通运输系统中,以提升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多学科交叉培养还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具备与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相关行业进行合作和协同的能力。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能够培养出具备跨界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3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入和整合多种学科知识,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教育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多学科交叉教育模式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通常集中在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上,而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融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知识,还能接触到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理论。这种广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交通运输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其次,多学科交叉教育模式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施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共同设计课程,协调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 组建多学科交叉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组建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专业交叉的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首先,组建多学科交叉教师队伍,这意味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需要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和行业视角。例如,交通运输领域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教师队伍应包括工程师、管理专家、社会科学家等不同背景的成员。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多学科交叉的需求。教师们需要学习如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跨学科项目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定期参加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培训和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学科发展动态。还应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还需提供支持和激励措施,如设立跨学科教学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和推动多学科交叉教育的发展。同时,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2 构建完善丰富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和新工科的跨学科特性。以下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课程框架应由基础核心课程、深化专业课程以及自由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展开,如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知识、交通规划与管理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则针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城市交通工程设计等,以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自由选修课程则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如环境科学、数据分析等跨学科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其次,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政策的持续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应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更新。这需要与行业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引入行业最新趋势、技术发展和政策变化等内容。同时,还应关注实际应用场景,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3.3 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机制

评估机制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人才必须依靠科学的考核制度。[2]建立健全的多学科交叉评价机制,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防止纯粹依靠考试结果来评判学生。

首先,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交叉教育的特点与需求。这包括多领域知识融合的能力评估、跨学科协作能力的测量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等。评价内容应当全面反映出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目标的多维度要求,从而确保毕业生能够在复杂的现实场景中胜任。

其次,评价机制的设计应当注重评价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估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覆盖多学科交叉教育的需求。因此,可以采用项目作业评估、实习实践评估、团队项目评估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学科交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

另外,评价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标准和评分体系。这包括明确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与分值,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评价标准应当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确保评估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评价机制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与应用。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学生及相关教师,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升能力。同时,评价结果也应当作为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促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更新。

最后,评价机制的持续改进与完善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随着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教育的不断发展,评价机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评估内容与方法,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需求。

3.4 加强产教融合中校企协同育人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引入优秀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3]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首先,产教融合强调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交通运输领域,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是为了将学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企业在校园中可以提供真实的行业问题和挑战,学生通过参与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一时的项目合作,而是基于长期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技能和能力。企业则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早期接触到潜在的人才资源,并对其进行培养和挖掘。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导师制度等。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职业发展指导,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师队伍、构建完善丰富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机制以及加强产教融合中校企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策略,可以有效推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强,吴彪,姜莉,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技术,2021(01):12-15,18.

[2]李欢.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储运,2024(02):127-128.

[3]程宪宝,佟艳芬,姜愉,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部湾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2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