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4-10-23姚转香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文章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行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接着,文章指出了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构建一个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本科教学体系。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教学 行业
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此外,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分析
1.1 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与深刻变化。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伴随着人口集中与交通堵塞难题的加剧,促使高效且环境友好的轨道交通系统成为缓解这些挑战的核心对策。在此背景下,技术革新担当起了驱动行业前行的引擎。具体而言,诸如自动驾驶技术、智能调度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信息化手段的融入,正持续增强轨道交通系统的运作效能与安全系数。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促使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采纳清洁能量来源、节能减排成为新建及升级轨道交通项目时不可忽视的重点,旨在达成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轨道交通体系的发展展现出了多元化与网络化的崭新风貌。传统地铁与轻轨之外,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新颖交通模式纷纷登上舞台,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多选项的交通网络布局。这一变革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正逐步向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拓展,深化服务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1]。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轨道交通领域内日渐频繁,标志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各国在该领域内共享专业技术、管理策略,合力推动全球轨道交通的技术规范化与服务标准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轨道交通企业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全球能见度与影响力。
1.2 人才需求特点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正迈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展现出多元化与高度专业化的特点。技术迭代更新迅速,促成了对技术导向型人才的强烈渴求,尤其是那些在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操控与维护方面技能娴熟的专业人士,他们成为行业进步不可或缺的推手。
鉴于轨道交通工程往往涵盖广泛的系统集成与跨学科协作,行业对于兼具多领域知识与卓越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给予了更多关注。这类人才能够在复杂项目管理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不同专业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随着业务向国际舞台的拓展,拥有良好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视角的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他们在促进跨国合作与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满足了全球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事业对外拓展的迫切需求。
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张,也带动了对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客户服务等专业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些岗位不仅要求从业者深入了解行业规则,还强调紧急情况应对及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确保乘客满意度与运营效率。另外,随着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加深,环保节能技术领域的专家成为行业追捧的对象。他们专注于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绿色性能,从运行到维护,全方位贯彻节能减排理念。
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备创新思维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人才同样炙手可热。他们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引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持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2 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它要求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如果教学依然主要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就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的复杂性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视角来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知识、新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脱节。再者,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对安全运营和高效管理的要求极高,这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判断能力,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特点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限制了学生接触和理解国际标准和实践的机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的项目通常涉及大规模的系统集成和协调,学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充分锻炼这些技能。
2.2 实践环节薄弱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高度集成的课程,涉及车辆技术、信号控制、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然而,实践环节的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断层。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关键技能,如车辆检修、信号系统调试等。如果教学中缺乏实验室模拟、现场实习或与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学生将难以获得必要的技能训练,影响其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2]。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运营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实践环节的薄弱可能导致学生在解决多学科交叉问题时缺乏经验,无法全面评估和优化轨道交通项目;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学中缺少对安全规程和操作标准的实践教学,学生可能无法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专业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和新设备。实践环节的不足可能限制了学生接触和学习最新技术的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技术适应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服务性,对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有较高要求。如果教学中缺乏与客户服务相关的实践训练,学生可能难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3]。
3 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模式
3.1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在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纳项目导向型教学策略(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聚焦于真实或模拟项目情境的教育途径,旨在促进学生在亲历项目全周期——自选题、研究、执行至成果汇报——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和实践应用。此类策略通常围绕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议题展开,诸如线路规划的策略制定、运营管理系统的效能提升、车辆维护程序的创新设计等,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在此框架下,教育者的角色经历了从知识传递者向项目顾问和支持者的转型,更多扮演引导与催化角色。与此同时,学生主体性得到显著增强,他们被鼓励主动探究,运用课堂理论解决实际挑战,并在跨学科的探索中整合工程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元知识体系,以应对项目任务。
项目导向教学法构建了一个仿真职场的学习生态,促使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有效增强了学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此模式还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培育学生的协作技巧、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人际互动与社会网络构建的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它激励学生跳出既定框架,发展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索未知学术领域和技术前沿。
此外,项目成果不仅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直观证据,亦可视为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有问题的新颖洞察与潜在解决方案,为学界与业界搭建起一座桥梁,促进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综上所述,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中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范式的超越,旨在培养兼具深厚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和前瞻创新视野的未来行业精英[4]。
3.2 校企结合教学模式
校企协同教育模式代表了一种深度融合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的创新教学路径。该模式依托于高等教育机构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规划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资源,并为在校学生搭建实习实训的实践平台,旨在缩小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
此模式运作中,校企双方通过详尽的合作协议框架,界定清晰的角色与责任,确保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企业不仅深度介入课程设计流程,确保教学大纲映射行业实际需求,还将真实的业务场景融入教学,开放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在轨道交通的实际操作环境中深化专业认知与技能掌握。进一步地,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不仅能够传递最新的行业知识与技术趋势,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愿景。
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顺畅转化,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场适应力。其次,通过与行业前沿的亲密接触,学生得以前瞻性地把握行业动态,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铺设坚实基石。再者,该模式激励教育机构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为企业精准培育了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战经验的高素质专业后备力量,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与共赢发展[5]。
3.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策略作为一种革新性教育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习惯中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的线性结构,转而将知识传导过程转移至课外,课堂则专注于互动探讨与深度认知的培养。
具体实施中,该模式蕴含几个关键环节:任课教师预先分发精心策划的学习资源,涵盖视频讲座、专业文献、在线研讨议题等媒介,鼓励学生在正式课堂前自我驱动地摄取新知。随后的课堂时段内,教学重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深入讨论、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实际案例的分析、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旨在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的融合。教师依据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反馈与辅导,促进每位学生的能力成长。
翻转课堂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为课堂上的高质量交流奠定基础。其次,此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学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提问、辩论及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翻转课堂机制使教师能密切监控学习进程,即时响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定制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与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培养适应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挑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模式支持。
3.4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在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引入双证融合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追求学术学位的同时,积极参与面向行业特性的职业资质评估。该教学模式的部署围绕几个关键环节展开:首要的是,高校要与行业领军企业构建合作桥梁,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标准与技能要求,实现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随后,学生在深入理论学习的同时,被引导至专业实习环节,涵盖如模拟驾驶技术体验、信号控制实操、车辆维护检修等,以此途径积累不可或缺的实务经验。
进而,学生需参与由业内权威认证的职业资质考试,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师、信号系统技术员及车辆检修工程师等资质认证,作为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行业标准的官方认可。经由此过程,学生在学业告竣之时,不仅取得学术学位,还将至少拥有一项职业资格认证,为个人职业生涯构建起稳固的起点。
双证融合教学法的益处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吸引力;其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熟练度,加速其职业角色的融入与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该模式鼓励教育机构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4 结语
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校企结合、翻转课堂及双证融通等多样化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能够加强教育与产业的互动,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用性。这些创新模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培养出既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卓越实践技能,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持续演进,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仍需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以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教育的领先性和有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引领和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变革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龙,聂宗瑶,刘勇,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生源多元化”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8):264-266.
[2]蔡立锋,董其炜,毛云江.“一基地、双精准、三协同”产教互融育人实践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07):47-50.
[3]李晓鸥.提升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02):283-284.
[4]姜春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2):97-100.
[5]崔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汽车,2024(01):31-33.